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980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品德培养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品德课便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在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下,反映在学校是重视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而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一门主课,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些教材内容,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传授,能够逐渐转化为学生的智能和品德心理结构(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首先,教学内容的传授可以促使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首先认识的基础是文化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说,社会道德的进步、个人首先境界的提高,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增长,而思想品德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和我与国家的关系四条线,有机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例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也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形成和发展政治思想品德的基础。思想品德课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以能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受自己意识的支配。学生的道德行为,总要伴随着理智的思考,对任何一种思想的接受都有一个认识过程,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其内容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顽强精神等,也有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知识的传授能给学生提供和展示生动具体的道德形象,使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思想品德课里的“情景再现”从现实生活切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生活特点,结合学生经历过或关注的问题设置多种情景,以设问、选择、判断、模拟、看图、评价等多种形成,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情景再现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与活动”里的阅览人生、感悟名言二级栏目,运用紧扣本课主题、源于生活、具有可读性、的典型阅读材料,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产生共鸣,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选符合主题、内涵丰富的名言名句,让学生去感悟、体会,以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
  再次,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例如“阅读与活动”里的辩论时刻、活动体验二级栏目。通过辩论,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设置多种实践活动,深化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进行道德行为实践,并提高他们选择和评价道德行为方式。
  二、教学过程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组织良好的教学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少思想品德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尝试和探索知识教学、情感陶冶和情感体验的相互交融,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现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要注重教学的直观性、现实性,老师讲得要少,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时间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评价功能。考试方法采用半开半闭相结合,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只注重学业成绩,不注重行为表现的状况,同时结合初中毕业思想品德评价标,进一步完善评价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讲授、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考试方法等多种教学形成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不仅学得主动,而且也能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艺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在才学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牢固地树立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及教育观、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育人为根本。端正教育思想,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充沛的感情、亲切的目光和沉稳的举止,同时运用正确、字字玑珠、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等,这种引人入胜的教学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其他文献
一、历史课堂不高效的原因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知识,而教师强行的把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感。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希望自己的历史课上得神采飞扬,娓娓道来,还有入情入理地精彩分析,希望自己的历史课有“震撼力”,去追求语言的华丽,材
在一次偶然中,我看到了陈士文教育专家的《“智慧数学”宣言》和《数学,造就智慧人生》两篇文章。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数学中蕴藏着一种至简至和的智慧,一种至真至通的智慧,一种创造探索的智慧。这使我反思过去与现在:教数学要教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智慧?如果是智慧,那么什么才是智慧,这些又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智慧?  思考良久,我似乎明白了:我们要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予学生可持续发展并受用
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更为需要家长的辅助教育。但是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对待与家长沟通的问题上颇多苦恼。  一、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教师年纪轻成为与家长沟通的门槛障碍  我们经常在学生报到注册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兴致勃勃地领着自己的孩子挤到所在班级的注册台前,班主任起身相迎。家长见到老师
“问题教学法”是指整堂课以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儿童天生就具有某些才能、兴趣和社会需要等本能的观点出发,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导,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  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创造性特点很强,也就是说,要想达到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的目的,采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是某种方
在开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过程中,可这样说,情感教学既是目标,同时也是手段,情感教学对学生认知学习以及学习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对这个问题足够的重视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弘扬个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学  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由于每个学生在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其在个性方面也有差异性,
从思想政治课的自身特点来看,政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和转变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反思性。  一、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反思性教学的使命。反思性教学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的教学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原因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