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方案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对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患者合用针刀疗法与中药内服外敷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48例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传统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刀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合用针刀方案、中药内服外敷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关节顽固性肿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79.17%(P<0.05);治疗前两组的关节VAS疼痛评分、肿痛关节个数比较中(P>0.05),经治疗观察组关节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肿痛关节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患者采用针刀方案联合中药内服外敷疗法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缓解关节肿痛情况。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针刀;中药内服外敷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23-02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患者手部、足部等小关节对称性关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诱发关节畸形,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机制未能彻底明确,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遗传、性激素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症状表现为晨僵、关节受累、发热以及体重减轻等,该疾病的高发年龄段是40~60岁,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约2~3倍左右。顽固性肿痛属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该症状的产生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从以往的单一西药治疗逐渐朝中西结合治疗转变。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纳入到“痹症”的范畴之中,并且认为该疾病的病机在于气血两亏、外邪侵体以及肝肾亏虚,所以治疗中可遵循补血益气、活血通淤以及祛风除湿之大法,本院联合应用针刀疗法与中药内服外敷法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就治疗情况做以下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48例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24例,男9例、女15例。年齡38~76岁,平均年龄(52.6±0.3)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病程(6.5±1.3)年。对照组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2.5±0.4)岁;病程5个月~15年,平均病程(6.4±1.4)年。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传统西药治疗,如甲氨蝶呤口服,5.0~10.0 mg/次,1次/周;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0.3 g/次,2次/d;柳氮磺吡定片口服,0.75 g/次,2次/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联合应用针刀方案治疗,方法如下:针刀选点在患者关节周围以及关节间隙发生病变情况的软组织处,首先取2%盐酸利多卡因共计2 mL实施局部浸润麻醉,进行消毒和铺巾后,以4号针刀在治疗点处迅速入针,深度需深达骨面或深达病灶处,对于病灶组织进行“十”字剥离操作或进行切割,利用碘伏对出血点进行轻轻按压。对于肿胀关节局部组织进行挤压,从而使内容物排出,在出针后需要继续加压1 min。对针口进行敷料包扎,每周进行针刀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后如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则可停止针刀治疗,如症状未改善则需继续视情况延长治疗。观察组患者合用针刀方案、中药内服外敷法进行治疗,其中针刀方案操作方法同对照组。中药内服外敷法如下:以中医药桂枝芍药知母汤进行内服治疗,方剂组成如下:桂枝为20 g,白术、金银花、川牛膝、桑枝、防风、芍药以及生姜各15 g,独活与连翘各12 g,羌活、甘草、附子以及麻黄各10 g,上述中药以水进行煎煮,约取汁250 mL,患者每日服用一剂,分为早晚两次温服,共计口服治疗2个月。中药外敷疗法方剂组成如下:透骨草、生草乌、生川乌、艾叶以及伸筋草各30 g,乳香、威灵仙、木瓜、川芎、没药以及五加皮各15 g。以上中药放于无菌纱布袋内并以400 mL清水进行浸泡30 min,之后以文火进行煎煮,时间为5 min。热气升腾时患处置于药液上方进行热力熏蒸,药液温度降至40℃~42℃后即可对患处进行浸洗,并将中药袋热敷于患处(温度需略高于患者体温),操作时间共计20 min,每日上下午各治疗一次,共计治疗20 d。
  1.3评价标准 ①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如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畸形以及关节疼痛,各症状依据程度计为0~3分。②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治疗显效: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完全或大部分消失,同时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治疗有效: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并且关节活动度明显提升;治疗无效:症状以及关节活动度并未改善。③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于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肿痛程度进行评估,该评分法中0~10分,得分越高,即患者的关节肿痛程度越严重,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肿痛关节个数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9.89±1.62)分,对照组为(9.87±1.65)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2.13±0.26)分,对照组为(5.15±0.39)分,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79.1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关节VAS疼痛评分、肿痛关节个数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的关节VAS疼痛评分为(6.59±1.03)分,肿痛关节个数为(13.62±2.19)个,对照组关节VAS疼痛评分为(6.60±1.01)分,肿痛关节个数为(13.59±2.22)个,两组患者的关节VAS疼痛评分、肿痛关节个数比较无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关节VAS疼痛评分为(2.02±0.13)分,肿痛关节个数为(4.02±0.15)个,对照组关节VAS疼痛评分为(4.39±0.29)分,肿痛关节个数为(7.95±1.06)个,观察组关节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肿痛关节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近年来高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若未能及时妥善治疗,患者发病后3年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可达70%。近年来,我国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提升,患者总人数约为520万左右。据报道[2], 超过7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节侵蚀性病理改变,并且约15%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患病后的一年内需彻底停止工作。发病后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所以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积极控制病情发展,抑制关节破坏,并对关节功能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也是现阶段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重要目标。
  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应用西药进行治疗,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抗风湿性药物等,能够改善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炎症情况。特别是甲氨蝶呤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此类药物应用中毒副反应相对较大,部分患者在用药期间产生视力下降、食少纳呆以及恶心呕吐等药物副反应,甚至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3-4],所以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还需积极改善该情况。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更倾向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从而充分发挥西医药物疗效显著以及起效迅速的优势,并发挥中医治疗疗效显著和安全性高的应用优势,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帮助缩短疗程时间,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有效性。
  我国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纳入到“痹症”以及“节历”等范畴之中,并主张通过内外兼治疗法来进行治疗,从而促进药力能够迅速深入病灶,帮助缓解关节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症状。本院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伴随顽固性肿痛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运用针刀疗法与中药内服外敷疗法进行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升,同时治疗之后中医症候积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肿痛关节个数以及关节疼痛评分等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联合运用针刀疗法与中药内服外敷疗法可有效提升该类患者的治疗价值。近年来,有报道指出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治疗中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疗法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明显提升,这与本次的研究结果较为类似。另有研究指出针刀疗法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程度,能够帮助提升患者的预后[5]。本次研究中将针刀疗法与中药内服外敷疗法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应用优势,可促进经络疏通,并帮助祛除寒邪之气,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针刀疗法是基于中医九针的前提,与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进行有机结合而诞生的新型治疗技术,并且其应用历史悠久,也是进行软组织松解治疗的有效措施。针刀疗法应用中操作便捷、成本低廉,并且具有微创优势,通过对病灶处进行刺入,并运用切割以及剥离等一系列刺激手段,可发挥止痛祛病的治疗目的,与此同时辅助中药内服外敷疗法,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进行内服治疗可发挥祛风除湿以及通阳散寒的治疗效果,配合中药外敷疗法可实现内外兼治以及缩短治疗疗程的目的,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价值。例如中药内服方剂中桂枝的应用可促进补元阳、暖脾胃,芍药可发挥镇痛、解痉的治疗功效,知母则可滋阴降火,羌活、防风等合用可促进散寒祛风以及除湿止痛,白术则有利于健脾益气,川牛膝、桑枝等中药联合应用有利于通利关节,因此诸方合用可共奏疏通梗阻、止痛消肿以及通络止痛的治疗效果,配合中药外敷疗法可获得内外兼治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患者采用针刀方案联合中药内服外敷疗法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缓解关节肿痛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丽莹, 麦泳仪.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研究進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23): 195.
  [2] 常宝琴. 浅析中药外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 9(3): 152-153.
  [3] 闻亚萍. 中药内服外洗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饮食保健, 2019, 6(50): 110.
  [4] 胡佳伟, 刘维, 张博. 针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 2019, 36(6): 617-621.
  [5] 刘福华, 尹国富, 石海军, 等. 经筋刀联合中医微创针刀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 河南中医, 2018, 38(7): 1093-109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同一名医师治疗的6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将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術(P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TLIF治疗的34例患者归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腰椎功能障碍评分、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现代青年学生干眼症的患病情况,探析干眼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专科检查的方式了解青年学生干眼症的患病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探析其风险因素。结果: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中干眼症的患病率为18.1%(139/767)。其中的139例干眼症学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屈光矫正不足、经常使用滴眼液、睡眠质
【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NFSCI)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2019年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共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及颈椎正侧位X片、全颈椎三维CT及MRI检查,综合评定脊髓损伤程度及部位,并根据脊髓损伤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后路减压、前路减压融合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1
目的:以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肥胖动物模型、观察模型稳定情况,为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26只,随机分为普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在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对30例手指末节指腹缺损并伴指骨外露、不伴屈肌腱损伤的患者,进行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的微型皮瓣修复术。皮瓣中不包含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供区则直接缝合。结果:桡动脉微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部分感觉恢复,手掌背感觉正常, 其中两例皮瓣边缘出现部分坏死,通过对伤口换药后,瘢痕愈合。供区
【摘要】目的:探讨血脉通饮联合血脉止痛洗剂在老年2型糖尿病远端多发性神经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医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远端多发性神经病变患者96例作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8例)和观察组(n=4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静点、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血脉通饮口服联合血脉止痛洗剂熏洗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完毕后对患
【摘要】目的:探讨和观察早期行肠内营养结合快速康复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行肠内营养结合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
【摘要】目的:对SOP患者联合应用钙尔奇+补肾健脾汤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SOP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使用钙尔奇治疗;观察组49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补肾健脾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MD、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为77.55%,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医院中药饮片调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00张门诊开具的处方单,其中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开具的296张处方单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开具的304张处方单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中药饮片的调配质量。结果 观察组不合格处方单数量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