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教师,在困顿中前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生源萎缩,质量下降;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况,因此中职学生极易出现行为偏差。于是,有人批评,有人指责,有人放弃,有人退缩。复杂的形势对职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重塑着中职教师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沉渣泛起,物欲横流,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有所加重。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者有之,“身在曹营心在汉”者有之,转行者有之,甚至胡作非为者也有之。此时此刻,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面对者,实为难得。
坚守,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去认真对待;学生上学、放学、课间活动、午间休息,都需要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健康、学习状态、身体素质、个性发展等,都需要去全面关心;活泼好动的、沉默寡言的、优秀的、落后的,都需要去细心呵护;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感、平凡的细节、难忘的片断,都需要及时总结。这一切,只有在勤奋的耕耘者那里才能被领悟,只有在保持一颗平常心、坚守教坛者那里才能做到。海南省工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陶海林1987年从教至今,默默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先后把两名特困学生接到自己家中吃住。在他的无私帮助下,多名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他凭着持之以恒的勤奋,先后通过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他不为高薪所动,扎根五指山区,投身职业教育。“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的是我的学生”,这是陶海林的座右铭。可见,坚守是一种心态,坚守者立志教坛,矢志不移;坚守是一种情怀,坚守者钟情学生,此情不渝。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坪小学教师王生英,20余年默默无闻,献身讲坛。她前10年以校为家,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好机会;后10年以家为校,放弃了家这个私人空间的安静闲适。她和丈夫背孩子上学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感动了无数人。当我们走进卸甲坪小学,当我们握住王生英老师那双坚实的手,当我们亲耳聆听学生那动情的叙述,我们的感动、敬佩、惭愧交织在了一起,感慨万千。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人悄悄地在王生英老师的桌子上放下一百元钱,那其中有对王生英老师的尊重,有对王生英老师坚守的敬意。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坚守者。我的一位同事就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我当了班主任,我就难以放任任何一个学生,在班里看不到他(她),我就不舒服,我就要……”
是什么力量促使陶海林、王生英们勤于学习、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呢?是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是甘于清贫、勇于坚守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师德就这样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动力,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能力。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坚守是师德的内在要求,因为坚守意味着一颗常心,她是恬淡的;坚守意味着一颗恒心,她是稳固的;坚守意味一颗善心,她是美丽的。
坚守,决不能墨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由市场经济和电脑网络催生的一代。教师唯有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必须学习当代的知识、掌握当代的技能、思考当代的问题,并以当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对中职教师而言,我更想把它具体化为“技高为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深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其次,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再次,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随时了解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学科技能,同时也要广泛涉猎新兴学科、社会新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中职教师亦需坚守师德,让师德在坚守中熠熠生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长期的积累、沉淀中逐步塑造出来的。没有坚守,目光难以坚毅;没有坚守,身心难以沉稳;没有坚守,教育以何为继?
(责编 王鹏飞)
坚守,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去认真对待;学生上学、放学、课间活动、午间休息,都需要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健康、学习状态、身体素质、个性发展等,都需要去全面关心;活泼好动的、沉默寡言的、优秀的、落后的,都需要去细心呵护;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感、平凡的细节、难忘的片断,都需要及时总结。这一切,只有在勤奋的耕耘者那里才能被领悟,只有在保持一颗平常心、坚守教坛者那里才能做到。海南省工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陶海林1987年从教至今,默默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先后把两名特困学生接到自己家中吃住。在他的无私帮助下,多名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他凭着持之以恒的勤奋,先后通过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他不为高薪所动,扎根五指山区,投身职业教育。“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的是我的学生”,这是陶海林的座右铭。可见,坚守是一种心态,坚守者立志教坛,矢志不移;坚守是一种情怀,坚守者钟情学生,此情不渝。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坪小学教师王生英,20余年默默无闻,献身讲坛。她前10年以校为家,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好机会;后10年以家为校,放弃了家这个私人空间的安静闲适。她和丈夫背孩子上学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感动了无数人。当我们走进卸甲坪小学,当我们握住王生英老师那双坚实的手,当我们亲耳聆听学生那动情的叙述,我们的感动、敬佩、惭愧交织在了一起,感慨万千。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人悄悄地在王生英老师的桌子上放下一百元钱,那其中有对王生英老师的尊重,有对王生英老师坚守的敬意。其实,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坚守者。我的一位同事就说过这样的话:“一旦我当了班主任,我就难以放任任何一个学生,在班里看不到他(她),我就不舒服,我就要……”
是什么力量促使陶海林、王生英们勤于学习、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呢?是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是甘于清贫、勇于坚守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师德就这样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动力,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能力。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坚守是师德的内在要求,因为坚守意味着一颗常心,她是恬淡的;坚守意味着一颗恒心,她是稳固的;坚守意味一颗善心,她是美丽的。
坚守,决不能墨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由市场经济和电脑网络催生的一代。教师唯有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必须学习当代的知识、掌握当代的技能、思考当代的问题,并以当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对中职教师而言,我更想把它具体化为“技高为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深入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其次,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再次,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随时了解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学科技能,同时也要广泛涉猎新兴学科、社会新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中职教师亦需坚守师德,让师德在坚守中熠熠生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长期的积累、沉淀中逐步塑造出来的。没有坚守,目光难以坚毅;没有坚守,身心难以沉稳;没有坚守,教育以何为继?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