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两种麻醉方法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中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气、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至娩出胎儿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均相对更少,术前术后产妇的生命体征更稳定;新生儿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气均相对更高;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中采用全麻方式整体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母婴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剖宫产; 麻醉方法; 对比
  随着临床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的产妇逐步增加,对顺利完成分娩具有积极临床意义。在行剖宫产时,麻醉方式的选用是否合理,对母婴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1]。选用适当的麻醉方式,保证了镇痛与镇静效果,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母婴安全性是临床剖宫产手术的重要研究课题[2]。当前临床行剖宫产术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全麻与硬膜外麻醉方式,本文对两种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行剖宫产术提供参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产妇200例,按照临床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产妇22~36岁,平均(28.2±2.7)岁;孕周37~41周,平均(39.3±1.8)周;经产妇46例,初产妇54例。对照组产妇23~34岁,平均(27.9±2.4)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1.9)周;经产妇48例,初产妇5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产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妊娠期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或者存在以上病症妊娠的产妇;排除胎儿存在异常的产妇[3]。
  1.3 麻醉方式 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术前0.5 h先肌注0.5 mg长托宁,待患者入室后,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做好严密的检测。使用2.0μg/kg
  芬太尼、0.08 mg/kg维库溴铵以及1.5 mg/kg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使用3%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后使用8.0μg舒芬太尼以及2 mg咪唑安定,于产妇呼吸频率恢复意识清醒后将导管拔除。术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持续做好严密观察。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方式麻醉。麻醉前处理方式同观察组。选择L1~2间隙进行穿刺,并头向留置导管3 cm,注入4 ml利多卡因(2%)麻醉后观察5 min,并确定硬膜外腔后注入2 ml利多卡因(2%)以及2 ml罗哌卡因(0.75%),使麻醉药液平面在第6腰椎下,然后戴面罩吸氧,术中根据患者情况可适量追加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1:1)的混合麻醉液。手术中严密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做好观察[4]。
  1.4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手术基本情况统计比较。(2)对术前与麻醉诱导后、插管后以及拔管前后两组产妇的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情况分别比较。(3)对新生儿的脐静脉和脐动脉的血气分别比较。(4)对两组新生儿参照Apgar进行评分并予以比较,重度窒息在0~3分,轻度窒息在4~7分,正常在8~10分[5]。(5)对两组麻醉中发生的不良情况统计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手术情况 观察组麻醉至娩出胎儿时间(12.1±1.8)min、手术时间(42.6±10.4)min,比对照组(25.7±8.2)min、(49.3±8.6)min均更少(P<0.05)。
  2.2 两组术前术后血压、心率及呼吸情况 手术前两组在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以上指标均出现一定波动,但至拔管前,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手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麻醉方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相对更小(P<0.05),见表1。
  2.3 新生儿的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气情况 观察组新生儿在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气上比较,均相对更高(P<0.05)。见表2。
  2.4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 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9.4±1.2)分比对照组(8.7±0.6)分更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出现2例恶心和1例轻微头痛产妇;对照组出现4例恶心与1例头痛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在当前临床应用率很高,选用合理的麻醉方式既保证手术中良好的镇痛与镇静效果,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性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全麻以及硬膜外阻滞方式均是临床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传统一般认为采用局部麻醉方式更利于母婴的健康安全,因此,硬膜外阻滞在临床应用率较高,且在当前部分基层医院仍常使用。但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发现全麻方式在剖宫产术中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效果[6-7]。
  全麻方式可通过迅速诱导对产妇在短时间内起到麻醉作用,同时配合适当的麻醉药物,利于发挥良好的镇痛及镇静效果。芬太尼、维库溴铵及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起效快,药性散失也较快,可有效避免发生呼吸抑制以及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过长等不良情况,同时可为胎儿提供较稳定的内环境,且因通过胎盘的时间极短,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的作用[8-9];同时,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利于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七氟醚对小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安全性高,在应用后一般不会对血液动力学产生影响,且术后利于苏醒,应用于剖宫产中可保证母婴的安全性。另外,硬膜外麻醉方式术中易造成产妇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对母婴的安全性产生一定威胁;一旦用药剂量过大,易导致产妇出现低血压等不良情况,且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往往更长,胎儿脐静/动脉的血气容易受到影响[10]。
  研究显示,采用全麻方式,麻醉至娩出胎儿时间及手术总体时间较之对照组均更短,且新生儿在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气上情况更佳;手术前至拔管前产妇生命体征更稳定(P<0.05);另外,在新生儿Apgar评分与不良情况上两种麻醉方式无差异(P>0.05)。综合表明,剖宫产中采用全麻方式整体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母婴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谈剖宫产中的麻醉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95-96.
  [2]张相峰.剖宫产手术临床麻醉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 (3):72-73.
  [3]刘国英,卢学法.剖宫产术中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对胎儿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7,4(33):226-227.
  [4]刘国强,高保柱,华伟.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21-423.
  [5]巨长桥,黄伟,王艳坤.剖宫产两种麻醉方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332-1333.
  [6]郑恒兴,杨海龙,苏利伟,等.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33-2735.
  [7]袁书利.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31-4332.
  [8]鲍金芝.剖宫产术中两种麻醉方式对胎儿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9):47-48.
  [9]刘丽.两种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334-1335.
  [10]刘树民.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术210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4):338-339.
  (收稿日期:2013-03-14) (本文编辑:郎威)
其他文献
经济法的人本主义包括价值取向上实质公平优于形式公平、主体地位上侧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结构上的平衡协调、制度目标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执法手段上的协商性执法。
<正>上了一段时间校本课程后,原来认为浪费时间的学生观念发生了转变:高中以学业为重,但绝不只有学业。"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旨归,一所
加强职业教育立法、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
目前证券投资基金在国内市场上快速发展,但是相应的税收体制并不明晰,优惠支持力度偏小,基金本身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也较为滞后。发达市场的经验表明,清晰合理的基金税收政策能
“十五”期间,民航机场体制改革实现了重大转型,构建适应现代化企业经营要求和大型机场运营需要的收入分配制度,使薪酬制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成为XAY机场加快经营机制转
目的通过根因分析法(RCA)查找乳腺、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根本原因。方法 2016年3—4月某院乳甲外科发生3例手术部位感染,采用RCA查找造成切口感染的根本原因,管理者针对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