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j1986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笔者工作在教学一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統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需求来考虑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路。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下面我从这5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死海不死》教学时,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图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学生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主动探求死海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死海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大裂谷中段的死海由于海水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抽象的事理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学生很容易的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二)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   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时,课前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学生初步认识到读这篇课文时应使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然而由于学生对于周总理的了解不是很深,更不能理解当时众人不约而同齐聚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深刻情感内蕴,因而无法酝酿出真切的感情来读课文。延长声音的朗读法,使文章读得怪声怪气,本来一篇十分严肃的抒情课文被学生读坏了。为此,创设语境便成了必然。先给学生放一段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录像,再放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人镜头,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总理。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接着,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优美的画面(用投影仪放投影片),学生感情饱满、津津有味地欣賞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从朗读中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深意,感受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看到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会到了亿万人民自发为周总理的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的驱动。据此而言,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更谈不上语文教学。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三)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补充死海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四)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五)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科技创新教育中的模拟飞行以及VEX机器人的创新教育为样本,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如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让我国的中小学生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现状;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我国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重点是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摘要: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奖励、肯定、多形式课堂教学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更好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从而促进和推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
摘要:中学英语听力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排除听力障碍,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听力水平是我们中学教师着力于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对如何进行听力教学改革做了探讨。提出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由被动的听力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听力学习,以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观点。  关键字: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  在英语教学中,随着素质教育内容的深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近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软硬件方面投入之大,总觉得教育质量提高不够,教师教学水平没能充分展示,就从我县前两次举办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检测来看,城乡地区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一名在农村执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摘要:培养高中学生创业素质:逐步树立"我要创业"的积极人生观,塑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一个人的情商,培养自己的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需具备良好的创业综合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识人用人的诀窍)。学校为之搭建平台。  关键词:"我要创业"的积极人生观;自信自强自立;创业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美国教育对创业素质能力的
摘要: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生物课堂,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思考框架,而且能记录和引导思维过程,还可以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增添活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