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把”字句的句法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7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定义了因果“把”字句,并从句型分布和句法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句法研究,认为因果“把”字句仅限于“把”字句15种句法形式中的10种;其可以与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最典型的格式为“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由于”)等格式进行变换,而基本意义保持不变;其谓语动词V的使用也具有特殊的要求。
  关键词:“把”字句 因果语义 句型分布 句法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定义
  对“把”字句语义的研究一向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仍未达成共识,主要存在“处置说”“致使说”两种。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分析某些特殊的“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如“直接充电会把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两到三年”时,从因果语义的角度入手比“处置说”和“致使说”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即“直接充电”是原因,“把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两到三年”是结果,并且这类“把”字句还不在少数。
  我们认为“把”字句的因果语义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而不是仅仅体现在某一句法层面中。这三个层面分别是:
  (一)“把”字句的动词V与其后的附加成分R①构成的因果关系。如:“我把衣服洗干净了”中的“洗”和“干净”之间具有因果语义。
  (二)“把”字句的主语S与“把”和“把”的宾语N以及VP这个整体构成的因果关系,如:“吃巧克力把牙吃坏了”中,“吃巧克力”和“把牙吃坏了”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三)“把”字前一分句S’与“把N+V+R”构成的因果关系,如:在“这孩子真没出息,把我的脸都丢光了”中,“这孩子真没出息”和“把我的脸都丢光了”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我们把这三类在不同的句法层面上具有因果关系语义的“把”字句叫“有因果语义的‘把’字句”。在以上三类表达因果语义的结构类型中,V与R构成的因果语义是“把”字句句法结构内部的语义,把VR放在任何句型中,因果语义都可以存在;S’与“把N+V+R”之间的因果语义是“把”字句所处的复句中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这个问题张旺熹先生已有全面的分析。只有S与“把N+V+R”之间的因果语义才是一个完整的“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这个部分才是“把”字句表示因果语义最特殊的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将其称为“因果‘把’字句”。
  二、句型分布
  并非所有的“把”字句都是因果“把”字句,因果“把”字句仅限于部分格式的“把”字句中。李英、邓小宁(2005)结合了崔希亮、吕文华和范晓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把”字句主要有15种句法结构形式,较为全面。它们分别是:
  a.S+把+N1+V在/给/到/向+N2,如:“你把书放在桌子上。”
  b.S+把+N1+V成/作+N2,如:“我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
  c.S+把+N+V(一/了)V,如:“请把情况谈一谈。”
  d.S+把+N+V了/着,如:“他把这件事忘了。”
  e.S+把+N1+V+N2,如:“他马上把好消息告诉了大家。”
  f.S+把+N+V+时量补语,如:“父亲把弟弟关了一小时。”
  g.S+把+N+V+动量补语,如:“他把钱数了好几遍。”
  h.S+把+N+V+结果补语,如:“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i.S+把+N+V+趋向补语,如:“我把钱送过去了。”
  j.S+把+N+V+状态补语,如:“大家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②
  k.S+把+N+V+程度补语,如:“这件事把我急死了。”
  l.S+把+N+给+V+其他成分(多表示不如意),如:“他把我的照相机给弄坏了。”
  m.S+把+N+一V,如:“他把手一挥,站了起来。”
  n.S+把+N+AV(A=动词前的修饰语),如:“他把垃圾乱扔。”
  o.S+把+N+V,如:“我建议大会把这个提案取消。”
  经过对大量例句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S与“把N+V+R”表示因果关系的句法结构有10种形式,即:a、b、d、e、f、h、i、j、k、l、p。这说明这类“把”字句在“把”字句中占有一定的数量,有研究价值。我们知道,因果语义的“果”可以是“产生新的结果”,也可以是“产生新的状态”。分析S与“把N+V+R”不可以表示因果语义的5种句法形式,我们发现c、g、m、n和o仅仅说明了动作的状态,没有指出任何由动词产生的结果或状态,所以因果语义并不存在。
  由于因果“把”字句在语义上具有特殊的因果语义,那么它在句法上必然具有不同于一般“把”字句的句法形式。
  三、句法特点分析
  (一)因果“把”字句与“因为……,所以……”格式句的变换
  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最典型的格式为“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由于”等)格式,表因果语义的“把”字句的“S把N+V+R”结构,可以与这些格式进行变换,而基本意义保持不变,成为“因为S,所以把N+V+R”(“S,因此把N+V+R”“之所以把N+V+R,是因为S”“由于S,把N+V+R”等)格式的句子。不表示因果语义的“把”字句是不可以在保持意义基本不变的基础上与这些格式进行变换的。下面将10个格式的因果“把”字句与“因为……所以……”格式的变换各举一例:
  (1)病了几天,把工作耽误了。
  →因为病了几天,所以把工作耽误了。
  (2)吃巧克力把牙吃坏了。
  →因为吃巧克力,所以把牙吃坏了。
  (3)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因为长期闭关自守,所以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4)现在车坐得多了,把晕车病给治好了。
  →因为现在车坐得多了,所以把晕车病给治好了。
  (5)1937年卢沟桥事变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因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所以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6)这件小事把她急成那样。
  →因为这件小事,所以把她急成那样。
  (7)这件糗事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因为这件糗事,所以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8)第20、21号台风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因为第20、21号台风,所以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9)爆炸的气浪把他的身体弹了起来。
  →因为爆炸的气浪,所以把他的身体弹了起来。
  (10)这一个大子儿也够把我气坏了。
  →因为这一个大子,所以把我气坏了。
  但是,我们发现如果因果“把”字句的主语S是谓词性的,那么变换成“因为……,所以……”的格式比较自然,更符合语法规范,如例(1)、(2)、(3)、(4)。如果因果“把”字句的主语S是名词性的,那么在将其变换为“因为……,所以……”句的时候,应该在名词性S上加上一个谓词(动词或形容词),这样变化后的句子才能更符合语法规范。但是,这个谓词不是可以随便加上的,它所表示的动作或性质是主语S本身应该施行的动作或具有的属性,它也正是造成“把N+V+R”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因素。它是隐而不现的,但是根据语境,可以将它推断出来,在“因为……,所以……”句中加以表明,并且它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范畴之内的,不可以出现超出这个意义范畴甚至与之相反的意义范畴中的义项。如:
  (11)1937年卢沟桥事变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因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很严重),所以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很不足挂齿),所以把中国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12)这件小事把她急成那样。
  →因为这件小事(对她很有影响),所以把她急成那样。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这件小事(对她没有影响),所以把她急成那样。
  (13)这件糗事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因为这件糗事(很丢人),所以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这件糗事(很荣耀),所以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14)第20、21号台风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因为第20、21号台风(正好从慰问团的行进路线上经过),所以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第20、21号台风(离慰问团的行进路线非常远),所以把慰问团困了整整7天。
  (15)爆炸的气浪把他的身体弹了起来。
  →因为爆炸的气浪(很大),所以把他的身体弹了起来。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爆炸的气浪(很小),所以把他的身体弹了起来。
  (16)这一个大子儿也够把我气坏了。
  →因为这一个大子(挣得很窝囊),所以把我气坏了。
  我们不会补成:*因为这一个大子(挣得很开心),所以把我气坏了。
  事实上,人的思维在理解这一类因果“把”字句的时候,也在无意识中作了这样的补足工作,以确定到底是主语S的什么行为或哪种性质造成以后来的结果。
  (二)因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因果“把”字句对谓语动词的要求也与一般的“把”字句不同:
  首先,由于因果“把”字句主语一般是无生命性的,其谓语动词V不可以是“结果动词”,而一般“把”字句的谓语动词V可以是“结果动词”。如:
  (17)妈妈把毛衣织小了。
  (18)他家把房子盖在了深山里。
  其中,“织”和“盖”都是“结果动词”。由于“结果动词”要求有一个有能动的生命体进行创造性的行为,而因果“把”字句的主语不能是能动的生命体,所以因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V不可能是“结果动词”。
  其次,谓语动词V在与不同性质的主语搭配时有着不同的情况。当因果“把”字句的主语是谓词性时,谓语动词可以是动作动词,也可以是性状动词。如:
  (19)吃巧克力把牙吃坏了。
  (20)手脚一出血,可把我娘心疼坏了。
  这两句的主语都是谓词性的,例(19)的谓语动词“吃”是动作动词,例(20)的谓语动词“心疼”是性状动词。当因果“把”字句的主语是名词性时,分两种情况:第一,当主语是不表示人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谓语动词可以是动作动词,也可以是性状动词,如:
  (21)城里稀奇古怪的东西把他的眼睛看花了。
  (22)这件小事把她急成那样。
  这两句的主语都是表事物的名词性词语,例(21)的谓语动词“看”是动作动词,例(22)的谓语动词“急”是性状动词。
  第二,当主语S表示有生命的人,但是这个“把”字句仍然表达因果语义时。如:
  (23)那个杀手把我吓死了。
  (24)你把她急哭了。
  那么,这样的因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V不可以是动作动词,只能是性状动词,否则S与“把+N+V+R”的之间的语义就是“处置义”。
  由此可见,在句法上因果“把”字句与一般“把”字句不同,具有明显的特点。但究其根本,这些句法上的特点是其语义特点在形式上的体现。我们还应深入分析研究因果“把”字句的语义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句式,有助于学界对“把”字句句式语义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是笔者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白荃副教授悉心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注 释:
  ①在语法界中,R通常指结果类补语,但本文的R是指“把”字句谓
  语动词V后的所有的附加成分。
  ②李英、邓小宁认为:状态补语,有的语法书和教材称之为“程度
  补语”,也有的称为“情态补语”。这里采用《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的术语。根据大纲,句式11的程度补语指“(高兴)坏了、(恨)透了、(热)死了、(热)得要命”。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
  (3).
  [2]李英,邓小宁.“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J].语言
  教学与研究,2005,(3).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
  [4]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系,2004.
  [5]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
  (江南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其他文献
变调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是非常具有语言研究价值的。而粤语中的“一”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且声调系统为复杂的四声九调,所以“一”常常会出现变调。由于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粤语
摘 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近代汉语时期重要的白话文献。本文试从词汇的叠音现象角度对其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探寻其成书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  关键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叠音 对叠  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的成书时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李时人、蔡镜浩认为“是书虽然刻于南宋,但可能早在晚唐五代就已成书”①,刘坚认为“它的时代最迟也该是北宋”,“甚至还
近年来关于汉语动态助词“了”“过”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了”与“过”的个体差异出发,论述两者间在表时差异、词语搭配、语义差别以及在几类特殊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