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学生主体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事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教师不断的培养,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实施呢?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尝到了一些甜头。现述之于后,以就教方家。
一、 注重启发引导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富于好胜心,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通过讨论分析、查找答案、角色互换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如讲有理数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时,可通过题组练习,启发诱导学生去分析,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法则和解法。对一些较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他们在教师点拨下自学完成。对个别单元的教学,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完成,學生开始仅仅是模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渐渐地,有的学生就会自出心裁,或者别具匠心地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教学,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应地,其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 实践学讲模式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学讲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打破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事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以前,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听课时心中无数,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他们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何谈效果?实践学讲教学模式,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个个主动,人人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学得积极,学得兴致盎然,学得信心十足。在自学中,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发现了疑难,明确了重点和难点,同时,展开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教师点拨时,讲的是他们急于知道的问题,自然精力集中,听得明白,效果当然大大增强。通过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自然避免了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不仅学生增强了主动积极性,而且教师也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谓一石二鸟!
三、 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好坏,而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则是诸多非智力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上,力求使他们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认真纠错的习惯,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就不可避免看错题、写掉符号、重复犯错等现象,减少过失性失分。而且,好习惯有益终生。学生是一旦培养起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学的兴趣,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 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并非语文、生物等学科专有,数学课也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积极组织。应让学生改变观念,学数学并不意味着成天做题,也可以从多方面动手,如举办兴趣讲座、专题有奖赛、智力测验、应用实验、三视图模型制作、土地测算等。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引人入胜的数学王国,获得更多的知识营养,开阔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事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教师不断的培养,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实施呢?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尝到了一些甜头。现述之于后,以就教方家。
一、 注重启发引导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富于好胜心,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可通过讨论分析、查找答案、角色互换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如讲有理数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时,可通过题组练习,启发诱导学生去分析,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法则和解法。对一些较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只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让他们在教师点拨下自学完成。对个别单元的教学,也可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来完成,學生开始仅仅是模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渐渐地,有的学生就会自出心裁,或者别具匠心地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教学,能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应地,其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 实践学讲模式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学讲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打破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将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事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以前,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听课时心中无数,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他们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何谈效果?实践学讲教学模式,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个个主动,人人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学得积极,学得兴致盎然,学得信心十足。在自学中,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发现了疑难,明确了重点和难点,同时,展开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教师点拨时,讲的是他们急于知道的问题,自然精力集中,听得明白,效果当然大大增强。通过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自然避免了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不仅学生增强了主动积极性,而且教师也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谓一石二鸟!
三、 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好坏,而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则是诸多非智力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上,力求使他们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认真纠错的习惯,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就不可避免看错题、写掉符号、重复犯错等现象,减少过失性失分。而且,好习惯有益终生。学生是一旦培养起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学的兴趣,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 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并非语文、生物等学科专有,数学课也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积极组织。应让学生改变观念,学数学并不意味着成天做题,也可以从多方面动手,如举办兴趣讲座、专题有奖赛、智力测验、应用实验、三视图模型制作、土地测算等。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引人入胜的数学王国,获得更多的知识营养,开阔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