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学案”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准备”是“单元四段教学”流程的第一个阶段,本阶段所承载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并且知道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要准备什么,为什么准备,怎样准备等问题,最终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从而有计划地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准备。而由于是整个单元的学习规划,整体性、系统性、时间性较强,不同于以前简单的课前预习和学具资料等的准备,如果只是口头安排和交流的话,学生在头脑中就不会有明晰的印象,准备就会流于形式,而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准备也就没有可见的依据。为此我们在上单元准备指导课之前应有必要编制导学案。
那么导学案如何来设计呢?我把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二、导学案的编写依据
在导学案的编制上我们考虑要体现两个联系,突出了两个整合。两个联系即导学案各部分间的联系,“与四段教学”的联系,两个整合即“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单元活动准备素材的整合”。
单元学习活动内容及计划
1、课下搜集科普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资料 2、了解蝙蝠、雷达、超声波、仿生学的相关资料,积累农谚。
3、查阅资料,了解自古以来黄河的变化,以及人类对黄河的治理。
4、课下走进大自然,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受到了什么启示,记录下来。
活动 5、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做成手抄小报。
6、自己动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感受实验和发明的快乐。
温馨提示: 1、小组同学选两个活动内容。2、活动过程要把小组成员打算怎么做具体写一写。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你的学习收获。(书签、积累本、简报、电子图片等)4、在合作准备中注意组员的表现,及时反思自己,以评语或评价表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导学案各部分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导学案第一部分不但有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而且还有具体的授课时间。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时间要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学习的计划性较强。其目的之二为第二部分制定计划提供了依据,让学生明确在哪一天前我能完成哪些准备活动。两部分成为了导学案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我们来看导学案要求学生填写。其目的是让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学习计划,帮助教师检查记录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
(二)与单元整组教学的联系
无论是单元内容的整合还是学习素材的整合,都依据于语文单元主题这个整体。另外从导学案的“温馨提示”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它与整个单元教学的紧密联系。前两个提示开放性自主性很强。它不但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并且避免了许多重复工作,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准备,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后两个提示上看,为教师跟踪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提供了依据,也为单元活动与自主评价积累了素材,导学案使各段教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它基于学生现状,又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从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把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那为什么要整合,依据什么进行整合呢?因为单元整组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每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整组备课时我们发现很多同类课文。如,《自然之道》、《“打扫”森林》、《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三篇课文从内容上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从课型上看,《自然之道》是精读课文,《“打扫”森林》、《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是略读课文,把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两篇略读课文可以作为单元内阅读拓展和延伸。
(四)与准备素材的整合
基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在合作准备指导过程中,引导孩子将资料袋、阅读提示、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方面提炼的准备素材加以整合,归纳成为两个部分六个选项。使准备素材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更强了。
如对于读“科普读物”的安排,我们布置课下搜集科普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当学生把从综合性学习中提炼的任务也罗列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按搜集的资料和活动内容两部分去整合素材。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设计的一点点浅显的看法,我想随着我们实验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渐渐生成,教师将逐渐退到幕后,导学案由教师编写将转变为由学生制定,学生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合作准备”是“单元四段教学”流程的第一个阶段,本阶段所承载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并且知道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要准备什么,为什么准备,怎样准备等问题,最终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从而有计划地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准备。而由于是整个单元的学习规划,整体性、系统性、时间性较强,不同于以前简单的课前预习和学具资料等的准备,如果只是口头安排和交流的话,学生在头脑中就不会有明晰的印象,准备就会流于形式,而教师跟踪指导学生准备也就没有可见的依据。为此我们在上单元准备指导课之前应有必要编制导学案。
那么导学案如何来设计呢?我把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二、导学案的编写依据
在导学案的编制上我们考虑要体现两个联系,突出了两个整合。两个联系即导学案各部分间的联系,“与四段教学”的联系,两个整合即“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单元活动准备素材的整合”。
单元学习活动内容及计划
1、课下搜集科普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资料 2、了解蝙蝠、雷达、超声波、仿生学的相关资料,积累农谚。
3、查阅资料,了解自古以来黄河的变化,以及人类对黄河的治理。
4、课下走进大自然,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受到了什么启示,记录下来。
活动 5、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做成手抄小报。
6、自己动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感受实验和发明的快乐。
温馨提示: 1、小组同学选两个活动内容。2、活动过程要把小组成员打算怎么做具体写一写。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你的学习收获。(书签、积累本、简报、电子图片等)4、在合作准备中注意组员的表现,及时反思自己,以评语或评价表的形式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导学案各部分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导学案第一部分不但有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而且还有具体的授课时间。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时间要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学习的计划性较强。其目的之二为第二部分制定计划提供了依据,让学生明确在哪一天前我能完成哪些准备活动。两部分成为了导学案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我们来看导学案要求学生填写。其目的是让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学习计划,帮助教师检查记录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
(二)与单元整组教学的联系
无论是单元内容的整合还是学习素材的整合,都依据于语文单元主题这个整体。另外从导学案的“温馨提示”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它与整个单元教学的紧密联系。前两个提示开放性自主性很强。它不但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并且避免了许多重复工作,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准备,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后两个提示上看,为教师跟踪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提供了依据,也为单元活动与自主评价积累了素材,导学案使各段教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它基于学生现状,又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从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把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那为什么要整合,依据什么进行整合呢?因为单元整组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每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整组备课时我们发现很多同类课文。如,《自然之道》、《“打扫”森林》、《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三篇课文从内容上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从课型上看,《自然之道》是精读课文,《“打扫”森林》、《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是略读课文,把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两篇略读课文可以作为单元内阅读拓展和延伸。
(四)与准备素材的整合
基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在合作准备指导过程中,引导孩子将资料袋、阅读提示、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方面提炼的准备素材加以整合,归纳成为两个部分六个选项。使准备素材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更强了。
如对于读“科普读物”的安排,我们布置课下搜集科普故事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当学生把从综合性学习中提炼的任务也罗列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按搜集的资料和活动内容两部分去整合素材。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设计的一点点浅显的看法,我想随着我们实验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渐渐生成,教师将逐渐退到幕后,导学案由教师编写将转变为由学生制定,学生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