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鸟儿的翅膀,开启大自然的奇幻之旅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到了,门外的柳树发出了新芽,燕子飞回来了”。
   大自然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启蒙教育应该从自然观察开始。鸟类又是大自然中与人最为瞩目的动物。《起风了,鸟儿去远方——迁徙鸟观察》一书作者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带领儿童读者去了解上海的大自然,观察趣味盎然的自然现象,从鸟儿的迁徙、筑巢、产卵孵化、觅食等自然行为观察中发现非常有趣的问题,并引导孩子们走入大自然,通过观察和学习发现大自然中的奥秘,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了春去秋来、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并对这些自然现象加以总结,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它可以“指导”百姓开展生产、生活。例如,每年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布谷鸟开始鸣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预示着播种的季节到来了。”
   书中的主人公观察到每年春天燕子都会到家中的屋檐下筑巢,秋天离开,他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燕子为什么冬去春来时飞临上海?它们为什么要飞到这里?到了这里做了点啥?为此,主人公开启了他在上海的四季观鸟之旅。通过观察了解到,燕子们是不远千里到这里繁殖的!那么它们是怎样繁殖和培育后代的呢?原来燕子们在筑巢、产卵、孵化,待小鸟出壳后,鸟妈妈和鸟爸爸还要精心哺育后代直至小鸟离巢等过程,至此孩子们会愈加对大自然产生了兴趣。炎热夏季走到田埂、鱼塘边上观察牛背鹭、须浮鸥等鸟类;秋天到滩涂大堤上通过行为特点分辨迁徙而来的鸻和鹬,了解环志这种鸟类研究方法;冬季去郊野寻找来越冬的猫头鹰,捡“食团”带回实验室解剖分析它们在这里都吃些什么。这些都是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上海四季鸟类的多样性及变化。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境类型,使得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尤以鸟类资源最为丰富。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记录到的野生鸟类共计22目79科245属506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4%。鸟类是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通过对鸟类知识的介绍,可以唤起读者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当然,孩子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也可以获得颇多的收益。
   (1)通过自然观察,不仅可以使孩子们认识四季常见的鸟类、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趣味和奥秘,还可以使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孩子们观察自然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迁徙鸟观察,能够唤起孩子们对它们的关注,进而去了解与我们共享一个家园的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同时,它们又面临着哪些“压力”。
   (3)通过阅读本书和观察大自然,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奥秘和精妙,更能在脑海中逐步形成自然保育的意识,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4)“带回家的自然博物馆”系列丛书成功的“建造”了一个有趣的自然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带领读者对大自然中的植物、昆虫、蛙类、鸟类进行观察,激发孩子内在对大自然的喜爱,进而感知自然之美,沉淀到内心里对所在的这片土地产生热爱之情。
   “带回家的自然博物馆”系列叢书荣获“2021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称号。《起风了,鸟儿去远方——迁徙鸟观察》作为“带回家的自然博物馆”系列图书之一,共享殊荣,也深得读者喜爱。特向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推荐此书。
  
   书
其他文献
摘 要 今天,博物馆迎来了文创发展的新机遇。在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科普场馆文创开发与品牌推广的目标,即在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开发与运营知识产权的过程中,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跨界融合打造文创品牌,形成文创产业链,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 科普场馆 文创产业 品牌推广  0 引言  当前各大博物馆的文创目标和路径是什么?从场馆自身和外部环境两
摘 要 青少年作为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一直是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行业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作出了诸多创新的尝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的“南宋小百工·青少年教育体验展”在策展之初就将目标群体明确为青少年,在展览中大量运用南宋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以活动贯穿始终,并借助“工作人员 志愿者 观众”的服务模式提升参观质量,再一次将观众放
科学点燃梦想,创新助力前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助推器,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前进方向。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国强民盛的重要使命。当代博物馆不仅是公众学习知识的场所,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博物馆展示属性的发展,它也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而安全运行则是红线。当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时候
摘 要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历为背景,立足航天文化,从基本概念、先决条件和功能特点入手,阐述了构建专业文化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构建专业文化平台与建设特色研学教育基地、推动特色研学旅行产业的关系,进一步对地方特色研学旅行产业未来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航天文化 专业文化平台 研学教育基地 特色研学旅行产业  0 引言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张高度重视涉藏工作,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讲话中还提到,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以及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教育与传播工作。   2020年9月14—20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馆组成的上海科技系统科普团队和国内多家科普单位共同受邀参加科技部2020
摘 要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其包括自然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四个部分,采取“四馆合一”的方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力求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场馆,在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馆 科技馆 展览馆 纪念馆  0 引言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首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特大综合型场馆,
编者按 为开发和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及相关活动于2020年8月27—30日在上海科技馆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以“国际化、前沿性、开放式”为理念,围绕国内外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环境下的研学安全,深入探讨科普创新和研学发展有效结合的机制。对此,本刊编辑部策划推出“变革中的研学”专题,
摘 要 科技的发展带来产业的变革,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培养未来劳动人才的基石,不只是让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同时,STEM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从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农场的研学课程为例,旨在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劳动教育 STEM教育 研学旅行  1 劳
编者按 2015—201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馆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科技馆体系相关标准与规范研究》,围绕综合、专业、流动、数字四类科技馆的服务资源、服务提供、服务评价等展开研究。在调研及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馆及众多省(市)科技馆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指导,以及武汉科学技术馆、襄
行业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力量,始终秉承普及行业知识、弘扬行业文化的宗旨,在增强大众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围绕自身资源特色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普教育之路。为进一步提升行业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专业科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了《行业博物馆科普课程集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