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播种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生育状况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為研究不同播期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生育状况,于2019-2020年在商丘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并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播10 d(E10)、晚播10 d(L10)与正常播期(CK)冠层内温度差别不明显,4月上旬晚播20 d(L20)冠层内温度高于CK, 5月上旬L20白天冠层内温度低于CK。4月上旬CK冠层内相对湿度高于E10、L20、L10处理,5月上旬E10、L10处理冠层内平均相对湿度低于CK,L20处理高于CK。不同播期冬小麦生育进程不同,出苗期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推迟,越冬后生育期逐渐趋于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前积温呈递减趋势,株高逐渐降低。播期越晚,小穗数越少,L10、L20处理与CK的差异极显著; L10处理的千粒质量最大,CK次之,E10处理的千粒质量最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CK的产量最大,E10处理次之,L10处理的产量最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冬小麦;农田小气候;不同播期;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 S521.1 1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440(2021)03-0613-09
  Analysis on field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of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sowing dates
  MA Mei-juan1, CHEN Xiao-xin1, ZHANG Yun-xia1, GUO Qian1, SUN Min1, LU Man-man2
  (1.Shangqiu Meteorological Bureau, Shangqiu 476000, China;2.Xingt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gtai 054000,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 and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wheat with different sowing dates, sowing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conducted at Shangqiu National Standard Climatic Station in 2019-2020. The experi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through varianc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ce of canopy temperatures under treatments of sowing date for ten days earlier (E10), sowing date for ten days later (L10) and normal sowing date (CK) were not obvious. The canopy temperature of sowing date for 20 d later (L20) in early Apri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K, the daytime canopy temperature of L20 in early Ma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K.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canopy of CK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10, L20 and L10 treatments in early April. The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canopy of E10 and L10 treatments was lower than CK in early May, while the datum of L20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K. Winter wheats sowed at different dates were different in development stages before winter. The emergence date tended to postpone as the sowing date delayed, and the sowing dates of winter wheat tended to be consistent after wintering.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before wint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plant height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later the sowing date, the fewer the spikelet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10, L20 treatments and CK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L10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K treatment, and the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E10 treatment was the lowest. The yield of CK treatment wa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E10 treatment, while the yield of L10 treatment was the smallest,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Key words: winter wheat;farmland microclimate;different sowing dates;constitutional factors of yield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黄淮冬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小麦产区,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65%[1],是中国优质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农田小气候是以作物为下垫面的特殊小气候,受外部气候环境和作物自身活动的共同影响[2]。适宜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反之则会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滋生病虫害最终造成减产[3]。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施肥、灌溉方式等均会对农田小气候产生影响[4-7]。王兴亚等[7]发现沟播小麦田间的空气温度较平作低,相对湿度较平作高。雷钧杰等[8]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内部光、温变化的影响。余卫东等[9]发现灌溉可以提高作物冠层的最低气温。张娜等[10]探究了滴灌量与麦田小气候特征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小麦的生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学者对气候条件与小麦生育期、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11-13]。成林等[14]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檀艳静[15]发现不同生育期相对气象产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李巧云等[16]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冬前积温导致冬小麦发育进程不同。除气象条件外,水分胁迫、品种、土壤肥力和播期[17-19]等,都对小麦生产产生影响。调整播种日期可以改变作物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可作为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20]。学者对分期播种冬小麦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21-23]。Sokoto等[24]研究了播期和品种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Rezaei等[25]探究了播期和品种对小麦物候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播期冬小麦小气候特征和生育状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冬小麦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冬小麦小气候特征、株高、生育期及产量因素的差异,以期为农田管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于2019年10月-2020年5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的商丘国家基准气候站内进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地位于北纬34°26′14″,东经115°32′07″,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常年值)14.3 ℃,年平均降水量751 mm,年日照时数2 060.3 h,无霜期208 d。该地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4%;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1%和19%;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年降水量的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品种为郑麦366,属强筋优质小麦。试验采取分期播种方案,共4个播期。以多年来冬小麦平均播期10月11日为对照(记作CK),每个播期间隔10 d,早播日期为10月1日(记作E10),晚播日期分别为10月21日(记作L10)和10月31日(记作L20)。每个播期重复4次,行距20 cm,小区面积为20 m2,每小区播种量380 g,各小区间留0.5 m保护间隔。前茬为玉米,机收后秸秆留在田间,播种方式为南北条播,小区排列方式采用标准拉丁方设计。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常规管理措施一致,保证冬小麦不受水分因素和病虫害影响。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长指标测定 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26]观测4个播期冬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各个生育期,同时进行株高等生长量的测定。测定株高时,每个小区连续测定10株,取平均值。
  1.3.2 气象要素观测 冬小麦拔节后(3月25日),在各小区安装HOBO温湿度记录仪,测定冠層内25 cm高度的温度、湿度,每隔10 min记录1次。其他常规气象要素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等,由商丘国家基准气候站获得,与试验地距离小于50 m。
  1.3.3 产量因素测定 在冬小麦成熟期进行产量因素测定。每小区连续取20穗,数出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求平均值;将样本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出平均穗粒数;小麦籽粒晾晒风干后,称其千粒质量,求平均值。
  1.4 数据分析
  运用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并制图。通过ANOVA对不同播期的冬小麦生长量和产量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后,采用LSD法对F测验显著因子进行多重比较;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小麦生长季内农田气象条件分析
  图1为试验期间(2019年10月1日-2020年5月25日)农田气象要素逐日变化过程。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5 cm地温变化趋势一致,5 cm地温平均值高于气温。E10处理生长季内田间平均气温为9.7 ℃,随着播期推迟,田间平均气温逐渐减少,L20处理田间平均气温为8.9 ℃。4个播期的5 cm地温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E10处理最大,L20处理最小。E10 、CK、L10、L20处理生长季内的总降水量分别为306.1 mm、245.7 mm、242.6 mm和242.3 mm,越冬(1月8日)前降水量分别为144.7 mm、84.3 mm、81.2 mm和80.9 mm,较常年同期均偏多,冬小麦安全越冬;3月4个播期冬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春季降水量127.3 mm,与常年同期相比持平略增,为冬小麦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E10 、CK、L10、L20处理生长季内的总日照时数分别为1 256.7 h、1 220.3 h、1 175.0 h和1 128.2 h。
  2.2 不同播期冬小麦冠层内温度变化特征
  图2为不同播期冬小麦冠层内4月上旬和5月上旬8个时间段温度变化。结合图3可知,不同播期冠层内温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气温较高,变化较大,均在14∶00达到最大值,夜间温度低而稳定,6∶00时达到最小,且5月上旬温度明显高于4月上旬。不同播期相同时间段冠层内温度不同,E10、L10处理8个时间段的冠层内温度与CK差异不明显,L20处理冠层内温度高于CK处理,但差异不显著。4月上旬各播期冬小麦逐渐进入抽穗期,E10、CK、L10、L20处理抽穗期的有效茎数分别为1 m2 667.81个、701.19个、608.44个和556.52个,且L20的冬前积温不足,植株较矮,分蘖少,密度较小,透光性较好,因此E10、CK、L10处理间冠层内温度差异不明显,L20冠层内温度高于CK。白天9∶00-11∶00时间段的冠层内温度差值最大,E10、L10、L20处理分别比CK高0.11 ℃、0.47 ℃和1.17 ℃;夜间0∶00-2∶00时间段E10与CK冠层内温度基本相同,L10处理比CK低0.15 ℃,L20比CK高0.37 ℃。E10、CK、L10、L20处理的平均冠层内温度分别为10.43 ℃、10.44 ℃、10.44 ℃和10.94 ℃,L20处理比CK高0.5 ℃,L20处理的中位数均高于其他3个处理。5月上旬各播期冬小麦处于开花-乳熟期,密度变化趋势与抽穗期一致,CK最大,L20最小。除15∶00-17∶00时间段外,5月上旬E10和L10处理其他时间段冠层内温度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明显;L20处理12∶00-14∶00和15∶00-17∶00时间段冠层内温度低于CK,分别比CK低1.06 ℃和0.85 ℃,这是由E10、L10的遮蔽度较小,而此时L20 的遮蔽度较大所致。从平均值来看,E10处理和L10处理均比CK高0.08 ℃,L20处理比CK低0.19 ℃。0∶00-2∶00和18∶00-20∶00时间段冠层内温度均出现异常值,12∶00-17∶00冠层内最高温度达到40 ℃以上,主要是因为5月3日出现高温天气。   2.3 不同播期冬小麦冠层内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冠层内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与温度相反,白天冠层内相对湿度较小,变化较大,在14∶00或15∶00达到最小值,夜间相对湿度较大且变化较小,均在7∶00达到最大值。不同播期相同时间段冠层内相对湿度不同,白天差异较夜间明显。4月上旬不同时间段冠层内相对湿度CK基本都高于其他3种处理,此时CK的密度高于其他3种处理,且植株较高,故相对湿度较大。夜间0∶00-2∶00时间段CK比E10、L20处理均高0.75%,与L10处理相差较小。白天9∶00-11∶00时间段CK分别比E10、L10、L20处理高2.83%、3.73%和9.13%。E10、CK、L10、L20处理的冠层内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6.28%、87.60%、86.58%和84.00%。8個时间段中,9∶00-11∶00时间段的L20处理冠层内相对湿度与CK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其他文献
敦煌飞天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形象,大多绘制于石窟佛龛的顶端和四周,以及佛陀讲经说法图的上方。其气韵生动、婀娜多姿的形象,沉着而不呆板,鲜明而不媚俗,浓烈而又不失稳重的色彩效果,使其成为传统的经典。飞天艺术从原生到再生,不仅改变了其原生艺术的佛教主题,在与当代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过程中,飞天形象在现代设计各领域都得到很好地运用,也逐渐成为新经典。
目前,基于迁移学习诊断农作物病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模型参数众多,占用了大量设备空间并且推理演算耗时较长,导致对存储和计算资源有严格限制的设备无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优势。为此,本研究以PlantVillage数据集中的番茄病害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条件卷积及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出1种新颖的轻量级模型,同时使用知识蒸馏法指导模型训练,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压缩模型大小。将AlexNet
摘要: 根据连云港地区1974-2016年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研究该地区水稻不同生长期内,气象要素与水稻气象产量的关系,构建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气温、積温等热力因子对连云港地区水稻气象产量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分量为“抽穗开花期因子”、“灌浆成熟期因子”和“移栽返青期因子”,可以解释连云港地区85%左右的水稻相对气象产量变
芽长是种子活力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传统的芽长检测方法采用人工测量方式,存在费时费力、且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芽长自动检测算法可以提高芽长测量的效率,并且能够统一测量标准从而避免主观误差。本研究基于特征选择与骨架提取算法原理设计了种子芽长、根长检测复合算法及软件,首先利用颜色特征提取叶片信息,并在整株芽长二值图像中去除叶片区域信息,其次通过圆盘结构元素与线性结构元素腐蚀
利用田间试验,探究了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隔层以上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埋设秸秆隔层、90%田间最大持率灌水上限及225 kg/hm~2氮素用量均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2)秸秆隔层还田配合高水高氮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秸秆隔层还田且水、氮用量较低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氮用量较高但未秸秆隔层还田处理间无显著差别。(3)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
摘要: 为研究宿主细胞核糖体蛋白L12(RPL12)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复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了PRRSV感染对Marc-145细胞中RPL12表达的影响,以及过表达或敲减RPL12对PRRS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
摘要: 揭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不仅有助于明确其与自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关系,还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面临新发展机遇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基于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探讨区域景观格局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在模拟结果层面,河北省未来建设用地占比增至11.94%,林地、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耕地、水域和
摘要: 以未經任何处理的种植1年西瓜的土壤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石灰、敌克松、根宝、枯草芽孢杆菌、甲霜噁霉灵处理对西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含量及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连作后土壤中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降低,真菌菌群相对丰度增加。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土壤中芽孢杆菌属菌群相对丰度提高。经过敌克松处理的土壤中水小杆菌属菌群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连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