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上一提到意境,往往容易使人想到山水画或花鸟画,似乎人物画并不需要意境。其实不然,山水画和花鸟画有意境,人物画也有意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①,在传统中国画漫长的创作实践和丰富的绘画理论中,意境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意境已成为包括人物画在内的整个民族绘画的美学特色,创造意境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画在理论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意境”二字,但其实质内容却蕴含着对于意境的追求。
“意境”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②,即是“情景交融”。另外,意与境是两个概念,意不是纯主观的意念,而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是把握其本质特征后产生的激情和创作意图,是蕴藉生活逻辑和物象变化规律的情意,它体现着作者的才识、素养、气质和生活阅历。境并不是客观景物,但它是产生于景物之中的,带着作者的主观意念,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加工合成,是典型化了的境象。意和境有机结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意境”比较全面的解释,即意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所创造并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深情深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是艺术的灵魂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诗的境界④。意境有雄浑、典雅、俊丽、高古、含蓄之别。意境虽然是超越物象的“象外之象”,但必须依赖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打个比方,盐就是艺术形象,咸味就是意境,咸味虽看不到但可以品尝到,意境对艺术形象的依赖就像咸味的产生依赖于盐一样。“所以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诸因素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基础”⑤,因此,画家要表现意境就要从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等方面入手研究古人在绘画中表现意境的方式。
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黄金时期在唐宋。这一时期工笔人物画作品较多。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描写方式,主要以间接描绘方式为主。画家描写一种意境,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与所要表现画面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景物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或物的概括来启示人们产生定向联想,这种表现方式的代表作品有《文姬归汉图》《风雨归牧图》等。
《文姬归汉图》是表现蔡文姬归汉时行旅在漠北风沙之中的场境,行旅队伍由汉朝官吏与匈奴官吏、武士、马匹、犬只组成。作者为了表现蔡文姬回归中原路途的艰辛与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人们行走于大风、大雪中的情境来表现。作者虽然要画风雪,但不直接描写风雪,而是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服飞动的描写来表现风雪。图中一人策马前行,肩扛黑色日旗,塞外朔风正厉,其右手举放于鼻前,遮挡风沙,连马也低首缓行。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服,脚踏皮靴,精神抖擞地骑于马上。两马夫在前徒步揽辔遮挡风沙,两人都有一手放于颔上。其后,一组人马聚拢在一起呵冻冲寒而行,衣带、发辫随风飘举,一人驾鹰策马殿后。这后一组人物的刻画更为精彩,有人把扇子放于面前,有人将手放于鼻前,有人用胳膊撑起衣物,有人低头缩颈,其目的都是为了遮挡寒风,加上对衣服飞动的描写,使观赏者可以想到画中人是行走于大风、大雪之中,感觉画中每个地方都充满了风雪,如同置身西北沙漠之中。整幅画没有像西画那样用横线来表现风,没有过多的渲染背景,只是通过画中人物、动物、道具描写,使得画面“满纸风雪”,使意境这种“象外之象”呈现于缣楮之上。这种间接描写意境的另一个典范的例子是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此图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描绘在风雨中摇晃的柳枝、芦苇的形态,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的形象,来表现风雨的猛烈。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古人对意境的理解是“情景交融”,这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而古人在绘画实践中对于意境多是一种启示性的表现方式,古代画家不会在画面效果上下过多功夫,只是在画面中通过表现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周围物品的变化来对观赏者进行提示。这些提示就如警察破案当中的线索,欣赏者就是通过这些线索联想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的。这种破案式的意境表达方式可以使观者通过不断的欣赏来提高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与想象。另外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经历不同,其通过“线索”想象的意境就会不同。这正是中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对古人作品以及意境理论的研究,对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如何保持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责任编辑:任军伟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第1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54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杨安崙《美学初论》第10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④李可染《艺术境界》《谈学山水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⑤程大利《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艺苑》1985年第1期。
“意境”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②,即是“情景交融”。另外,意与境是两个概念,意不是纯主观的意念,而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是把握其本质特征后产生的激情和创作意图,是蕴藉生活逻辑和物象变化规律的情意,它体现着作者的才识、素养、气质和生活阅历。境并不是客观景物,但它是产生于景物之中的,带着作者的主观意念,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加工合成,是典型化了的境象。意和境有机结合,形成主客观的统一,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意境”比较全面的解释,即意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所创造并表现于艺术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深情深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是艺术的灵魂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诗的境界④。意境有雄浑、典雅、俊丽、高古、含蓄之别。意境虽然是超越物象的“象外之象”,但必须依赖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打个比方,盐就是艺术形象,咸味就是意境,咸味虽看不到但可以品尝到,意境对艺术形象的依赖就像咸味的产生依赖于盐一样。“所以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诸因素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基础”⑤,因此,画家要表现意境就要从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等方面入手研究古人在绘画中表现意境的方式。
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黄金时期在唐宋。这一时期工笔人物画作品较多。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描写方式,主要以间接描绘方式为主。画家描写一种意境,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发现与所要表现画面人物活动有关的自然景物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或物的概括来启示人们产生定向联想,这种表现方式的代表作品有《文姬归汉图》《风雨归牧图》等。
《文姬归汉图》是表现蔡文姬归汉时行旅在漠北风沙之中的场境,行旅队伍由汉朝官吏与匈奴官吏、武士、马匹、犬只组成。作者为了表现蔡文姬回归中原路途的艰辛与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人们行走于大风、大雪中的情境来表现。作者虽然要画风雪,但不直接描写风雪,而是通过对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衣服飞动的描写来表现风雪。图中一人策马前行,肩扛黑色日旗,塞外朔风正厉,其右手举放于鼻前,遮挡风沙,连马也低首缓行。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服,脚踏皮靴,精神抖擞地骑于马上。两马夫在前徒步揽辔遮挡风沙,两人都有一手放于颔上。其后,一组人马聚拢在一起呵冻冲寒而行,衣带、发辫随风飘举,一人驾鹰策马殿后。这后一组人物的刻画更为精彩,有人把扇子放于面前,有人将手放于鼻前,有人用胳膊撑起衣物,有人低头缩颈,其目的都是为了遮挡寒风,加上对衣服飞动的描写,使观赏者可以想到画中人是行走于大风、大雪之中,感觉画中每个地方都充满了风雪,如同置身西北沙漠之中。整幅画没有像西画那样用横线来表现风,没有过多的渲染背景,只是通过画中人物、动物、道具描写,使得画面“满纸风雪”,使意境这种“象外之象”呈现于缣楮之上。这种间接描写意境的另一个典范的例子是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此图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描绘在风雨中摇晃的柳枝、芦苇的形态,牧童策牛逆风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紧拉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风吹落的形象,来表现风雨的猛烈。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古人对意境的理解是“情景交融”,这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而古人在绘画实践中对于意境多是一种启示性的表现方式,古代画家不会在画面效果上下过多功夫,只是在画面中通过表现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周围物品的变化来对观赏者进行提示。这些提示就如警察破案当中的线索,欣赏者就是通过这些线索联想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的。这种破案式的意境表达方式可以使观者通过不断的欣赏来提高自己对“案件”的理解与想象。另外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经历不同,其通过“线索”想象的意境就会不同。这正是中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对古人作品以及意境理论的研究,对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如何保持特性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责任编辑:任军伟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第1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54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杨安崙《美学初论》第10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④李可染《艺术境界》《谈学山水画》,《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⑤程大利《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艺苑》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