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由简单向丰厚转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ck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否认,有些数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比较丰富,思维容量大,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既给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又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有些数学内容比较简单,多数学生一看便知,甚至以前就接触过,自行探究就能迁移到新知学习中去,一般的公开课、基本功比赛鲜见这样的教学。简单的内容要上出浓郁的数学味,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依托教材文本,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断:“加法运算律”
  (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式为28+17=45和17+28=45)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相同,两个式子的加数28和17交换了位置。
  师:28+17与17+28的和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师(在这两个式子中间加上“=”):加数28与17交换位置后和是相等的,那么,其他算式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
  (生举例,师相机板书)
  师: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
  师: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关系,你会怎样表示?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
  生4:a+b=b+a。
  师: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根据这个结论,猜想一下,三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四个加数呢?
  生5:三个加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自行验证一下。
  ……
  反思:
  1.透过知识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但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上述教学,学生对“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并不陌生,在以前学过的知识中也见过这种类型的问题,只不过没提出这样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举例思考,从众多的计算结果中得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结论,然后问学生“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启发学生从反例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透过结果展现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结果,而且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多以结果的形式呈现。上述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且通过观察、推理、比较、列举、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算式的共同特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众多的特殊现象到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普遍性,那就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相等”。
  3.透过方法体会思想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是方法的提炼与简化,是方法的“升级版”。新课程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猜想加法交换律在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中是否适用并加以验证,这样既渗透假设的思想,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在让学生举例中,教师问“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并相机板书省略号,让学生体会到了无限思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万物皆有法,得法是做好事情的关键,教育教学工作亦然。针对农村地区物质资源较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我们需从客观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打造高效的课堂。  首先,对高效课堂的前奏——前置性学习,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充分预习,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需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对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查字典、听录音等方式熟悉单词、句型与课文,模仿语音、语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并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它的落实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抓住课堂,立足学科素养;学科整合,提升核心素养;融入生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课堂;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74-02  自教育部201
[摘 要]当下,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弱化、漠视生命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孩子的生命成长教育。生命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了学生的生存力、生活力、生命力,给学生提供了实现生命质量提升的“场”,全面塑造学生自立与自主、责任与情怀等积极的生命品质。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
[摘 要]英语活动课倡导体验与参与,活动主体是儿童,因此儿童立场应是英语活动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一节活动课为例阐述了如何从儿童生活、需求和能力等多维度出发设计英语活动课,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有效提升儿童英语的“学”“用”能力。  [关键词]儿童立场 英语活动课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32  英语活动课因其独特的
[摘 要]小学“1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框架。教学模式能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的教学方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同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寓仁德教育于课堂之中,并设计梯度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智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 “135”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2 [
[摘要]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幼儿文学素养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大餐。在实践的基础上探析开发经典阅读活动内容的“四有”原则,以及营造经典阅读活动场景的“四读”措施。  [关键词]“四有”;“四读”;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9202  经典文学浓缩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幼儿园大班开发经典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场景,不但能提高幼儿
[摘 要]构建快乐课堂,推动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生活情境的创设则是构建英语快乐课堂的重要途径。首先分析了小学英语快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就如何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创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整合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 快乐课堂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作为译林新版英语教材新增的板块,Ticking time旨在让学生学会通过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进步,引导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但在教学实践中,易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板块以达到最佳教学目标是教师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Ticking time;英语教材;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7102  
[摘 要]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探析《南湖游船》一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南湖游船;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75-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
[摘 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也包含有课程文化建设,而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