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否认,有些数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比较丰富,思维容量大,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既给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又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有些数学内容比较简单,多数学生一看便知,甚至以前就接触过,自行探究就能迁移到新知学习中去,一般的公开课、基本功比赛鲜见这样的教学。简单的内容要上出浓郁的数学味,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依托教材文本,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片断:“加法运算律”
(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式为28+17=45和17+28=45)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相同,两个式子的加数28和17交换了位置。
师:28+17与17+28的和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师(在这两个式子中间加上“=”):加数28与17交换位置后和是相等的,那么,其他算式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
(生举例,师相机板书)
师: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
师: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关系,你会怎样表示?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
生4:a+b=b+a。
师: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根据这个结论,猜想一下,三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四个加数呢?
生5:三个加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自行验证一下。
……
反思:
1.透过知识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但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上述教学,学生对“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并不陌生,在以前学过的知识中也见过这种类型的问题,只不过没提出这样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举例思考,从众多的计算结果中得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结论,然后问学生“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启发学生从反例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透过结果展现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结果,而且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多以结果的形式呈现。上述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且通过观察、推理、比较、列举、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算式的共同特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众多的特殊现象到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普遍性,那就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相等”。
3.透过方法体会思想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是方法的提炼与简化,是方法的“升级版”。新课程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猜想加法交换律在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中是否适用并加以验证,这样既渗透假设的思想,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在让学生举例中,教师问“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并相机板书省略号,让学生体会到了无限思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杜华)
教学片断:“加法运算律”
(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式为28+17=45和17+28=45)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相同,两个式子的加数28和17交换了位置。
师:28+17与17+28的和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师(在这两个式子中间加上“=”):加数28与17交换位置后和是相等的,那么,其他算式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
(生举例,师相机板书)
师: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
师: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
生:不能。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关系,你会怎样表示?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
生4:a+b=b+a。
师:这里的a和b分别表示什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根据这个结论,猜想一下,三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还相等吗?四个加数呢?
生5:三个加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自行验证一下。
……
反思:
1.透过知识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但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上述教学,学生对“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并不陌生,在以前学过的知识中也见过这种类型的问题,只不过没提出这样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举例思考,从众多的计算结果中得出“加数交换位置后和相等”的结论,然后问学生“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仍相等,那么,你们能举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吗”,启发学生从反例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透过结果展现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结果,而且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多以结果的形式呈现。上述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且通过观察、推理、比较、列举、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算式的共同特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众多的特殊现象到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普遍性,那就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相等”。
3.透过方法体会思想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是方法的提炼与简化,是方法的“升级版”。新课程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猜想加法交换律在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中是否适用并加以验证,这样既渗透假设的思想,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在让学生举例中,教师问“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并相机板书省略号,让学生体会到了无限思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