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优1号是浙江省农科院核作所采用钱江1号A×浙恢7954配组育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和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9014)。我县于2009年引进作双晚种植,经两年试种表明:该组合生育期与汕优46相同,产量高于汕优46,株形适中,群体整齐,穗形中等,茎秆韧性好,后期转色佳;稻瘟病、细条病和纹枯病轻发;适应性广,稳产高产。
一、试种情况
1. 产量表现。2009年在我县南阳镇南阳村(东经116°30’、北纬25°19,海拔310米)作双晚种植,平均产量536.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5.1%,增产达显著水平;2010年平均产量547.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5.2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在我县庐丰乡(东经116°28’、北纬24°59’、海拔181米)作双晚示范种植10.5亩,经实割验收,平均产量521.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6.1%。
2. 生育期。属基本营养型组合,2009年晚季在南阳镇南阳村和庐丰乡安乡村种植,全生育期分别为126天和124天,2010年在南阳村种植,从播种至成熟124天,与汕优46熟期相同。
二、特征特性
1. 农艺性状。该组合田间种植表现株形较紧凑,叶色浅绿,茎秆韧性好,冠叶叶姿挺拔,剑叶直立较短,后期青枝蜡秆,长相清秀,转色好。植株高度108.3厘米,与汕优46相同,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两年试种平均有效穗数17.3万穗/亩,比汕优46高;两年试种平均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6.6克。具有比汕优46较强的穗粒优势。
2. 抗逆性及适应性。2009年和2010年两年试验示范种植,田间调查穗颈瘟有零星发生,纹枯病、细条病轻发,穗期抗寒性亦较强,抗倒伏性较好,适宜在汕优46种植区种植。
3. 穗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糙米率81.75%,精米率73.6%,整精米率57.1%;米粒粒长6.6毫米,长宽比2.8,垩白粒率30.5%,垩白度4.5%,透明度二级,碱消值5.4级,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蛋白质含量10.2%。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符合二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三、栽培技术
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该组合在我县北纬25°20’以南的中低海拔(180~320米)地区作双晚栽培,一般以选择在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为宜,采用湿润育秧。应选择肥力好,便于耕作,排灌良好,无鼠、鸟禽为害田块做秧地。要施足基肥,每亩秧地施500千克腐熟有机肥配氮磷钾含量为16-16-16(下同)的进口三元复合肥20千克,然后精细整畦。播种量以12~13千克/亩为宜,要稀播、匀播,播种后16小时内排干秧畦积水,防止高温烫芽造成烂秧,亦应注意防止禽、鸟、鼠害。秧苗生长至1.5叶期排水喷施300毫克/升浓度的多效唑溶液,促蘖控高;2.1叶期施10~12.5千克/亩进口三元复合肥拌3~5千克克百威,做断奶肥并防治虫害,培育带蘖壮秧;移栽前5~7天施46%尿素5千克,并喷施5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做送嫁肥和送嫁药。
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该组合分蘖中等,秧龄弹性较小。高产栽培应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播种后25天左右、叶龄5.1叶至5.7叶时移栽。插秧株行距18厘米×21厘米,丛插2粒谷苗;插基本苗8.5万~9.1万茎蘖/亩,力求浅插,争取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
3. 配方施肥,增穗增粒。根据该组合特征特性,施肥策略为:足氮适磷增钾,重前、稳中、健后,增施有机肥。中等肥力田块施肥比例为N∶P2O5∶K2O=1∶0.6∶0.9。采用有机肥和速效化肥配合,基肥、蘖肥和穗粒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60%、30%和10%。每亩(下同)基肥可采用500~1000千克腐熟牛栏粪或其他有机肥加上碳酸氢铵3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或“稻米乐”水稻基肥型专用肥25千克,于翻犁后耙平前全层施肥。秧苗移栽后第三天施“龙得宝”水稻专用肥20千克或“稻米乐”追肥型水稻专用肥25千克。倒三叶露尖(幼穗分化2~3期)时,视苗情酌施氮磷钾含量为16-16-16的进口三元复合肥4~7.5千克以增粒壮秆。抽穗期根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以提高结实率、增粒重。
4. 科学管水,养根保叶。在水管上采取薄水插秧、浅水促蘖、够苗控水、穗期灌水和后期保持湿润的措施。禾苗移栽后17~20天(一般在8月10日前后),丛茎蘖数达到10至12株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根系深扎壮秆。经3天至5天晒田至田面微裂、足踏不陷时复水。孕穗至扬花期寸水灌溉,灌浆至成熟期干湿交替,黄熟后开始断水,这样有利于养根保叶增粒重。
5.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田间检查,抓住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有针对性地施药防治病虫害。应重点防治稻瘟病、细条病、稻飞虱和螟虫。苗期至分蘖末期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20%噻菌酮悬浮剂15毫升,对水50千克喷细雾防治螟虫和细条病等。孕穗期可选用25%噻虫嗪分散粒5克、30%苯甲·丙环乳油15克,对水60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破口抽穗期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45%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5克、25%吡蚜酮25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稻瘟病、螟虫及稻飞虱。喷药应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田间应保持浅水层,避开开花时,力求全田喷施均匀,以提高防效,确保丰产丰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上杭县南阳农技站 邮编:364211)
一、试种情况
1. 产量表现。2009年在我县南阳镇南阳村(东经116°30’、北纬25°19,海拔310米)作双晚种植,平均产量536.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5.1%,增产达显著水平;2010年平均产量547.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5.2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在我县庐丰乡(东经116°28’、北纬24°59’、海拔181米)作双晚示范种植10.5亩,经实割验收,平均产量521.5千克/亩,比汕优46增产6.1%。
2. 生育期。属基本营养型组合,2009年晚季在南阳镇南阳村和庐丰乡安乡村种植,全生育期分别为126天和124天,2010年在南阳村种植,从播种至成熟124天,与汕优46熟期相同。
二、特征特性
1. 农艺性状。该组合田间种植表现株形较紧凑,叶色浅绿,茎秆韧性好,冠叶叶姿挺拔,剑叶直立较短,后期青枝蜡秆,长相清秀,转色好。植株高度108.3厘米,与汕优46相同,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两年试种平均有效穗数17.3万穗/亩,比汕优46高;两年试种平均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6.6克。具有比汕优46较强的穗粒优势。
2. 抗逆性及适应性。2009年和2010年两年试验示范种植,田间调查穗颈瘟有零星发生,纹枯病、细条病轻发,穗期抗寒性亦较强,抗倒伏性较好,适宜在汕优46种植区种植。
3. 穗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糙米率81.75%,精米率73.6%,整精米率57.1%;米粒粒长6.6毫米,长宽比2.8,垩白粒率30.5%,垩白度4.5%,透明度二级,碱消值5.4级,胶稠度5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蛋白质含量10.2%。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符合二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
三、栽培技术
1.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该组合在我县北纬25°20’以南的中低海拔(180~320米)地区作双晚栽培,一般以选择在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为宜,采用湿润育秧。应选择肥力好,便于耕作,排灌良好,无鼠、鸟禽为害田块做秧地。要施足基肥,每亩秧地施500千克腐熟有机肥配氮磷钾含量为16-16-16(下同)的进口三元复合肥20千克,然后精细整畦。播种量以12~13千克/亩为宜,要稀播、匀播,播种后16小时内排干秧畦积水,防止高温烫芽造成烂秧,亦应注意防止禽、鸟、鼠害。秧苗生长至1.5叶期排水喷施300毫克/升浓度的多效唑溶液,促蘖控高;2.1叶期施10~12.5千克/亩进口三元复合肥拌3~5千克克百威,做断奶肥并防治虫害,培育带蘖壮秧;移栽前5~7天施46%尿素5千克,并喷施5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做送嫁肥和送嫁药。
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该组合分蘖中等,秧龄弹性较小。高产栽培应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播种后25天左右、叶龄5.1叶至5.7叶时移栽。插秧株行距18厘米×21厘米,丛插2粒谷苗;插基本苗8.5万~9.1万茎蘖/亩,力求浅插,争取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
3. 配方施肥,增穗增粒。根据该组合特征特性,施肥策略为:足氮适磷增钾,重前、稳中、健后,增施有机肥。中等肥力田块施肥比例为N∶P2O5∶K2O=1∶0.6∶0.9。采用有机肥和速效化肥配合,基肥、蘖肥和穗粒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60%、30%和10%。每亩(下同)基肥可采用500~1000千克腐熟牛栏粪或其他有机肥加上碳酸氢铵3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或“稻米乐”水稻基肥型专用肥25千克,于翻犁后耙平前全层施肥。秧苗移栽后第三天施“龙得宝”水稻专用肥20千克或“稻米乐”追肥型水稻专用肥25千克。倒三叶露尖(幼穗分化2~3期)时,视苗情酌施氮磷钾含量为16-16-16的进口三元复合肥4~7.5千克以增粒壮秆。抽穗期根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以提高结实率、增粒重。
4. 科学管水,养根保叶。在水管上采取薄水插秧、浅水促蘖、够苗控水、穗期灌水和后期保持湿润的措施。禾苗移栽后17~20天(一般在8月10日前后),丛茎蘖数达到10至12株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根系深扎壮秆。经3天至5天晒田至田面微裂、足踏不陷时复水。孕穗至扬花期寸水灌溉,灌浆至成熟期干湿交替,黄熟后开始断水,这样有利于养根保叶增粒重。
5.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田间检查,抓住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有针对性地施药防治病虫害。应重点防治稻瘟病、细条病、稻飞虱和螟虫。苗期至分蘖末期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20%噻菌酮悬浮剂15毫升,对水50千克喷细雾防治螟虫和细条病等。孕穗期可选用25%噻虫嗪分散粒5克、30%苯甲·丙环乳油15克,对水60千克喷雾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破口抽穗期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45%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5克、25%吡蚜酮25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稻瘟病、螟虫及稻飞虱。喷药应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田间应保持浅水层,避开开花时,力求全田喷施均匀,以提高防效,确保丰产丰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上杭县南阳农技站 邮编:36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