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区中学历史开卷考试已经进行二年时间了,这已是大势所趋。为了迎接开卷考试的潮流,课堂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课堂上教师主体向主导的改变,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由重视基础知识向重视能力的转变,由重视教师的积极性向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转变,同时防止开卷考试负面影响扩大等等。这种改变,正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开卷考试课堂转变学科综合定期总结重视学生克服负面影响
多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注重的是要求学生把历史的基本概念,基础材料,用记忆的方式背诵下来,以备考用;把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填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以便高效;把历史的结论以唯一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以便标准。这样,便导致历史教学逐步走入死胡同,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历史似乎可有可无,可学可丢,此间尴尬,但凡从事多年历史教学的历史老师多都有所体会。
现在我们终于清醒,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勇敢地面对过去,作出了大胆的革新,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并对历史测试方式作出了“闭卷——开卷”的改革。历史课教学的改革便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位从事历史教学教师面前。两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些尝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从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向重视实际能力形成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开卷考试的进行,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革和时代的需要。这种调整不仅包括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更体现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调整。无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都应该做好准备。我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做法:
1、 拓展视野,把时事大事、跨学科知识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在创造历史,也是在延续历史,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把当今的时事大事拿出来与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不足为奇,正所谓“古今如一”也。
比如在讲王安石变法时,何尝不可以把今天的对内改革与之做比较,二者在关心农民得失、触及权贵利益等方面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还可以把王安石变法与土地改革相比较;讲土地改革时可以和今天国家取消农业税的大政方针相比较;讲南北战争林肯维护国家统一时,可以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事相比较;讲巴以分治时,可以联系朝鲜半岛划线而治的史实;讲战后美国经济的滞胀,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物价上涨;讲中国的民族问题,可以联系西藏的打砸抢事件,新疆东突组织等。
通过联系时事大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把学生的目光从简单浅显的课本引申到广阔无垠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对现实的剖析,了解推进历史的普遍真理,掌握基本规律,学生在分析处理扑面而来的现实信息中,得出了理解历史的真知灼见,这才是我们要的。
2、 制订合理的预习计划。过去历史课前预习,是由学生自由阅读,浏览本课,老师并没有布置与本课相关的预习作业。此法较为粗放,且只适用于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便流于形式,基本无效。
我的方法是布置學生做预习作业。其优势在于学生接受任务后,能有效地对本课内容做一大致梳理,从中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现自己存在的疑问,激发探究热情。慢慢的,学生便自然地接受了,并觉得越学越轻松,也越来越有趣味。这种尝试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一把钥匙。以下是九年级下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预习作业:①美国南北战争时,世界与中国还发生了什么事件?②林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问题?③中国能从美国内战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一定会仔细地看书,认真思考,对本课的内容自然也会做较细的了解,会相应地产生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在上课时重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 定期梳理总结。初中生头脑中必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去组织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把握才不至于显得过于唐突。虽然开卷考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减少了死记硬背那些翻书就能找到的知识。但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结果、影响等知识还是要牢记的,掌握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应付开卷考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从重视教师积极性向重视学生积极性转变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上新课时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圈点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注意一题多问,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反向分析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同类项比较归纳,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三、注意克服开卷考试后的负面影响
开卷考试以后,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学生普遍不重视基础知识,依赖教材的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实际上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尤其是初三阶段,因为面临中考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家长负担加重(替孩子抄题)等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把夯实基础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做。一方面要求教师和教育相关部门进行历史测试时,要尽量出一些灵活度高,又偏重基础的试题,使学生欲抄题而无从下手,或没有必要下手,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总之,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面对开卷考试后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教师应该及时地作出反应,拿出对策,才能适应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历史人文素质不断积淀下来,构成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底蕴。
【关键词】开卷考试课堂转变学科综合定期总结重视学生克服负面影响
多年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注重的是要求学生把历史的基本概念,基础材料,用记忆的方式背诵下来,以备考用;把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填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以便高效;把历史的结论以唯一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以便标准。这样,便导致历史教学逐步走入死胡同,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历史似乎可有可无,可学可丢,此间尴尬,但凡从事多年历史教学的历史老师多都有所体会。
现在我们终于清醒,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勇敢地面对过去,作出了大胆的革新,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并对历史测试方式作出了“闭卷——开卷”的改革。历史课教学的改革便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位从事历史教学教师面前。两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些尝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从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向重视实际能力形成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开卷考试的进行,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革和时代的需要。这种调整不仅包括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更体现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调整。无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都应该做好准备。我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做法:
1、 拓展视野,把时事大事、跨学科知识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在创造历史,也是在延续历史,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把当今的时事大事拿出来与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不足为奇,正所谓“古今如一”也。
比如在讲王安石变法时,何尝不可以把今天的对内改革与之做比较,二者在关心农民得失、触及权贵利益等方面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还可以把王安石变法与土地改革相比较;讲土地改革时可以和今天国家取消农业税的大政方针相比较;讲南北战争林肯维护国家统一时,可以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事相比较;讲巴以分治时,可以联系朝鲜半岛划线而治的史实;讲战后美国经济的滞胀,可以联系当今中国的物价上涨;讲中国的民族问题,可以联系西藏的打砸抢事件,新疆东突组织等。
通过联系时事大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把学生的目光从简单浅显的课本引申到广阔无垠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对现实的剖析,了解推进历史的普遍真理,掌握基本规律,学生在分析处理扑面而来的现实信息中,得出了理解历史的真知灼见,这才是我们要的。
2、 制订合理的预习计划。过去历史课前预习,是由学生自由阅读,浏览本课,老师并没有布置与本课相关的预习作业。此法较为粗放,且只适用于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便流于形式,基本无效。
我的方法是布置學生做预习作业。其优势在于学生接受任务后,能有效地对本课内容做一大致梳理,从中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现自己存在的疑问,激发探究热情。慢慢的,学生便自然地接受了,并觉得越学越轻松,也越来越有趣味。这种尝试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一把钥匙。以下是九年级下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预习作业:①美国南北战争时,世界与中国还发生了什么事件?②林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问题?③中国能从美国内战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一定会仔细地看书,认真思考,对本课的内容自然也会做较细的了解,会相应地产生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在上课时重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 定期梳理总结。初中生头脑中必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去组织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把握才不至于显得过于唐突。虽然开卷考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减少了死记硬背那些翻书就能找到的知识。但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结果、影响等知识还是要牢记的,掌握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应付开卷考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从重视教师积极性向重视学生积极性转变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上新课时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圈点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注意一题多问,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反向分析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同类项比较归纳,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三、注意克服开卷考试后的负面影响
开卷考试以后,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学生普遍不重视基础知识,依赖教材的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实际上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尤其是初三阶段,因为面临中考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家长负担加重(替孩子抄题)等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把夯实基础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做。一方面要求教师和教育相关部门进行历史测试时,要尽量出一些灵活度高,又偏重基础的试题,使学生欲抄题而无从下手,或没有必要下手,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总之,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面对开卷考试后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教师应该及时地作出反应,拿出对策,才能适应教育的不断变革和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历史人文素质不断积淀下来,构成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