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来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英语教育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世界各个角落、教育各个层面都在关注这一问题,同时要求英语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育 国际化人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80-02
目前国际一体化发展趋势,使我国的英语教育面临极大挑战。我国的英语教育走过了30多年,事实上每年都在变,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但是今天的英语教育改革是前所未有的,原因如下:
一、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1.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热点
笔者亲历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全程发展。从小时候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那个抄单词、背语法、练时态的学习阶段,把英语当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知识,殚精竭虑地学习。成为老师以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发展到反省和纠错的阶段,开始注重培养听说能力,英语教学倾向于情景对话的练习。加入WTO以后,在全球竞争同台化的趋势和要求下,对英语思维能力的需求开始凸显,中国英语教育试图告别固定情景式交流和标准化段落句式的沟通,开始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思维。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这是英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英语教育如果不改革,将无法适应形势要求。然而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正确理解绝不是仅仅把英语学好。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必须在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着力培养中国大学生的国民人格。以中国国民的人文精神为根本,这是我们进行英语教育改革的立足点。
中国的国际化重任将落到学生们身上,所谓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然后分步实施,从而推动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遵循外语授课的基本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实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打造全英语专业为目标,合理划分各专业参建课程的门数和英语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分级分层建设普通双语教学团队、高级双语教学团队,以及全英语课程等;通过统筹通识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的双语和全英语课程,来搭建有利于逐步深入推进的课程框架体系。
2.学科英语教育在中国受到重视
学科英语教育是经过我国教育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既是一个方向,也是一种模式。中国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比如语言学、尤其是二语习得理论、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早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深入应用。在英语教学方法上,30多年来先后经过语法翻译法、交际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浸入式方法,以及双语教学、学识反映法和认知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从摸索到普及,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英语教育的面貌。可见英语教学在不停的改变,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停地探索。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英语学科的电化教学手段也发展迅猛。
学科英语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概括而言,学科英语教育的发展有两个节点,二十年前,中国引入了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尤其是广东、陕西两地的学者,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它进行论证。近10年来,在辽宁、上海一些省市以政府立项形式来推广双语教学模式,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学科英语教育的前身或者说是一种铺垫。
中国英语教育今天该走和明天必走的道路是什么?有学者提出: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英语思维、英语应用为基础来塑造中国学生的国际领导力。中国学生只有具备了国际化领导力,才能站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要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化的竞争力,需要引进完整体系的原版教材,力求在完全浸入式的环境下,对中国学生进行全学科的英语教学,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未来领导力的培养,确保他们在语言、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领先的竞争优势。于是涌现出任务式、项目式的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演讲能力的培训等等。
二、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实路径
1.使外教本土化,为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应该承认,在英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教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但是外教不好管理,需要有专门的外方教学总监。对于外教的知识架构、对教材的判断和掌控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都要在外教选配过程中要加以筛选,聘用后还要做二次培训。外教的本土化,是为了适合中国学生和中国学校的实际,这一点往往不被重视。
在外教的本土化过程中,关键是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使之提供一个真正的行为规范,能够传递给学生西方文明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其文明礼仪的日常行为是比知识传授本身更为重要的。二是他能不能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行为品格,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是可以通过语言活动培养起来的。
2.建立适宜的测评标准、能力模型和培养模式
国外的很多测评考试,究其实质,是为了考察学生到了英语国家之后,能否很好地适应那里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考试目标是以这样的目的而设定的。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要在中国使用英语,自然难以适应那样的测试要求,这就需要构建与中国学生的实际相匹配的测评标准和能力模型,而我国直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测评标准和能力模型。
对于国外的测评标准和教学体系,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开创出比较适合中国本土的测评标准和课程教学体系。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从国家角度来讲,急需设立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把引进的东西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当前的国际班也好,国际课程也好,旨在培养出国的人,现在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所谓优秀人才都想或是已经出国,国际班实际上是出国班,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说,难道不出国就不能国际化吗?或者不学国外的课程,学生就不能国际化吗?中国学生及其家长不花那么多银子,就不能国际化吗?笔者认为,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我相信经过几年的探索,会形成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中西方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在引进国际课程、国外的一些核心课程的同时,优化我国本土的英语课程和一些高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设置上,不妨将中外两部分课程组合起来,处理好中西课程的融合问题,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引进国外的PGA等核心课程。
重视国际课程的引进,决不意味着轻视我国本土的课程,而是要首先完成本土课程的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引进国际课程。对于国外课程和中国课程共合的科目,比如数理化之类课程,人们早已发现,中国的数理化相对较深、较窄,国外的数理化相对较浅、较广,所以有必要进行整合,采用中外方教师共同来教。国内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数理化老师,大可以用英语来授课,加上外教授课,实现中西合璧。
国内课程所没有的教育元素,可借助于国外课程。比如说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国际上往往把它和升学联系起来,这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引进和借鉴。再比如教研活动,如果有外教和国内老师共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会更有益于人才培养理念、方式方法的改进。
另外,可以把国际课程当中有益的成分,迁移到我们的本土课程体系中,例如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的培养,可以在设置选修课过程中加以考虑。
4.加强督导评议、学生评教,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作为“双语及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全方位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要专门组织一支外语好、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热爱教学工作的双语(全英语)式教学督导队伍,以监控双语及全英语课程质量。为了保证督导评价的全面和公正,可以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实行交叉听课,全面覆盖所有开课的双语和全英语课程。督导的听课评议,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指标,这样不仅能够对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同时要重点考核教材、讲课、板书、PPT、师生交流、考卷与作业等方面外语所占比重。督导专家不仅要帮助发现、剖析问题,尤其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将督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质量监控表的形式反馈到学院(系)和教师,然后跟踪督办后续的整改,并且要将改进方案和收效情况再次反馈给督导专家。这样的双向反馈,无疑会大大提高督导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也能切实促进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有若干代表参与课程质量的评价,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可作为外语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之前,都可以评价所修专业课程的外语授课情况及其效果。学生如能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其评教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可弥补督导听课评价的偶然因素和主观喜好造成的负面影响。
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需要我们迎接挑战,思谋对策,适应时代要求。目前我们的国际化标准都是参照国外,其实外国人也在参照中国,说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本土化道路,是急需我们努力探索的。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优良品格的人,不仅可以进行国际交流,而且在世界各地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科学没有国界,过去说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是在西方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起来,比我国国内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还要频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的流动也日益频繁,这说明培养国际化人才可以先从国际交流做起,比如说交换学生、组织夏令营活动等。另外,必须有一个外国专家工作队伍,每所大学至少要有一个管理者懂得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熟知相关的政策、法规、程序。对于签证问题、居留问题,以及延期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等,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每所大学都应该有精于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的老师,甚至应该有这样一支队伍,这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俊莉.高校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2] 邬晓姣.塑造人文化英语课堂,培养国际化人才——人文化英语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3] 赵黎明.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试论英语教学中第一语言的作用[J].双语学习,2007(11).
【关键词】英语教育 国际化人才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80-02
目前国际一体化发展趋势,使我国的英语教育面临极大挑战。我国的英语教育走过了30多年,事实上每年都在变,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但是今天的英语教育改革是前所未有的,原因如下:
一、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1.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热点
笔者亲历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全程发展。从小时候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那个抄单词、背语法、练时态的学习阶段,把英语当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知识,殚精竭虑地学习。成为老师以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发展到反省和纠错的阶段,开始注重培养听说能力,英语教学倾向于情景对话的练习。加入WTO以后,在全球竞争同台化的趋势和要求下,对英语思维能力的需求开始凸显,中国英语教育试图告别固定情景式交流和标准化段落句式的沟通,开始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思维。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这是英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英语教育如果不改革,将无法适应形势要求。然而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正确理解绝不是仅仅把英语学好。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必须在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着力培养中国大学生的国民人格。以中国国民的人文精神为根本,这是我们进行英语教育改革的立足点。
中国的国际化重任将落到学生们身上,所谓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然后分步实施,从而推动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遵循外语授课的基本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实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打造全英语专业为目标,合理划分各专业参建课程的门数和英语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分级分层建设普通双语教学团队、高级双语教学团队,以及全英语课程等;通过统筹通识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的双语和全英语课程,来搭建有利于逐步深入推进的课程框架体系。
2.学科英语教育在中国受到重视
学科英语教育是经过我国教育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既是一个方向,也是一种模式。中国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比如语言学、尤其是二语习得理论、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早已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深入应用。在英语教学方法上,30多年来先后经过语法翻译法、交际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浸入式方法,以及双语教学、学识反映法和认知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从摸索到普及,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英语教育的面貌。可见英语教学在不停的改变,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停地探索。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英语学科的电化教学手段也发展迅猛。
学科英语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概括而言,学科英语教育的发展有两个节点,二十年前,中国引入了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尤其是广东、陕西两地的学者,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它进行论证。近10年来,在辽宁、上海一些省市以政府立项形式来推广双语教学模式,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学科英语教育的前身或者说是一种铺垫。
中国英语教育今天该走和明天必走的道路是什么?有学者提出: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英语思维、英语应用为基础来塑造中国学生的国际领导力。中国学生只有具备了国际化领导力,才能站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要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化的竞争力,需要引进完整体系的原版教材,力求在完全浸入式的环境下,对中国学生进行全学科的英语教学,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未来领导力的培养,确保他们在语言、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领先的竞争优势。于是涌现出任务式、项目式的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演讲能力的培训等等。
二、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实路径
1.使外教本土化,为学生提供师资保障
应该承认,在英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教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但是外教不好管理,需要有专门的外方教学总监。对于外教的知识架构、对教材的判断和掌控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都要在外教选配过程中要加以筛选,聘用后还要做二次培训。外教的本土化,是为了适合中国学生和中国学校的实际,这一点往往不被重视。
在外教的本土化过程中,关键是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使之提供一个真正的行为规范,能够传递给学生西方文明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其文明礼仪的日常行为是比知识传授本身更为重要的。二是他能不能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行为品格,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是可以通过语言活动培养起来的。
2.建立适宜的测评标准、能力模型和培养模式
国外的很多测评考试,究其实质,是为了考察学生到了英语国家之后,能否很好地适应那里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考试目标是以这样的目的而设定的。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要在中国使用英语,自然难以适应那样的测试要求,这就需要构建与中国学生的实际相匹配的测评标准和能力模型,而我国直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测评标准和能力模型。
对于国外的测评标准和教学体系,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开创出比较适合中国本土的测评标准和课程教学体系。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从国家角度来讲,急需设立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把引进的东西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当前的国际班也好,国际课程也好,旨在培养出国的人,现在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所谓优秀人才都想或是已经出国,国际班实际上是出国班,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说,难道不出国就不能国际化吗?或者不学国外的课程,学生就不能国际化吗?中国学生及其家长不花那么多银子,就不能国际化吗?笔者认为,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我相信经过几年的探索,会形成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中西方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在引进国际课程、国外的一些核心课程的同时,优化我国本土的英语课程和一些高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设置上,不妨将中外两部分课程组合起来,处理好中西课程的融合问题,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引进国外的PGA等核心课程。
重视国际课程的引进,决不意味着轻视我国本土的课程,而是要首先完成本土课程的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引进国际课程。对于国外课程和中国课程共合的科目,比如数理化之类课程,人们早已发现,中国的数理化相对较深、较窄,国外的数理化相对较浅、较广,所以有必要进行整合,采用中外方教师共同来教。国内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数理化老师,大可以用英语来授课,加上外教授课,实现中西合璧。
国内课程所没有的教育元素,可借助于国外课程。比如说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国际上往往把它和升学联系起来,这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引进和借鉴。再比如教研活动,如果有外教和国内老师共同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会更有益于人才培养理念、方式方法的改进。
另外,可以把国际课程当中有益的成分,迁移到我们的本土课程体系中,例如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的培养,可以在设置选修课过程中加以考虑。
4.加强督导评议、学生评教,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作为“双语及全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全方位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要专门组织一支外语好、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热爱教学工作的双语(全英语)式教学督导队伍,以监控双语及全英语课程质量。为了保证督导评价的全面和公正,可以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实行交叉听课,全面覆盖所有开课的双语和全英语课程。督导的听课评议,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指标,这样不仅能够对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同时要重点考核教材、讲课、板书、PPT、师生交流、考卷与作业等方面外语所占比重。督导专家不仅要帮助发现、剖析问题,尤其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将督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质量监控表的形式反馈到学院(系)和教师,然后跟踪督办后续的整改,并且要将改进方案和收效情况再次反馈给督导专家。这样的双向反馈,无疑会大大提高督导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也能切实促进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有若干代表参与课程质量的评价,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可作为外语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在学期结束之前,都可以评价所修专业课程的外语授课情况及其效果。学生如能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其评教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可弥补督导听课评价的偶然因素和主观喜好造成的负面影响。
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需要我们迎接挑战,思谋对策,适应时代要求。目前我们的国际化标准都是参照国外,其实外国人也在参照中国,说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本土化道路,是急需我们努力探索的。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优良品格的人,不仅可以进行国际交流,而且在世界各地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科学没有国界,过去说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是在西方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起来,比我国国内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还要频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的流动也日益频繁,这说明培养国际化人才可以先从国际交流做起,比如说交换学生、组织夏令营活动等。另外,必须有一个外国专家工作队伍,每所大学至少要有一个管理者懂得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熟知相关的政策、法规、程序。对于签证问题、居留问题,以及延期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等,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每所大学都应该有精于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的老师,甚至应该有这样一支队伍,这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俊莉.高校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2] 邬晓姣.塑造人文化英语课堂,培养国际化人才——人文化英语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3] 赵黎明.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试论英语教学中第一语言的作用[J].双语学习,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