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中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文学的观察与科学的观察就产生了不同的特点。文学的观察除了要用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用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得意味深长了,垂柳可以变得多情,天鹅则善良而又高洁,黄鼠狼却是卑鄙而又狡猾。天鹅那一尘不染的羽毛和从容的形态正好与人类高洁、善良的情调相对应,黄鼠狼那细长、油滑的体态正好与人类某种隐蔽、狡猾的情感相对应。但是,按照科学的理解,天鹅并非高洁善良,它会经常咬死接近它的鹅鸭,黄鼠狼也并不卑鄙,它以捕鼠为生,只在不得已时,才去偷吃小鸡。又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嫩的芽尖,向周围试探着,然后弯曲自己的身子,设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它,经过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这个表述过程中所展示的不正是人类才有的渴盼、期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吗?
  这样看来,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性灵的。试看初中课本中《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老舍是怎样用拟人手法写冬天沉睡着的济南的,“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作者赋予了老城与小山人的性格,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温馨的世界,生机勃发,因为它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心灵的感应与沟通。于是,被心灵感受了的自然景物便充满了生命的律动,静物变成了动物,死物变成了活物,“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这“慈善”一词,是作者用心灵在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因此自然便有了生命,这自然的生命是作者给的,作者是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了读者。
  在日本学者今道友信看来,艺术的创作,甚至应该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改变,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另一个世界的行为。他说:“艺术就是将自然中可直观到的美,通过人的手,和人的活动一起到自然中去的活动。”(《关于美》)
  如此看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因而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晖……不都具有着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当我们平静地道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时,能不能又说成“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让我们更多地和他们先谈一谈这种感受吧,不需要都从什么作者生平、写作特点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还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得了一定自然科学常识后,往往从规范的角度将事物归于某一类别、范畴或追问其生成原理,这种追究对于尊重科学无疑是好事,但它会不会削弱人的想象,从而看不见事物的审美属性了呢?“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嫦娥与玉兔要不要退出月宫?因此,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中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成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图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其他文献
面对古诗鉴赏,许多考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那么鉴赏古诗有没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呢?当然是有的。下面以高考题《过香积寺》为例,作简要分析。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养神,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鉴赏这首诗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诗题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
现在的义务教育一向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语文老师只有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导致了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而在应试作文的驱使下,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惊人的一致——求高分。于是作文教学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某些家长是一味地让孩子读记“满分作文”,某些老师走的是“终南捷径”,向学生大讲作文技巧,为学生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法规法则”,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没法子,只好出招——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音美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结合的,由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体系。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美”,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吐字分明,能纯正流利地运用普通话教学,力戒使用方言土语。在语
高考作文时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喜欢写记叙文,认为这样保险,但事实上大部分写记叙文的学生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平铺直叙,叙述平淡,很少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因此,学会描写对于写记叙文非常重要。  什么叫描写?描写是指细致表现特定事件过程中人物、环境、场面的美学特征。请看下面两例:  (1)明天就要开学了,妈妈仔细地帮我打点行装。她把我该带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又再三嘱咐我到学校后要听老师的话,该吃什么就吃
在语文阅读体验教学中,移情指教学主体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共时、多向的协调运动,具体表现为文本对象激发师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对文本对象的丰富和提升,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心灵的契合。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表现为师生对文本的语词、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    一、熟读吟诵,进行情境体验    作家朱自清说“诵读能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诵读的功能在于把文章“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高中语文)有几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现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敢以烦执事 课本注释: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敢”字有“勇敢”、“冒昧(谦辞)”、“不敢、岂敢”等三个义项,在这里,“敢”作“不敢、岂敢”讲更为合理。烛之武为了离间秦晋联盟,拯救自己的祖国,必然极力做出贬低自己(郑国)而讨好逢迎秦君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诱哄秦君,使其放弃进攻郑国。而在汉语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学不好的学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