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答案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事实上,梁启超亦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还时时关爱着自己的九个儿女。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之本。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的资料太多了。”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堪称是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他并不为子女展示虚幻的未来,他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以德性涵养的功夫和理性的训练去行动。而且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这颇有以无生的彻悟做有生事业的味道。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
  这是一个元气淋漓的父亲,一心想让孩子们实现健旺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而儿女们此后的人生也分明投射着父亲谆谆以求的影子。卡莱尔曾说即将到来的时代已孕育在业已到来的时代之中。那么,一个孩子可见的未来,恐怕也孕育在父亲(包括母亲)的决定和形塑之中。在业已过去和正在行进的时代里,政治诡谲和消费至上的轰鸣,让人们忘记了身边这种安静而持久的力量。父母们被大潮席卷,把本该自己担承的一部分责任,扔给了大大小小的机构,忘记了社会只是我们生活的居所,却并非生活本身。
  余英时先生认为现代中国最流行的错误观念之一便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变迁上——无论是革命式的或是改良式的。是该放下对行政(政治)力量无限信任的时候了。一方面要努力争进,争取更合理和文明的制度;一方面是退,退回到最小的单位——父母与子女。退而结网,自我教育和教育儿女,各自成为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在时髦概念充斥的今天,这样一种朴素的观念,有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链接点之一。而从历史的观点看,这种退或许才是最大的进取。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01-01  毕加索曾说:一到七岁的孩子是最厉害的画家。在当今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股培训班热欲发膨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新的时期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是首要任务  最佳的
摘要:教师若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必须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提高其有效性。我们可以从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知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循循善诱,启迪智慧来帮助学生思考和掌握知识。通过及时处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成为提问者,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政治课堂 有效提问  教师若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使所讲的内容吸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03-01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