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逆推法”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123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设计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逆推法”共有六个步骤,每一步骤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保证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 逆推法 以学为主 教学目标 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38-02
  1 为什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做了个实验,同一批学生使用七种不同的学习方法,24小时后对所学内容的平均保持率统计如下:通过讲授学习的知识,只记得5%;通过阅读学习的知识,只记得10%;通过视听结合学习的知识,还记得20%;通过教师示范学习的知识,还记得30%;通过讨论学习的知识,还能记得50%;通过实践练习学习的知识,可以记得75%;通过向他人教授或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保持率高达90%。以上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学生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多大的区别。讨论、实践、自己教授或立即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这些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多多采用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培养能力方面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张玲棣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英语课上成体育课的模式。因为英语是一项技能,知道语言不等于会会应用语言,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可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的英语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这样的英语课被张玲棣老师形容为“教师跑圈”,教师在不停地跑,却让学生在一旁观看,试想学生能在观看中学会跑步吗?
  以学生为学习核心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有三个特点: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何谓精练的讲授呢?大量研究表明:师生课堂最佳时间比为1∶2。即,教师讲授时间只占课堂总时间的1/3,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助活动占总课堂总时间的2/3。这就从时间上保障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的本质特征。所以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精练的讲授、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学设计必定能体现以学为主这一特征。
  2 怎样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钻研教材、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设计全员有效参与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反馈的实效。这四点环环相扣,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那么教学目标当如何确定呢?张玲棣老师告诉我们:“在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前,我们教师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学生将要学什么?学生学完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或做不好的事?为此,设计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
  “逆推法”的第一步是设定所期待的教学结果,以此定目标(本节课目标、单元目标);第二步根据目标定语言输入方式;第三步确定语言输出方式,即以何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四步考虑细节,如怎样导入与衔接;第五步设计板書;第六步编写导学案。
  下面以2012年仁爱版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 1 Section A为例,详细解析如何使用“逆推法”来实现以学为主的对话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2.1 定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要瞻前顾后,考虑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在定目标时既要确定本节课目标,还要考虑单元目标。
  如何定单元目标呢?仁爱版教材的主编任满红老师说:“最佳教学效果是每教完一个topic,学生都能针对这个topic的话题写一篇短文。”所以每个section的教学都要为本topic的写作奠定基础。Unit8 Topic 1的主题是“季节”,我期盼学生学完本节课能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学习Section B后,能使用更多的形容词来描述天气、温度;学习Section C后,能写出不同季节的着装;学习Section D后,能写出每个季节的月份,每个季节的色彩等。这样学完整个topic后,针对“季节”这个主题,学生就能顺利写出80个词的作文了。
  依据单元目标确定本节课的能力目标:Be able to talk about and write about the favorite seasons and the reasons.学生要能谈论、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就要掌握以下句子、词组,以此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Learn to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season?/How is the weather in+season?
  It’s a good season for doing sth.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pring,summer,fall or winter?
  (2)Be able to talk and write about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fly kites,go swimming,go fishing,climb hills,make snowmen/make a snowman,Be able to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go for a picnic,go skating,plant trees.
  前五个词组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四会掌握,后三个词组是教师补充的,目的是给每个季节配两种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句型操练的素材和写作素材,只要求学生能听、说即可。当然目标的设定要切合生情,学生学有余力,方可拓展补充相关知识。   以上目标使用了learn to use,to be able to talk等词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如果使用“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或“help the students”等,体现的则是教师行为和教师目标。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因此还要避免将活动写成目标,例如“read and know about the activities introduced in the text”就是活动而非目标。
  2.2 定语言输入方式:四种课堂活动
  2.2.1 对1a至1c的课堂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三个重要句型有两个在1a,四个重点词组也在1a,所以1a是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我对1a预设的目标是全体学生能当堂看着图和提示词复述出来,即完成1c的教学。要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好阶梯,在任务设计上有梯度,遵循面向全体原则,先全体再个体,下列两种课堂活动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1a:
  (1)采用全班一起问答,然后同桌问答的形式来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How is the weather in…?”让学生看着四季的图片展开操练,通过提问四对学生检测掌握情况。
  (2)提供四个季节的图片和相关词组,让学生集体说句子“It’s a good season for doing sth.”然后让学生个体练习,通过提问八个学生来检测掌握情况。
  教参中没有这么细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语言输入是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划出新句型,告诉学生for后面的动词要用doing的形式,再解释一番为什么用doing,结果是学生知道了这个语言结构,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频频出错。只有让学生亲历体验语言,在错误中自我纠正,才能真正掌握for doing的用法。前者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灌输给学生知识;后者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生成新的语言结构。
  语言输入时切忌把语言材料逐字逐句翻译成母语,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在母语上,而且使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在脑子里加上了一道翻译程序,造成学生在听、说英语的时候跟不上正常的语速。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
  通过以上两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操练了两个目标句型,特别是解决了学生的易错点(for doing)之后,就可以把1a综合,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提示词看着图说出1a的内容,完成1c就水到渠成了。
  在活动的设计上还要遵循循序渐进,层层拔高的原则。例如在语言输入“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句型时,呈现给全体学生的提示词有:What’s…like in…?Warm,在进行个体活动时,提示词就简化为“What…?Warm”,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记忆。
  此处教学设计中跳过了1b,1b的内容是“Listen to 1a and match the seasons with the weather and activities”。这个任务太容易了,只要学生认得这些词,不需要听1a就能完成。
  2.2.2 对2a的课堂活动设计
  2a部分通过听音、填空,以及表达喜好的方式再现四个季节以及不同季节适合的运动,对比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在学生做完听力填空之后,我采用Chain work的方式,即A问B答,B问C答的方式,让学生操练新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pring,summer,fall or winter?”接下来用PPT呈现中文句子“你最喜欢哪种动物/颜色?”让学生口头翻译,实现语言的迁移,令学生牢记“Which…do you like best…”句型。
  分组朗读2a两遍后,再挖掉所有的动词让学生口头填空,引导学生对比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2.3 定语言输出方式:两种检测
  2b部分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谈论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因此,这一环节可以设计成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我设计了两种检测形式,遵循从口头到笔头的原则,因为口头表达是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笔头解答是形成能力的高级阶段。在语言输出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
  (1)口头检测:让学生根据2b提供的提示词口头编对话。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在学生准备时,教师在班上不停巡视,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记录学生不足之处,第二天在复习环节中予以弥补。然后每组抽取一对学生做汇报。
  (2)笔头检测:遵循先模仿后创新的原则,给学生提示词,教师口头举个例子,让学生模仿范文写短文,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记下有典型性错误的文章或有特色的文章,請这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读出他们的作文,同时用投影机打出作文,请其他学生来点评修改。让学生当老师是使学生记忆最持久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基本扫除学生的典型错误。
  2.4 导入与衔接
  (1)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要简洁、快速、趣味,并能以旧带新。本节课通过播放有关季节的英语歌The Four Seasons,让学生在唱歌中熟悉了本课的单词。根据直观教学原则,再配以音标和图片让学生通过音标的音和图片的形来学习单词。
  (2)衔接的语言要尽量用英语,教师带头说英语才能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语言应简洁、快速、流畅,要具备三个要素:明确的任务、约定的时间、恰当的点评!
  2.5 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个功能:(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一个明白的学习者。(2)让学生明确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在导学案中注明课堂练习。(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先学后教原则,永不替代原则,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要代劳。所以对于简单的单词,而且是小学已学过的单词,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学。
  根据问题教学原则,在导学案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点(句型、词组、语法、语言交际功能等)。例如,问“春天天气如何?”可以使用以下两个句子,请补充完整:What in spring?How in spring?试比较这两个句型有何不同?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学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6 板书设计
  PPT不能完全代替板书,板书的目的是强化重点。所以本节课的板书内容就是三个主要句型。
  以上介绍的“逆推法”只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之一。教师们只要把握住衡量一节课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从而保证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讨论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课程设计环节。探讨了以开放性实验为模式的项目实施过程,并引入表现性评价为评价
摘 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教育体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当今,大学语文没有受到高校领导们的足够重视,导致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容易被忽视。  关键词:大学语文 分层教学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41-02  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单调
摘 要:医用高等数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随着医学科学数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日益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目前医用高等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 改革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64-01  数学是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知识手段及辅助工具,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