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误诊分析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易误诊。现就我们误诊的1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如下。1 病历简介男,66岁。以左侧上下肢活动不灵20年,加重20天,于2000年8月12日入院。血压90/50 mm Hg(12/6.7 kPa),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诊断为脑梗死。给予常规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查心电图示V3~V5导联T波倒置3~6 mm,ST段压低1~2 mm,V5的R波为35 mm,拟诊为左室肥厚并劳损;但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X线胸透示心影增大,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给予利尿治疗后胸闷缓解,并口服抗凝扩冠等药物治疗10天后,心电图固定不变;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室间隔近心尖部心肌肥厚,舒张期为2.5 mm,收缩期为3.4 mm。2 误诊原因分析2.1 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本病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较见,且基层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以及检查仪器及操作技术、经验。2.2 症状多不典型患者常因模糊难辨的阵发性心前区刺痛或胸闷、心悸就诊,其心电图V2~V6导联巨大倒置T波,其中V2~V5导联倒置最深,且两支对称,颇似冠状T波,同时伴ST段下降,V5导联R波增高呈左室高电压。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大量服用扩血管药物,但收效甚微或无效,甚或加重[1]。临床医师只要想本病,检查一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可确诊。2.3 缺乏细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本病一旦出现上述心电图改变,无论怎样治疗也很少变化;患者的自觉症状轻微或缺如,但心电图改变缺血严重,两者不符[2]。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多在V3、V4导联中R波呈高电压,ST-T改变多在心前导联上,变化较小;而冠心病患者T波倒置的导联上R波多是较低的,ST-T改变的范围较广,随冠状动脉供血改善而好转。前者的治疗原则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一样,可以服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治疗。本病预后一般较好,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较少发生猝死和心功能不全[3]。
其他文献
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珠海和佳公司生产的EBH -Ⅲ型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舌扁桃体炎 76例 ,疗效较好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 3 0例 ,女 4 6例 ,2 5~
利用血液透析原理进行自体腹水净化回输治疗腹水病人,对1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合并重度腹水病人,腹水净化回输与血液净化同步进行 ,腹水由腹腔进入静脉;对39例重症肝硬化顽
在卫生报刊中,卫生新闻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而卫生新闻来源于采访.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就卫生新闻的采访艺术,略谈一二.
1 病例报告女 ,6岁。因双眼外斜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共同性外斜 ,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端正斜视。眼部检查 :视力右 0 .5 ,左 0 .6 ,双眼交替外斜 2 0°,眼球运动正常。1%阿托品
1 病例报告  男 ,2 5岁 ,因健康查体发现两肺弥漫病变而入院 ,既往体健。查体 :T36 .7℃ ,P6 7次 / min,R16次 / min,BP92 / 6 0 mm Hg,一般情况好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口
目的 评估血浆交换 (PE)疗法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 8例患者于确诊当日进行PE ,隔日一次 ,四次为一疗程 ,观察疗效和副作用。结果 血浆交换虽有低血
所谓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施工现场的人、设备、材料、工艺、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有计划地组织、控制、协调、激励,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本文简述了园林布局的概念和原则,从园林的静态布局的特点和动态布局中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两方面举例阐述了园林的布局问题以及现代园林的特点.
<正>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也是合成甲状腺激素(TH)的必需成分。TH参与调节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尤其在神经系统的代谢、发育和成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宜的碘
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它可选择性地抑制T、B淋巴细胞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口服后迅速水解为霉酚酸,不良反应较轻微.近年来霉酚酸酯已被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