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变态心理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描写了一个在情欲与物欲中苦苦挣扎的女人的故事,是张爱玲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典范。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曹七巧的变态心理的形成有一定原因,有其特殊的表现,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结果。心理描写值得借鉴,而人性的复杂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变态心理 需要 性
  张爱玲的作品往往将人物心理刻画的十分细腻,这使得她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而《金锁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傅雷曾经称赞道:“《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的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入我们文坛的最美的收获之一。”[1]而《金锁记》最出众的地方莫过于张爱玲对于主人公曹七巧的变态心理的描写。这位“用沉重的黄金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的女性穷尽一生打造了一个黄金的牢笼,关住了自己也关住了子女。她坐在金灿灿的牢笼里,内心却是一片荒凉的坟墓。
  一.变态心理的起因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曹七巧,就不难理解其变态心理了。
  曹七巧原是麻油店的女儿,嫁给姜家二少爷做姨奶奶,跟着又转正做了二少奶奶。本身是小商户的孤女,摇身一变成为大家族的二少奶奶,似乎是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然而内里真相值得深究。曹七巧的丈夫也就是二少爷,是一个得了骨痨的残废。文章中他没有出场,但是在曹七巧的嘴里,他是“一堆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曹七巧变态心理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婚姻生活不美满。一方面丈夫残废,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这就涉及到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曹七巧作为被卖入姜家的媳妇,婚姻本身也就是利益的交换,谈不上感情,而文中也很难寻觅到曹七巧与其丈夫感情的存在,于是更高级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生理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几乎埋葬了曹七巧作为女人,作为妻子最根本的属性,于是她的心灵走向了黑暗之地。
  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曹七巧的婆婆姜老太太,是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女人,保守顽固,内心又残存着媳妇熬成婆后的侥幸,于是在扮演起封建大家长的角色时也毫不逊色,尽管在家中男人们也就是儿子们面前客气热情,但是对付起媳妇却是毫不手软。这对原本就在婚姻生活中受到重大打击的曹七巧又是一重创伤。本身父母双亡,在嫁入新的家庭后,婆母这一角色又对她蔑视冷淡,家庭所能提供的安全感曹七巧一点都感受不到,于是她只能从黄金钱财中寻求那一点点的安全感。这对她后来的毁灭之路也是一个重大的导向。
  妯娌相处和姑嫂关系,则又因为曹七巧本人性格出身和处事方式恶化,妯娌嫌弃,姑嫂交恶,外加下人也瞧不起,曹七巧在姜家几乎是没有社交的,所以她才在哥哥嫂嫂出现时,一方面记恨自己被卖出去的事实,一方面却也舍不得这最后一丝的温存,不惜将自己的钱财首饰赠与他们。这对曹七巧来说是很不易的举动,她本身“守财奴”的形象虽已深入人心,然而她追求钱财不过是为了寻求一丝安全感,用钱财收买哥嫂也是如此,是想留住家人的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温情。所以此时曹七巧的内心还是有一丝光明的,尽管她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在心灵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此时此刻的曹七巧,那个望着哥嫂落泪的曹七巧,心中或许还残存着一丝良知。
  然而三少爷姜季泽打破了这最后的一丝良知。前面所分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通通落了空。于是曹七巧把赌注放在了最后一个自我实现的需要上。曹七巧的自我实现不是别的,而是她所以为的爱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从她的所作所为上看,似乎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丈夫不能满足性需求于是从外面寻找可能,周遭的人不可信任于是拼命揽钱为自己做一个靠山,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那一分一毫的利益。但是在姜季泽这个点上,她似乎又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义者。在她的眼里,姜家也许就是一个魔窟,她在恶龙的口下苦苦挣扎,看到年轻鲜活的姜季泽,却忽然有了求生的勇气。于是她不顾一切的靠近他,“身不由主地走过来”,嘴里说着暧昧的话,对着季泽的妻子又捏又捶,想方设法的赶走她。姜季泽却是一个玩惯了的浪荡子,而且心里十分清楚家里的人不能碰,所以他在曹七巧的明示暗示之下无动于衷。曹七巧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落了空,便朝着深渊越坠越深了。
  二.变态心理的表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本能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如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会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导致性变态或其他心理障碍。
  纵观全文,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有三个表现:一是性变态,二是恋子,三是妒女。一是主要方面也是二三的基础。
  在丈夫的身上得不到满足,于是曹七巧将目光转向小叔子,全然不顾伦理道德的束缚。她压抑的太久,渴望的太久,以至于看一切事物都带上了那么一层色彩。她调侃新来的三少奶奶新婚嫌人多,毫不顾忌的说出自己的房中事,挖苦讽刺丈夫,明知会使这些妯娌更加瞧不起自己也不在意,语言的宣泄也是一种宣泄。曹七巧的村话荤话,恶毒的玩笑与不合时宜的调侃都是自己内心性饥渴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挤走三少奶奶后,她对着小叔子诉衷肠,“将手贴在他腿上”,这已经是很明显的性暗示了。在被姜季泽拒绝后,她心里的欲望更是吞没了她。
  分家时,曹七巧不顾一切的撒泼打诨想要为母子谋取更多利益,然而即使她丑态做尽,甚至不惜跟姜季泽撕破脸,“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她带着儿女和一堆钱财正式住进为自己打造的黄金牢笼中。姜季泽后来找过她,一个为了钱而演戏,一个为了钱而砸了这出戏。曹七巧在窗帘后目送姜季泽走的那一刻,也是她内心最后一丝鲜活气息飞走的一刻。自此之后,她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了。她的生活里没有了其他东西,儿女便是她发泄情绪和打发时间的对象。儿子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属于她的男人,于是她毫不犹豫的从儿子身上汲取活下去的养分。教他抽大烟,让他离不开自己;挑唆儿子儿媳关系,半是胁迫半是引诱的套取儿子儿媳的房中隐秘,以此取乐,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在四处传播谣言和对儿媳的羞辱中获取快感。逼死两个儿媳,至此儿子不敢再娶妻,曹七巧终于将他留在了身边,将这个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男人留在了身边,半死不活。
  对于女儿,曹七巧的感情更为复杂,在她有意的教导下,女儿似是自己的翻版,但她又嫉妒女儿的年轻与幸福。长安在遭遇自己爱情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改变,拼尽全力戒掉了大烟,将母亲给她套上的那层皮血淋淋的褪去,几乎蜕变出了全新的自己。就在一切似乎好转的时候,曹七巧发现了她的爱情,用卑鄙的手段挑唆女婿,毁掉二人爱情的可能。她因嫉妒而丑恶的内心不断扭曲,吞没了自己也吞没了女儿。
  三.总结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从形成到发展到最后酿成恶果,有周遭环境的原因,也有她自己执迷不悟的原因。她也曾后悔过,如果当初没有嫁到姜家,而是嫁给年轻时爱慕自己的种种平凡男人,或许日久生情,活得不会这样绝望。这是环境置换下可能出现的不同结局。而在我看来,或许环境不可变,但是人是可变的。如果曹七巧能放下成见,与丈夫多一些交流,那么生理上的空虚是否能用精神上的满足来弥补?如果在分家之后,不再固守着那一份财产,即使与姜季泽之间不再可能出现爱情,那么别的人呢?她甚至没有给别的人走进她生活,走进她内心的机会。如果在儿女的事情上,她能够放开掌控,让儿女获得幸福,那么反馈机制下的幸福也是她触手可及的,她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背着一身怨恨凄凉死去。
  然而世事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小说所反映的现实也有了那么一丝因果必然的味道。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金锁记》经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佳慧,许丹成.以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看曹七巧悲剧[J].文学教育.2009,07
  注 释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林纾《闽中新乐府》作为近代白话诗之首,历来是学界关注的对象,学者对其诗中表现的儿童蒙养观以及女性观倾注较多关注,至于其创作特点仍缺乏深入研究。林纾《闽中新乐府》创作特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诗题力效白居易新乐府,却又有所创新;二、《闽中新乐府》题材广泛、新颖、深入;三、《闽中新乐府》语言直白晓畅又极具诗人个性特点。  关键词:林纾 闽中新乐府 创作特点  林纾出生于1852年,即第一次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美国墨西哥裔小说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书写了拉美裔女性的生活经验,其女性书写既体现在作者的叙事策略上,也体现在作者对主人公及芒果街上众多女性的形象刻画上。叙事上,小说采用碎片式的章节安排,运用诗性的、感性的语言挑战了带有父权色彩的理性叙事和线性逻辑。人物刻画上,小说将个体的书写与群体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呈现了女性群体的整体命运,又探索了个体的自我实现道路。  关键词:
内容摘要:维尔高尔《海的沉默》这部法国小说写于纳粹统治时期的1942年,它从第一人称法国老人的内心独白,讲述借宿自己家里的德国纳粹军官和侄女之间的沉默无言的爱,力求委婉地表达不屈的人性和抵抗的意志。早在1944年,《海的沉默》已被翻译推介到中国,几乎成为所有介绍法国抵抗文学的文章重点推介的作家作品。并且它的魅力并不局限于特殊情境下的彼时彼地,直到现在它已经被多次翻拍成电影,被翻译成72种语言在全世
盛唐时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三首著名的送别诗。无论是情感内容还是艺术特色,它们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次仁罗布小说《放生羊》在艺术上有颇多值得称道之处。它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藏族老人年扎的形象,表现了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小说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至深,但又对后者作了一种有效的利用。小说对藏族传统文化作了丰富表现,也窥见了其发展的隐忧。  关键词:放生羊 年扎 藏传佛教 藏族文化  作为知名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小说产量委实不多,但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这样的创作态度和质量在当下的中国文坛实属难
内容摘要: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一直是史铁生小说不断探讨的内容。继《务虚笔记》后2006年出版《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铁生创造出的一部极具思辨色彩的性灵小说,延续了史铁生有关生、死、爱、性的人性追问及探索。小说以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为线索,以“我”这个行魂今生所在“丁一”的生存状态为个例,通过灵魂关照的对话和心理审视,来体现当代人的难以排遣的孤独心境。论文将从史铁生作品常现的孤独主题;《我的丁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