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深处的民众心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德国废墟文学短篇小说《面包》中的谎言入手,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谎言及对“过错”的反应进行分析,剖析战后德国民众的普遍心性,从而对纳粹、战争、废墟对人的心灵创伤进行痛彻反思。
  关键词:谎言;过错;心性;废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面包》是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代表作,写于1946年,此时的德国刚刚从二战浩劫中遍体鳞伤地重新站起来,一切都如当时废墟文学所揭示的那样,战争灾难和战后废墟在人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疤痕,无声地消融在人的意识形态中,甚至影响到了夫妻这原本最亲近伴侣间的正常交流。小说中特意点明这是一对结婚三十九年的老年夫妻,无疑更平添了几分悲凉。博歇尔特笔下的这对夫妻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影,一个经历战争劫难、艰难摸索前行的德国民众缩影,他们的心态、性情也在这对夫妻的谎言交织中若隐若现。
  故事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尴尬纠结的场景之中:夜里厨房里传来的响动弄醒了妻子,于是摸黑前去查看,却撞见了自己的丈夫,并一眼望到了台布上残留的面包屑。然而,妻子似乎本能地选择了移开视线。随之便是丈夫谎言的开始:“我以为这儿有动静。”妻子应声附和,说自己也听到了什么。两个人认真地扮演着各自的撒谎者角色,直至最后一同认定是外面屋檐水槽的声响。这里很多人会说,这是多么一目了然的事情:丈夫偷吃面包并撒谎,妻子发现真相却仍体贴地帮他圆谎。妻子坚忍的爱?抑或妻子人性的高贵和丈夫性格的弱势?既然小说诞生于那样一个特殊时代,作家本人也在废墟文学的炼丹炉里呐喊,这样理解就未免有些肤浅了。从文中可知,当妻子打开灯两人四目相视时,她就感到地板的冰凉慢慢窜上身体。也就是说,妻子在看到面包屑的那一瞬间就认定丈夫是“偷吃”。就算丈夫什么也不说,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存在了。如果是毫不保留的信任,为何起身赤脚前去查看?她本可以喊一声丈夫的名字就可以了。换句话讲,妻子早已敏感地觉察到了有点不对劲儿,摸黑去厨房仅仅是对自己判断的一种验证罢了。因此,这对夫妻之间的连环撒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把谎言定义地更为宽泛,即语言之外的“谎”,甚至可以说是从妻子开始的。倘若她直接说:“你饿了吗?”,或者干脆笑话丈夫一番,场面可能会更轻松一点。当然,上述假设是脱离时代背景的。当时的德国正挣扎着从废墟中站起来,广大民众的肉体、灵魂、心性都伤痕累累,他们身心俱疲又痛苦万分地意识到,在过去的那些年他们是如何掏心掏肺地信任、支持、崇拜着一个男人,而正是这个男人将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拖入了深渊。多年来深深隐蔽的真相突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惊愕得无所适从,浓浓的羞愧感也如无形的大网把本已心力交瘁的民众紧紧缠住。战后废墟中的人民,特别是“随波逐流”的小人物,有着一种本能的对真相的恐惧。也正是这种潜意识中不敢面对现实的压抑恐惧,诱发了这对老夫妇的层层谎言,也直接导致了这本应是最亲近伴侣间的交流障碍。这种障碍不是人格问题,也不能简单归入性格弱点,在很多时候,他们两人无力积极地面对问题,而只能一次次徒劳地用谎言来压抑或回避。这是一种无声的、让人窒息的悲哀,就那么黏黏地依附于普通民众的身上,无力挣脱。
  小说的另一精妙之笔,即用光亮和黑暗间的对撞来深化这种意境,也在妻子对丈夫“过错”的处理上完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层次感。文中特意强调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两点半,即夜晚最黑暗的时刻。和黑暗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冰冷”和“窗外”,即潜在的敌对环境。文中这种敌对的角色就由“风”来扮演了,也成为丈夫谎言的一个借口。他们内心脆弱,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只能选择把矛头一致对外。文中多次提到的“冰冷”也暗示了恐惧真相和不信任。丈夫试图隐藏不安心理而往外看的窗户成了“里面”和“外面”的交汇处。这一刻可以理解为情节的转折点。随后两人再次同寝而卧,床则是共同感和安全感的象征。而灯光即真相的化身,让两个人都无法承受,因为在灯光下谎言无处遁形,只能是赤裸裸的真相。面对过错,妻子没有直接质问丈夫而选择替他圆谎,并在第二天多给了丈夫一片面包而谎称自己消化不好。不论故意为之或是内心使然,她惩罚了他,用基督教的方式:别人给了你一个巴掌,你把另半边脸也给他打。表面看来,妻子用隐忍和宽容给了丈夫无限关爱和体贴,然而却在丈夫心灵上重重抽了一鞭。妻子无声地惩罚了丈夫,丈夫默默地羞愧,自始至终没有任何道歉和解释。他们谁也没有提及过错,提及丈夫的想法或感受。这种无声的凄凉恰恰隐射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经历了战争的惨痛洗礼后,整个德国沉浸在一片悲伤、冰冷、思想僵化的氛围中。民众对纳粹、历史都缄口不言,只是默默承受着一切辛劳和痛苦,仿佛任何一种直面相对都如伤口撒盐一般揪心。
  然而,废墟文学也并不是要把读者带入彻底的绝望之中。剥开真相的内核,无非是让人更为清醒地反思历史,剖析自我,从而真正走出废墟。小说结尾处妻子再次坐到灯下,这一笔看似的轻描淡写化为点睛之笔。这重回光明之下,正预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作家所寄托的种种希望也就此萌芽了。废墟时期的民众,他们在濒临绝望边缘处徘徊,仍艰难地摸索着通向光明之路。这样一来废墟之中就升起了一抹朝阳般的生气,也暗示了德意志民族不屈不挠烈火重生的决心。这也正是废墟文学作家们心底的呐喊和期盼,文学最动人的一面也由此烘托而出。
其他文献
摘 要:《罂粟之家》是苏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一经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被冠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帽子。无疑,这篇小说在主题思想、文本结构、叙事形式以及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这里,我将从小说中独特的意象入手,从而诠释《罂粟之家》中隐含着的符号式象征意象。  关键词:欲望;权利;革命  作者简介:马跃成(199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
项目课题: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余华中短篇小说少年形象分析”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15118。  摘 要:本文在以余华中短篇作品的少年人物形象作为载体,整理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少年群体的生存意识的表达方式,探究其文化背景下构成人物成长的断裂性因素与启蒙意识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成长;断裂;启蒙  作者简介:林梓豪(1994-),男,山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
摘 要:儒家思想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蕴涵了“人心”与“道心”的微妙关系。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通过一位老水手的离奇遭遇,隐射了柯勒律治“罪、罚、赎罪”之思想。文章巧妙地解释了在异质的文本和背景下,人类思想与情感跨越时空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十六字心传;因果;人心;道心;人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魏晋风流名士与盛唐游侠诗仙,二人同样旨酒盈樽,心存魏阙,把酒抒怀。在盛满了诗人性情的酒作中,快意淋漓的豪情、幽沉怅惘的愁思、清奇浪漫的诗意和关乎生命意识的哲思几相交织。在相似的金波影流里映照出不同的时事世风、生命姿态与内在精神气质。  关键词:李白;嵇康;诗酒文化;精神气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
摘 要:借助于米克·巴尔的叙述学理论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技巧,从聚焦、时间、行为者等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以此探求作者运用这种叙述手法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克·巴尔;叙述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本文借助米克·巴尔的叙述话语,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  叙事诗《卡蒙斯》被认定为是葡萄牙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端,其作者阿尔梅达·加雷特(1799-1854),他用自己的作品在葡萄牙促使浪漫主义这一新的文学思潮,取代表达悲情与恨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成为主流。此外,《viagens na minha terra》[1]这部作品,不完全遵从浪漫主义的
大佬们为啥喜欢说“不”?  一次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CEO罗德侠(Paul Laudicina)来华访问,我问:“可否用一句话说明白,企业如何保持长期成功?”这位曾在联合国、美国国会任职多年的战略管理专家语气微顿,然后说出了四个字:“不撞冰山!”  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西点军校有一个著名的荣誉准则——不撒谎、不欺骗、不偷盗、也不容忍看到别人有前三种行为。巴菲特有“三不”原则——不负债、不做空、不懂不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在中古美学思想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涤除玄览”的观点出发,指出其通过对“为道”障碍的注意,发现涤除的工夫论,从而达到“玄览”的合道境界,以完善先秦道家的审美心理理论。  关键词:涤除玄览;老子;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中,先秦两汉作
摘 要: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限制性叙事视角出发,探讨女性作家伊迪斯·华顿如何在《纯真年代》中修辞性地使用这一策略。华顿充分发挥第三人称叙事中限制性叙事的优点,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限制性叙事  作者简介:魏明(1988-),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文第一作者;鱼江江(1984-),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
摘 要: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求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本文以秦文君的“成长小说”为例,从作家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和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秦文君;成长小说;儿童文学的本质  作者简介:黄琪(199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