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斑间接眼底镜激光单独或联合全身化学药物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大光斑间接眼底镜激光单独或联合全身化学药物治疗早、中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21例(22只眼)RB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详细记录病史及家族史,进行眼部超声、眼眶及头颅MRI或CT检查,眼部检查和激光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每3~4周治疗1次,直至肿瘤得到控制。末次治疗后观察期至少3个月。每次眼部检查均进行眼压、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并用Retcam行眼底照像。所用激光治疗仪为810 nm波长的大光斑间接眼底镜激光。

结果

21例患儿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就诊时年龄3~82个月,平均年龄17.3个月。22只眼中,4只为小肿瘤眼,8只为中等大肿瘤眼,10只为大肿瘤眼,2只眼单独激光治疗,20只眼激光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在平均33.9个月观察期中,15只肿瘤眼治疗成功,7只肿瘤眼治疗失败,总成功率为68.2%。小、中、大肿瘤眼治疗成功眼数和成功率分别为4只眼(100.0%)、5只眼(62.5%)和5只眼(50.0%)。有1例出现肿瘤脑转移死亡,该患儿对侧眼为E期。并发症:1只眼出现虹膜灼伤;1只眼出现较明显的玻璃体增殖;2只眼出现轻度玻璃体出血但未影响激光治疗,2只眼出现明显肿瘤出血并影响激光治疗;未出现并发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和激光爆破效应所引起的肿瘤玻璃体腔种植。

结论

810 nm大光斑间接眼底镜激光单独或联合全身化疗,可有效治疗不晚于国际分期C期的早、中期肿瘤,适合治疗较大以及多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华眼科杂志,2016,52:745-748)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并探讨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整理2007年2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伴有上睑下垂的患者行眼睑结膜肿物切除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1例下睑肿胀增厚的患者行眼
目的总结分析眼结膜肿物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分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病理室200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存档的2 053例眼结膜肿物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对所有标本结合其病理申请单进行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分类参考Shields的分类方法的前提下,结合本病理室的诊断结果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物两大类,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划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存档,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4例(506只眼)眼部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504例儿童眼部肿瘤患儿中,男性246例(248只眼),女性258例(258只眼)。患儿就诊年龄为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6.4岁。眼睑和眼表肿瘤328例(33
期刊
在过去的20余年中,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化学治疗改变了RB的治疗理念。目前常用的化学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学治疗、眼动脉化学治疗、玻璃腔注射化学治疗等,成为RB的一线保眼治疗方式。然而,晚期RB的保眼治疗指征并不统一,争议颇多;且当涉及保眼治疗时,很多因素均须考虑,如肿瘤的分期、单双眼、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因素等。本文通过回顾RB保眼治疗的主要方法与现状,论述国内外对晚期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