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岛”时期的中国电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电影文化现象,这个时期的电影发展非但未因为山河之破碎而一蹶不振,反而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商业高潮。为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与文化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以《申报》和《新华画报》为主,对比《中国电影发展史》等文献,对“孤岛”时期的影片进行了详细的出品考辨研究,试图再现当时的电影文化发展之繁荣景象,以期更好的探究中国电影类型的文化脉络和发展轨迹。
【关键词】孤岛;电影文化;电影类型
一、概述
“孤岛”电影在我国早期电影史甚至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都是一个奇异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索的事情。当时政治氛围恶劣、思想空间狭小,我国的电影工作者,仍然孜孜不倦的致力于电影事业,用它来激励人们,鼓舞斗志,不乏好影片的出现。这种生存的智慧和战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孤岛”时期电影产量之多,类型之集中,从当时相关的电影刊物中就可以看出。在《申报》和《新华画报》中有首映记录的影片达224部,没查到首映记录,但在《申报》、《新华画报》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记录存在差异的影片1938年16部,1940年1部,1941年14部,“孤岛”时期的电影共计255部之多。
二、“孤岛”电影出品考辨
上海沦为“孤岛”时间是从1937年11月12日开始的,接下来,上海的各项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上海版的《申报》一直到1938年10月份才开始重新出版(记载的是1938年8月25日至9月24日的影讯)。
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记载1938年“孤岛”共有28部影片,但1940年第4期《新华画报》中却记载1938年出片42部。经仔细查阅各种书籍和报刊,《新华画报》有误,其中有部分影片是各电影公司1937年出品的,由于战争爆发,未来得及上映,在1938年局势稳定后,开始首映。在1938年所首映的15部影片中,有《新人道》、《艺海风光》、《海天情侣》和《女人》等四部是1937年出品的,1938年10月才首映。
1938年出品的影片应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记载为准,此外应另加两部影片,《矿山奇侠》与《难姊难妹》。《矿山奇侠》在《新华画报》中记载为大午南影片公司1938年出品,《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为暨南影业公司出品,但没有写出出品年份,《上海电影志》中无记载。《难姊难妹》在《新华画报》中记载为吉星影片公司出品,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无记载,《上海电影志》中有记载,与《新华画报》同。
《武松与潘金莲》记载的出品公司有出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为新华出品;而《新华画报》记载为华新出品,但实质都为同一个公司。
在1939年“孤岛”电影的影片中,《女少爷》、《六十年后上海滩》、《桃色惨案》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为1938年出品,《申报》与《新华画报》均写为1939年出品、首映。
《申报》中首映的电影共有47部,《中国电影史》中记载的也为47部,数目是吻合的,但是其中仍有几部影片需要说明:影片《织女下凡》在《中国电影发展史》未有记载;《董小婉》、《文素臣(二)》、《碧云宫》、《亡命之徒》四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是1939年出品,而在《申报》中为1940年首映,两个记载应都属实,没有矛盾。
1940年,是电影发展比较稳定的一年,无论是首映信息,还是电影类型,各资料的记载都很趋同。其中影片《新盘丝洞》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有记载,而《申报》中无首映信息。《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这一年共出品69部影片,除了《新盘丝洞》在《申报》无记载外,其他均有首映信息的记载。(《红拂传》、《火烧红莲寺》、《西施》、《天涯歌女》、《千里送京娘》、《乱世佳人》、《啼笑因缘》、《文素臣(四)》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均为1939年出品,《申报》中记载1940年首映)。也就是说,在1940年共出品68部影片是在两个资料中都有记载。《舞宫血泪》在《申报》《新华画报》中均有首映记载,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是1938年出品。
1941年则是动荡的年份,从电影的首映记录和资料记载就可以知道,有很多部影片的记载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这一年一共出品87部影片,其中有14部在《申报》、《新华画报》中未有记载;《申报》中可查到的影片,在1941年首映的共有93部影片,其中有8部影片是在1940年出品,而在1941年首映的;还有12部影片在《申报》中有首映记载,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未予提及或记载。
沪剧戏曲片《恨海难填》、《阎瑞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108页有记载,但是后边目录中却未列出,是金门影业公司出品。这两部影片在《上海电影志》中也有记载。
从以上文献纪录中可以看出,在“孤岛”时期中国类型电影的两个比较集中的时期,一是1939至1940年历史/古装片集中发展时期;二是1941年的时装片的发展繁荣时期。除此之外,“孤岛”电影还出现了系列片,如“王先生”、“李阿毛”等喜剧系列片;还有“打对台”、“双包案”事件的发生,这在以往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是现在电影的发展中也是很少见的。
三、结论
“孤岛”时期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了我国早期商业电影的流脉,这一期间的电影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残酷的政治环境和众多压迫下,不但有所坚持,还有所创新和发展。透过电影发展本身所反映出的强烈的抗战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孤岛”电影的类型追求——以《申报》、《新华画报》为主的“孤岛”电影的类型探究,董立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30)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3]陈文平 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申报》: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
[6]《新华画报》:1937年—1941年
[7]《上海影坛》:第一卷第一期1944年1月上海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工学院)
【关键词】孤岛;电影文化;电影类型
一、概述
“孤岛”电影在我国早期电影史甚至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都是一个奇异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索的事情。当时政治氛围恶劣、思想空间狭小,我国的电影工作者,仍然孜孜不倦的致力于电影事业,用它来激励人们,鼓舞斗志,不乏好影片的出现。这种生存的智慧和战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孤岛”时期电影产量之多,类型之集中,从当时相关的电影刊物中就可以看出。在《申报》和《新华画报》中有首映记录的影片达224部,没查到首映记录,但在《申报》、《新华画报》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记录存在差异的影片1938年16部,1940年1部,1941年14部,“孤岛”时期的电影共计255部之多。
二、“孤岛”电影出品考辨
上海沦为“孤岛”时间是从1937年11月12日开始的,接下来,上海的各项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上海版的《申报》一直到1938年10月份才开始重新出版(记载的是1938年8月25日至9月24日的影讯)。
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记载1938年“孤岛”共有28部影片,但1940年第4期《新华画报》中却记载1938年出片42部。经仔细查阅各种书籍和报刊,《新华画报》有误,其中有部分影片是各电影公司1937年出品的,由于战争爆发,未来得及上映,在1938年局势稳定后,开始首映。在1938年所首映的15部影片中,有《新人道》、《艺海风光》、《海天情侣》和《女人》等四部是1937年出品的,1938年10月才首映。
1938年出品的影片应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记载为准,此外应另加两部影片,《矿山奇侠》与《难姊难妹》。《矿山奇侠》在《新华画报》中记载为大午南影片公司1938年出品,《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为暨南影业公司出品,但没有写出出品年份,《上海电影志》中无记载。《难姊难妹》在《新华画报》中记载为吉星影片公司出品,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无记载,《上海电影志》中有记载,与《新华画报》同。
《武松与潘金莲》记载的出品公司有出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为新华出品;而《新华画报》记载为华新出品,但实质都为同一个公司。
在1939年“孤岛”电影的影片中,《女少爷》、《六十年后上海滩》、《桃色惨案》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为1938年出品,《申报》与《新华画报》均写为1939年出品、首映。
《申报》中首映的电影共有47部,《中国电影史》中记载的也为47部,数目是吻合的,但是其中仍有几部影片需要说明:影片《织女下凡》在《中国电影发展史》未有记载;《董小婉》、《文素臣(二)》、《碧云宫》、《亡命之徒》四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是1939年出品,而在《申报》中为1940年首映,两个记载应都属实,没有矛盾。
1940年,是电影发展比较稳定的一年,无论是首映信息,还是电影类型,各资料的记载都很趋同。其中影片《新盘丝洞》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有记载,而《申报》中无首映信息。《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这一年共出品69部影片,除了《新盘丝洞》在《申报》无记载外,其他均有首映信息的记载。(《红拂传》、《火烧红莲寺》、《西施》、《天涯歌女》、《千里送京娘》、《乱世佳人》、《啼笑因缘》、《文素臣(四)》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均为1939年出品,《申报》中记载1940年首映)。也就是说,在1940年共出品68部影片是在两个资料中都有记载。《舞宫血泪》在《申报》《新华画报》中均有首映记载,而《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是1938年出品。
1941年则是动荡的年份,从电影的首映记录和资料记载就可以知道,有很多部影片的记载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记载,这一年一共出品87部影片,其中有14部在《申报》、《新华画报》中未有记载;《申报》中可查到的影片,在1941年首映的共有93部影片,其中有8部影片是在1940年出品,而在1941年首映的;还有12部影片在《申报》中有首映记载,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未予提及或记载。
沪剧戏曲片《恨海难填》、《阎瑞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108页有记载,但是后边目录中却未列出,是金门影业公司出品。这两部影片在《上海电影志》中也有记载。
从以上文献纪录中可以看出,在“孤岛”时期中国类型电影的两个比较集中的时期,一是1939至1940年历史/古装片集中发展时期;二是1941年的时装片的发展繁荣时期。除此之外,“孤岛”电影还出现了系列片,如“王先生”、“李阿毛”等喜剧系列片;还有“打对台”、“双包案”事件的发生,这在以往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是现在电影的发展中也是很少见的。
三、结论
“孤岛”时期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了我国早期商业电影的流脉,这一期间的电影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残酷的政治环境和众多压迫下,不但有所坚持,还有所创新和发展。透过电影发展本身所反映出的强烈的抗战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孤岛”电影的类型追求——以《申报》、《新华画报》为主的“孤岛”电影的类型探究,董立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30)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3]陈文平 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申报》: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
[6]《新华画报》:1937年—1941年
[7]《上海影坛》:第一卷第一期1944年1月上海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