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富的主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诩为宇宙间最具灵性的生物,也不断自夸自身文明的辉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才刚刚开启文明的历程,要走的路还很远。比如,在对待自身与财富的关系上,人类就存在许多与文明相去甚远的问题:在古代,中国人一方面以“士农工商”的次序将从事商业工作的人置于社会的最底层,另一方面卻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价值认知的反差是如此巨大;在现代,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的人的“异化”现象——人为了自己的便利创造出货币,却被其所奴役;古今中外,因追逐财富而失去善良本性的“葛朗台”们更是屡见不鲜……
  财商教育是一种让财富增值的教育。它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理财观念,让人们掌握理财技能,懂得开源节流,使自己的财富不断丰增。
  财商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财富的积累和利用问题,而是人与财富的关系问题。财富由人创造,为人所用,人才是财富的支配者,而不能被财富所奴役。财商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正确地认识财富、合理地使用财富、适度地创造财富,成为财富的主人。这是财商教育的根本价值。人们通过财商教育,在正确认识到自身和财富的关系后,还要能够运用高度的智慧和慈悲的本心,将财富使用到需要的人和事上,体现并弘扬人性之善,让世界因充满爱、善良、温暖和和谐而更彰显其精神文明。
  财商教育虽然意义非凡,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迄今却还是朦胧的。如何理解财商的内涵?其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方面?反映人们或高或低的财商水平的外在行为有哪些?应该如何开发财商教育的各种资源?……面对财商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同样,财商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也才刚刚迈开步伐。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与财商教育相关的理财教育、金融教育等有益探索,甚至开发了相关校本课程。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财商教育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学校,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当然,更离不开国家、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立法保障。2015年广东省证监局在广州市教育局教研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广泛收集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广州市中小学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的课程方案》,这可视为政府支持中小学开展财商教育的良好起点。
  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关注和研究财商教育,有更多的学校探索财商教育,使财商教育的科学理念在我国得以普及,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科学地识财、理财、用财,“因财而贵,以富而善”,成为财富的主人。
其他文献
价值体认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哲学理解的方式。只有对价值体认,包括对价值体认维度进行哲学解读,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认,才能保持思想、理念的张力,渐渐地沉淀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成为行为的指南针。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在不同的维度中存在着,我们应当明晰劳动教育价值体认的四个重要维度。价值体认一:劳动与人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价值体认二:劳动与幸福——劳动是幸福之井。价值体认三:劳动与创造—
据澳大利亚对话网消息,尽管众多研究都分析了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的积极作用,但却很少提及學业压力与教师期望之间的联系以及会导致学业压力的教师期望—“压力期望”(pressure expectation)具体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来自牛津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领域的两名教授联合对英国多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展开了调查。其中,当学生认为自己“不得不完成任务”或因为“教师要求
从情感教育的视角看,网络社会责任感作为网络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力和一种稳定的内在情感,一旦形成能够沉淀为个性中的负责品质,促进网络道德行为的发生。培养青少年形成网络社会责任感,可主要通过以下三條值得借鉴操作的路径进行。一是网络责任情境的创设:创设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社会需要的网络空间,培养青少年对网络空间的理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形成“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的健康理性观念。二是网络责任认知的深化:创设网
每年的12月31日,是济南育才中学师生最期盼的日子。在这一天,学校会举行盛大的播种梦想典礼。师生们把写着自己新一年梦想的卡片,播种在学校的梦想田里,然后通过一年的努力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帮助学生在一年中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何通过梦想把老师和学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何让梦想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發挥全员育人的渗透作用,是学校育人模式的探索方向。在此背景下,育才中学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是由原杭州铁路中学和铁路第五小学合并组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地处清泰门外,闹中取静,四季绿树成荫,开辟了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听雨苑、墨香园、益清园、香樟湾、杉林踪、梧桐语、木樨地、静思亭、闻涛林、江南忆等十大主题园区,是一所充满温情的大树学校。“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靓丽与精彩”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平凡素养 持续发展”是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始终关注
:邵局长,您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实际操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出现“表面荣光,实际低下”的局面。请问,张家港市如何成功“破冰”,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邵建华:落实立德树人,首先要把德育融于智、体、美教育之中,立足长远,虚功实做,将德育渗透于课程、活动、文化、生活之中。要重自主建构,轻外在灌输;重情感体验,轻道德认知;重系列设计,轻单一活动。我们重点实施“三项
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社会主义公民,共产主义是其精神底色,爱国主义是其情感追求,集体主义是其毕生关切,全面发展是其成长目标。  公民(citizen)或者公民身份(citizenship),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概念。古代公民身份与现代公民身份的意涵存在较大差异。古代公民身份处理的是个体和国家(城邦)的关系。雅典的古典共和公民身份告诉我们,公民美德(参与政治生活),既能构建良好的政治社会,又能自我实现。因此
从“唯智论”到“生活论”课程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德育课程本质和学生道德成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奠定了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基调。只有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课程在功能定位、形态和实施等方面,才会有全新的面貌。  德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一直在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改革创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社会道德现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小悦悦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国人,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讨论,让一些人将矛头指向4年前已和解结案的“彭宇案”,认为是该案错判产生的负面效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比”的现象。如:拿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相比;拿不善言词的学生与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学生相比……甚至在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情况下,所有的学生往成绩跟前一站就“比”出来了:他语文好,数学差;他画画好,可成绩太差;她唱歌好,学习却不好……于是,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越比越自卑,越比越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学生在“比”后,在自己的强项,如唱歌、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