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10年,年年负责高三学生高考心理辅导工作。最近几年通过走访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大连的三十多所高中,与几十位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对本项工作的大致情况和实际操作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我发现普通高中学校在高考心理辅导的实践层面存在几个误区,下面仅就此浅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误区一:高考心理辅导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目前的高中学校,高考心理辅导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集中表现为:学校管理者试图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获取最大的效益。
其一,学校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大型报告会的形式,通过聘请一些著名的高考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作2—3个小时的心理辅导报告,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报告一般在高考之前一到两个月进行。学校的用心固然是为了学生着想,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获益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考心理辅导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和有效实施方式综合进行的系统工作,不是短时间和单一方式就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不是用4—6个小时,用报告会的形式就能解决学生高考前后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从部分学生反馈的情况可以得到印证。学生反映“高考之前再谈这些问题,有点‘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起不了多大作用,早说就好了”。
其二,学校还借助高考心理辅导大作宣传活动,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高考心理氛围,而更是借机大力地宣传自己学校如何关爱学生,如何为学生着想,如何借助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心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为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服务。学校高考心理辅导的功利化倾向由此可窥一斑。
其三,高考心理辅导从过程来看,包括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阶段的辅导。目前各学校只相对重视了考前和考中的心理辅导,而对对学生影响更为深远的考后辅导,特别是高考后的学生的生理心理调适,因为考试感觉不理想而引起的焦虑、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调适,未来生命发展等问题,关注得特别少。无论从时间安排,还是人力物力的配置,以及后续实际工作安排,学校没有给予考后学生心理调适应有的重视。学校存在一种学生考完了就万事大吉,不再关乎己事的认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心理辅导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只为高考那几天服务。
误区二:高考心理辅导存在单一化倾向
首先是高考心理辅导主体的单一化。高考心理辅导是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通过当前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等形式全方位进行,但是实际情形并不乐观。就各学校的具体操作来看,这项工作似乎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了。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时,他们反而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
其次是高考心理辅导形式的单一化。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高考心理辅导,主要是采取短时的报告会的形式和个别辅导,也有少部分的小团体辅导和心理活动课。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形式上仍显得单一,而且缺少系统的辅导计划、翔实的辅导内容和具体的辅导活动,不足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和心理压力提供切实服务。
再次是高考心理辅导对象的单一化。当前的高考心理辅导,只重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相对轻视了对高三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状态调整的指导,和对学生家长如何应对家有高考生的心理与技巧的指导。在对高考高度关注的背后,高三老师和学生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应激心理与行为问题。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了专业辅导教师的辅导和咨询之后,受到老师和家长不经意不适当言行的消极刺激和影响,使得状态反向恶化,增加了调节的难度。作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和家长应当成为高考心理辅导的对象。这样一方面能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
误区三:高考心理辅导存在的几点技术错误
首先是错误归因。大部分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常常将不良的考试心态列为考试失误的原因之一,并没有客观地分析每次考试的实际原因,没有分析不良的考试心态的实际影响程度。只要是考试失利,就归结于不良心态。不良的考试心态有点成为替罪羊的倾向,而且这种错误归因容易导致学生定式思维,容易弄假成真,真的出现不良的考试心态。
其次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心理减压”的时候,技术不到位,实际效果不理想。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以及家长,知道高考前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但在对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要求学生做到怎样怎样的多,而对如何去做到却指导得非常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时,不能停留在“提示”问题的层面,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缓解压力的具体方法。
再次是各种调节考试心理状态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重视的程度不够。一是老师讲解的少。二是学生具体实践的机会少,只是到了高考前的一两个月,通过大型报告会的形式,或者印发一些文字性的书面材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做法,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深究。
针对高考心理辅导的实践误区,我们可以从实践角度寻求应对策略。
1.准确认识高考心理辅导的功能,纠正功利化认识和工作倾向。
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实践,使学校决策者和广大师生与家长认识到高考心理辅导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综合性;认识到其理论必须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学生必须在运用过程中获得经验与体会,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种能力。学校在制定高考心理辅导工作方案时,必须注重辅导实效,关注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为学生提供考后心理辅导,或者与家长协调共同做好学生心理调节工作,特别要关注由于自我感觉考试不理想,估分、实际考分低于期望值等带来的消极影响,适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症结。
2.开展多种形式的高考心理辅导工作,将高考心理辅导日常化、系列化。
(1)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型专题报告会和讲座,开展普及性心理调节辅导。让学生以平常的考试为实践契机,运用和体验各种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调控能力,为真正高考时心理状态调节作前瞻性准备。
(2)开设高考心理辅导专题选修课。将高考心理辅导以课程形式纳入到学校课程中,作为选修课专门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开设。这种班级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3)开设小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针对少数高三年级学生存在的过度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过度分散等问题,可以组织4—6人的小团体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
(4)在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家长学校等工作中全面渗透高考心理辅导。这样能纠正高考心理辅导的主体单一和对象单一的问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角度,时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3.对于高考心理辅导过程中存在的几点技术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
(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适度的考试焦虑对提高考试应激水平、做好心理准备是有积极帮助的。只有过度的焦虑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和躯体不适反应,如过度失眠、心跳过速、出虚汗等,才对备考和考试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考试失利原因,不能统统将之归于考试焦虑。
(2)教给学生调节心态的实用方法,鼓励学生多实践。遵循“问题不是问题,怎样解决才是问题”的原则,教给学生调适方法。从经验来看,如果专业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有效合作,通过有计划的、持久的心态调适训练,比如放松训练、想象力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学生在各种调节考试心理状态的具体操作方法的运用上,会有非常理想的收效。
总之,普通高中的高考心理辅导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和多种有效实施方式综合进行的系统工作。需要基层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者克服功利性思想,以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为核心,制定翔实的高考心理辅导规划,动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积极措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前、考中和考后全过程的心理辅导,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使我们的学生不但高考获益,而且今后的人生发展也获益。
误区一:高考心理辅导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目前的高中学校,高考心理辅导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集中表现为:学校管理者试图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获取最大的效益。
其一,学校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大型报告会的形式,通过聘请一些著名的高考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作2—3个小时的心理辅导报告,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报告一般在高考之前一到两个月进行。学校的用心固然是为了学生着想,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获益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考心理辅导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和有效实施方式综合进行的系统工作,不是短时间和单一方式就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不是用4—6个小时,用报告会的形式就能解决学生高考前后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从部分学生反馈的情况可以得到印证。学生反映“高考之前再谈这些问题,有点‘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起不了多大作用,早说就好了”。
其二,学校还借助高考心理辅导大作宣传活动,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高考心理氛围,而更是借机大力地宣传自己学校如何关爱学生,如何为学生着想,如何借助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心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为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服务。学校高考心理辅导的功利化倾向由此可窥一斑。
其三,高考心理辅导从过程来看,包括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阶段的辅导。目前各学校只相对重视了考前和考中的心理辅导,而对对学生影响更为深远的考后辅导,特别是高考后的学生的生理心理调适,因为考试感觉不理想而引起的焦虑、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调适,未来生命发展等问题,关注得特别少。无论从时间安排,还是人力物力的配置,以及后续实际工作安排,学校没有给予考后学生心理调适应有的重视。学校存在一种学生考完了就万事大吉,不再关乎己事的认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心理辅导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只为高考那几天服务。
误区二:高考心理辅导存在单一化倾向
首先是高考心理辅导主体的单一化。高考心理辅导是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通过当前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等形式全方位进行,但是实际情形并不乐观。就各学校的具体操作来看,这项工作似乎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了。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时,他们反而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
其次是高考心理辅导形式的单一化。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高考心理辅导,主要是采取短时的报告会的形式和个别辅导,也有少部分的小团体辅导和心理活动课。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形式上仍显得单一,而且缺少系统的辅导计划、翔实的辅导内容和具体的辅导活动,不足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和心理压力提供切实服务。
再次是高考心理辅导对象的单一化。当前的高考心理辅导,只重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相对轻视了对高三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状态调整的指导,和对学生家长如何应对家有高考生的心理与技巧的指导。在对高考高度关注的背后,高三老师和学生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应激心理与行为问题。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了专业辅导教师的辅导和咨询之后,受到老师和家长不经意不适当言行的消极刺激和影响,使得状态反向恶化,增加了调节的难度。作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和家长应当成为高考心理辅导的对象。这样一方面能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
误区三:高考心理辅导存在的几点技术错误
首先是错误归因。大部分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常常将不良的考试心态列为考试失误的原因之一,并没有客观地分析每次考试的实际原因,没有分析不良的考试心态的实际影响程度。只要是考试失利,就归结于不良心态。不良的考试心态有点成为替罪羊的倾向,而且这种错误归因容易导致学生定式思维,容易弄假成真,真的出现不良的考试心态。
其次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心理减压”的时候,技术不到位,实际效果不理想。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以及家长,知道高考前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但在对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要求学生做到怎样怎样的多,而对如何去做到却指导得非常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时,不能停留在“提示”问题的层面,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缓解压力的具体方法。
再次是各种调节考试心理状态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重视的程度不够。一是老师讲解的少。二是学生具体实践的机会少,只是到了高考前的一两个月,通过大型报告会的形式,或者印发一些文字性的书面材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做法,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深究。
针对高考心理辅导的实践误区,我们可以从实践角度寻求应对策略。
1.准确认识高考心理辅导的功能,纠正功利化认识和工作倾向。
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实践,使学校决策者和广大师生与家长认识到高考心理辅导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综合性;认识到其理论必须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学生必须在运用过程中获得经验与体会,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种能力。学校在制定高考心理辅导工作方案时,必须注重辅导实效,关注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的工作安排,为学生提供考后心理辅导,或者与家长协调共同做好学生心理调节工作,特别要关注由于自我感觉考试不理想,估分、实际考分低于期望值等带来的消极影响,适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症结。
2.开展多种形式的高考心理辅导工作,将高考心理辅导日常化、系列化。
(1)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型专题报告会和讲座,开展普及性心理调节辅导。让学生以平常的考试为实践契机,运用和体验各种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调控能力,为真正高考时心理状态调节作前瞻性准备。
(2)开设高考心理辅导专题选修课。将高考心理辅导以课程形式纳入到学校课程中,作为选修课专门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开设。这种班级团体辅导形式有助于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3)开设小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针对少数高三年级学生存在的过度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过度分散等问题,可以组织4—6人的小团体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
(4)在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家长学校等工作中全面渗透高考心理辅导。这样能纠正高考心理辅导的主体单一和对象单一的问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角度,时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3.对于高考心理辅导过程中存在的几点技术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
(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适度的考试焦虑对提高考试应激水平、做好心理准备是有积极帮助的。只有过度的焦虑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和躯体不适反应,如过度失眠、心跳过速、出虚汗等,才对备考和考试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在日常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考试失利原因,不能统统将之归于考试焦虑。
(2)教给学生调节心态的实用方法,鼓励学生多实践。遵循“问题不是问题,怎样解决才是问题”的原则,教给学生调适方法。从经验来看,如果专业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有效合作,通过有计划的、持久的心态调适训练,比如放松训练、想象力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学生在各种调节考试心理状态的具体操作方法的运用上,会有非常理想的收效。
总之,普通高中的高考心理辅导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和多种有效实施方式综合进行的系统工作。需要基层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者克服功利性思想,以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为核心,制定翔实的高考心理辅导规划,动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积极措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前、考中和考后全过程的心理辅导,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使我们的学生不但高考获益,而且今后的人生发展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