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深度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及其内涵深入人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改革和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凸显。本文在分析以往对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角度深度梳理,从树立小学生正确劳动观念、指导其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慣三方面阐述家校合作的路径,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德育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直接阵地,小学教师不仅要补充、拓展课程内容,更要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家校携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以劳育人、以劳育德的教学目的,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
  一、树立劳动观念为先,家校合作聚焦培养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目标指向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小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从而为成长为合格之公民奠定基础。在《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目标重点在于“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只有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以主题为主线,明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中,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有序的编排,如,《我们爱整洁》教育小学生掌握仪容整理技巧,让学生们以崭新精神的面貌学习和生活,感受整洁的环境给生活学习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而形成更良好的整洁习惯。《让我自己来整理》帮助小学生学会整理个人物品,掌握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的方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通过劳动树立家庭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这些事我来做》《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两课的教学目的在于组织小学生开展家务劳动,了解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给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学生同理心,懂得尊重、感恩劳动者,从而产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材为核心,厘清课程教学现实价值
  教师要充分研究课程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价值,始终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感受劳动人民创造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既是生活的保证,也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让学生明白从小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劳动,有意义地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内容。只有联系小学生实际生活,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劳动价值的外延和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劳动观念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形成劳动教育共识,让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积极尝试通过家庭劳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技能习得为重,家校合作遵循教育规律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目标
  劳动教育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准,准确定位目标。特别是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更应有层次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如,《干点家务活》《这些事我来做》这两节课,都是在引导小学生做家务,但是,前者是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家务劳动小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丰富对家务劳动的积极体验,而后者侧重引导学生明白自己有承担家务的责任,懂得分担家务活也是爱家人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类型教学要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分析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 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实践,从分类学习用品到生活整理,从整理书包到课桌,又从整理书桌到房间,并教给他们“分类摆放、物归原位、定时整理”的小妙招。学生们在整理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增长劳动技能。
  (二)以劳育人,以劳育德
  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的多个层面,而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劳动知识水平,激发学生劳动情感,提高其劳动技能,从而内化为个人内在准则和基本道德。因此,劳动教育要遵循三条原则:源自生活、通过生活、回归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源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此时,家庭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我们爱整洁》这节课,教师应该深度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考虑家庭条件等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关注小学生原生家庭现状,同时和家长适度沟通,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劳动,在生活中改善小学生的卫生状况,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劳动体验,对劳动有新的认知。
  三、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家校合作注重劳动实践
  作为给学生普及劳动知识,树立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前者是重要的教育实践基地,而后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第一,只有家校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道德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规章制度、落实相关举措,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日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和运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使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劳动观念得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真正帮助家长改变和完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父母与小学生之间的亲子沟通,指导家长作为小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其劳动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第二,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形式的单一并不能切实形成双方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益。因此,家校双方要通过沟通,达成劳动教育行动框架和教育共识。如,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出发,积极组织小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树立尊老敬老的道德品质。又如,开展劳动宣传主题日活动,使学生和家长、教师一起打扫敬老院,在和老年人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并深刻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提到的高尚的品德。
  第三,劳动教育的形式需进一步多样化,将举办劳动者文艺汇演和讲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邀请劳动模范和身边平凡劳动者讲述亲身故事,让学生从身边人感受劳动之美。《道德与法治》教师或班主任可开展全方位德育,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申劳动理念,从法治角度出发,阐述劳动使人勤奋,劳动致富的理念,并契合有关劳动的故事让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再如,及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与家庭劳动本领,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劳动作业,日积月累使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另外,有关劳动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等,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要切实带领学生实践。比如,亲自种一棵树苗,在劳动的同时,向学生普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主观劳动意识。所以,劳动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形成劳动教育共识,让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通过家庭劳动引导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是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家庭劳动教育则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灵活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应用生活化教育理念,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新颖有趣、活灵活现。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实用的理论知识,也能在不同的生活案例中产生深刻的感悟。只有家校合作切实开展、从实践出发,才能将劳动教育切实落实到位。通过家校合力、融合,最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画画.浅论家校合作下的劳动教育[J].文教资料,2021(3):174-175,187.
  [2]叶伟生.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D].华南师范大学,2009.
  [3]徐新颖.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J].江苏教育,2020(15):53-56.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座位编排是班级管理很平常的一项常规工作,但是在班级管理里却不能小看。如何编排座位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这值得我们班主任思考和研究。对于小学阶段不适宜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还是以老师编排为主,要客观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让学生参与和接受,尽量做到“以生为本”,又能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形成,这里大有学问。基于此,本文对学生座位编排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学生座位;编排;客观特点;轮换;教育契
【摘要】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提出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独特的魅力。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再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出改变。因此,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近
【摘要】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设定有针对性的德育策略。优化学生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文化活动,构筑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德育体系,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逐步变得热爱生命,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提升审美能力,强化规则意识,进而起到德育效果。  【关键词】留守学生;德育;初中班主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成为了“打工族”,而相应地,他们的
【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一生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如何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大胆说,开心学是个难题。  【关键词】口语交际;小学高年级;大胆说;开心学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也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说:“学生口语能力已经成为限
【摘要】中考数学复习,是九年级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熟悉在于数学的连贯性,七到九年级的知识都是紧密联系的;陌生在于数学的延伸性,中考数学复习的练习很大一部分都是向课外知识延伸的,可以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综合表现。为提高中考数学复习的实效性,我们要做到:章节复习简单化、例题讲解变式化、解题思路优良化、习题归纳类比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融会贯
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为更全面、客观、準确地了解我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真实现状,我校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校1—6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卷992份,从学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核心。是凝聚一个班级“三风”建设的体现和可靠力量,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且充满挑战性的一项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来使我感触良多,有些许疲惫,也有几许收获,尝试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快感,历经了一次次酸甜苦辣的心灵历程。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以下体会: 师德、信任、慈爱、疏导并存。  一、师德——塑造学生心灵的前提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对其教学实施流程、设计意图进行分析,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科学探究教学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中和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方面。化学核心素养
【摘要】数学与科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着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结合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挖掘它们的关系,从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科学为数学提供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数学又为科学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所以,如何有效地融合两个学科的学习资源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教”与“学”是关键,是一直以来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两者有效的结合和统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人而异,从而提升了“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课程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不但创新了传统教学思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且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本文将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