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句话指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否具有真情实感又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然而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或是一味叙述事件,将文章写成流水账;或是写到文章高潮之处却轻描淡写,在读者情绪刚被调动起来时却戛然而止;或是描写手法单一,不重视人物心理、神态的细致刻画,以致于学生的文章平淡无奇。鉴于此,笔者认为,人物的情感往往要通过言语、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进行表现。学生在立意和选材能力相当的情况下,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无疑使文章增色不少,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怎样提高学生的人物描写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授之以渔”巧指导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无非是个例子。”笔者充分利用人教版各册教材训练学生的人物描写能力。例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指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姿势、神情、音调、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写时要抓住人物特征,讲求顺序,表现人物性格。如学《故乡》,指导学生描写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要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给学生行动描写。准确地运用动词,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把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学习《在沙漠中心》后,学习心理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敞开自己的心扉,直接披露心灵奥秘,可以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亦可回忆联想,亦可从旁描述。学习《范进中举》运用细节描写则层层放大,在立体化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运用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让文章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二、植根生活巧设题
学生在提笔之初,有时觉得没什么可写。这固然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生活不细致有关系,也往往与教师设题,不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对接有关。学生的“源头活水”没有被挖掘出来。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笔者布置学生写本班的同学,题为《猜猜他是谁》,并且要求一定要让其他学生猜出,才算达到要求。学生对本班学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的灵气被激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能力,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在沙漠中心》后,教师设计写被班主任叫去谈话之前的心理活动,学生有这方面的真实经历,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复杂心理充分展示出来。写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学习了《孙权劝学》,要求学生练习对话描写,教师设计了《餐桌上的谈话》,训练学生表现家庭中的日常话题,以及学生、家长的个性和思想价值取向,充分表现家庭环境的迥异,人物个性的差异。这样看来,没有生活,任何作文训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植根生活,学生才会文思泉涌。
三、精心讲评巧激励
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激励的艺术。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通过习作讲评,可以激励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作文评语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似甘霖能催开鲜艳的习作之花,如战鼓能激发起学生前进的动力。笔者利用评语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自己揣摩,领悟,自己修改,从而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更好。对于那些较差的作文,笔者总是注意从中尽量找出长处和闪光点,增加感情投资,学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足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通过采用有激励性的评语,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出作文的低谷,激励他们为写好作文而自强不息。另外笔者常常用商讨性的评语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写作文。这样的评语委婉、亲切,如话家常,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诱导学生进行反思,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作文。作文评语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特别重视作文评语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的作用,使作文评语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精心设计评语,笔者还抽出一些时间,在课堂上讲评范文;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作品集传看的过程中,入选作文的学生很有成就感;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以上种种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在练习中有兴趣,掌握一些方法,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相信学生会有更为精彩的表现,笔下会有更为灵动的人物。
(责任编辑:梁媛)
一、“授之以渔”巧指导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无非是个例子。”笔者充分利用人教版各册教材训练学生的人物描写能力。例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指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姿势、神情、音调、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写时要抓住人物特征,讲求顺序,表现人物性格。如学《故乡》,指导学生描写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要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给学生行动描写。准确地运用动词,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把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学习《在沙漠中心》后,学习心理描写。让作品中的人物敞开自己的心扉,直接披露心灵奥秘,可以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亦可回忆联想,亦可从旁描述。学习《范进中举》运用细节描写则层层放大,在立体化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运用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让文章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二、植根生活巧设题
学生在提笔之初,有时觉得没什么可写。这固然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生活不细致有关系,也往往与教师设题,不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对接有关。学生的“源头活水”没有被挖掘出来。在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笔者布置学生写本班的同学,题为《猜猜他是谁》,并且要求一定要让其他学生猜出,才算达到要求。学生对本班学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的灵气被激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能力,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习《在沙漠中心》后,教师设计写被班主任叫去谈话之前的心理活动,学生有这方面的真实经历,他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复杂心理充分展示出来。写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学习了《孙权劝学》,要求学生练习对话描写,教师设计了《餐桌上的谈话》,训练学生表现家庭中的日常话题,以及学生、家长的个性和思想价值取向,充分表现家庭环境的迥异,人物个性的差异。这样看来,没有生活,任何作文训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植根生活,学生才会文思泉涌。
三、精心讲评巧激励
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激励的艺术。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通过习作讲评,可以激励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作文评语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似甘霖能催开鲜艳的习作之花,如战鼓能激发起学生前进的动力。笔者利用评语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自己揣摩,领悟,自己修改,从而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更好。对于那些较差的作文,笔者总是注意从中尽量找出长处和闪光点,增加感情投资,学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足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通过采用有激励性的评语,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出作文的低谷,激励他们为写好作文而自强不息。另外笔者常常用商讨性的评语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写作文。这样的评语委婉、亲切,如话家常,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诱导学生进行反思,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作文。作文评语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特别重视作文评语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的作用,使作文评语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精心设计评语,笔者还抽出一些时间,在课堂上讲评范文;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作品集传看的过程中,入选作文的学生很有成就感;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以上种种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在练习中有兴趣,掌握一些方法,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相信学生会有更为精彩的表现,笔下会有更为灵动的人物。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