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期的日渐临近,考生们正处于积极备战状态。他们苦读寒窗,希望能继续学习深造,为将来就业和参与社会竞争赢得更多的机会。然而,现实颇为尴尬,研究生就业是越来越困难了!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高学历待业群体——“研待”。
研究生真的过剩了吗?
小元是西部某综合大学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在高校工作是她的夙愿,她将就业目标锁定在高职院校。但直到获取学位,她都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现在,她索性在成都租了房子与其他几个同学一起一门心思找工作。但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她自己也说不准。
像小元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都出现了“研待”一族。据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1%;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经下降到不足90%;到2007年,研究生的就业率更是降至84.2%。笔者也曾作过一项调查,西部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之前,有一半没有找到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当初仅凭一个“研究生”身份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的光景早已一去不复返。
难道研究生真的过剩了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巴登尼玛认为,我国研究生总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表示,不可否认,现在的研究生就业遭遇到一些冷遇,这主要反映在在大城市找工作的部分研究生的遭遇上,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我们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很多西方国家,我国的很多行业和地區都还具有较强的研究生消化能力。
这种观点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阙海宝那里得到证实,“学院现在聘用硕士要千挑万选,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硕士研究生了。
成都市的一些中小学对于引进研究生也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某实验中学的许校长说,“对于那些愿意从事中学教育的研究生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新课程改革之后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引进现成的研究生充实教学一线,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同时可以带动其他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和理论,此外还可以节约我们的教师培训成本”。许校长还透露,在中学当主科教师的收入其实并不一定低于一般大学的教师收入。事实上,在西部一些中小学里已经有一部分研究生在教学与管理岗位崭露头角了。
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用人单位对于研究生的聘用越来越理性,“适用”是他们选择研究生的重要标准。某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刘处长表示,“我们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会注重其所学专业和前期研究是否与学校发展有关,而且日益扩招的研究生规模也为我们精挑细选提供了可能。”
笔者还了解到,由于过去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一些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即使没有就业指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随着近年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
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也在根据就业趋势调整自己的求职定位。例如,不少同学刚入校时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在中心城市工作,但真到择业之际,往往也会非常关注中小城市的人才需求。这表明,研究生对于就业的严峻形势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
但是,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他们却往往显得非常迷茫。不少研究生入校就问师兄师姐,“我们毕业之后可能会做什么工作?”或将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导师,但普遍得不到具有指导意义的回答。
没有让研究生打有准备的仗
在追问研究生就业形势时,有一种声音一直存在,“当下日趋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有必然联系。”
但此观点往往禁不住推敲:首先,严峻不是所有专业的趋势;其次,培养质量固然是教育的生命线,但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与质量之间几乎没有直接关联,而只与当前社会需求态势有关,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多的岗位需要劳动者,入职质量标准其实是弹性的。

所以,在求证研究生是否过剩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索: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形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做了什么?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的宽裕空间,一方面是部分研究生就业遭挫。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几乎都可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中发现根源。
今年刚入学的研一新生小曹告诉笔者,“开学典礼上领导和老师们都叫我们明确目标,导师也让我们有人生规划,但是我们也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怎样规划人生。”同时入学的小罗本科所读的专业是商务英语,跨专业考到教育学就读,她说,“别人问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过了英语专八的,本科毕业能够找到工作的,但是既然都考上了,我就来读吧”。
持此种随遇而安观念的研究生不在少数。这表明,很多研究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发展目标何在。
迷茫的不仅是学生,导师们也在困惑,“不知道是否应该让学生继续坚持走学术路线,因为现在的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价值越来越多元”。继续坚持学术取向是否就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走了一条不是最明智的道路,与社会的理性需求渐行渐远呢?这并不是导师不自信,事实上当今的时代背景与导师们当年读研究生的时代背景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年前,研究生几乎可以不担心以后的出路,时移事易,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都必然需要做一些与时俱进的调整。
导师、学生双迷茫会导致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和教育质量滑坡。一部分研究生采取的是“既来之则安之”的自我安慰策略,按照老师们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参与研究。还有一部分同学质疑:我们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事实上,这类问题很多导师也回答不上来,因为导师也不清楚前面毕业的学生到底在怎样使用学习期间的收获,他们往往会用比较抽象的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来激励学生。因此,研究生中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也是存在的。
三年中,在读研究生对于已经工作了的师兄师姐从事的工作也知之甚少,对于自己可能会进入什么单位也毫无准备。除了部分从事本学科兼职的同学之外,很少有人对本专业领域的社会需求做分析,几年下来,研究生很容易成为理论上的高手,实践上的矮子。
笔者在与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谈话中得知,最受欢迎的研究生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是“吃苦耐劳,工作踏实”,研究生对于用人单位的意义绝不是促使其腾飞的“新鲜血液”,而首先应该是用着顺手、安于工作、认同团队的普通劳动者。很显然,在理论话语中浸染的“套中人”眼高手低的毛病是用人单位很抵触的。
另一方面,研究生自己也感觉进入工作岗位往往是用非所学。“生活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一位经过选调从事刑警的教育学硕士说,至少目前还没有因为读了研究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此类困惑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研究生身上体现依然明显,一位在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生说,“‘学院派’研究生到工作岗位上需要实现很艰难的转型”,他说,当年在学校里面学的都是理论,现在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这些一线的实践者对于他谈到的理论仿佛也并不陌生,但谈到实践,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却发现理论的苍白与不足是那么明显。
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研究生到工作中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因为很多同学在读书期间几乎缺乏对同领域实践问题的常识性的感性认识和全局分析能力,对于谈论思辨问题饶有兴趣,对于走进实践领域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有少数研究生在较长时间不能“入行”之后会听到一些意味深长的声音,“哎,研究生嘛”。
事实证明,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研究生,学校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该给研究生渗透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其实,研究生教育几乎都是以走向职业为归宿点的,在硕士阶段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是极少数。因此,应在研究生教育中全面渗透职业教育,以此提高教育的社会职业针对性。
培养取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增加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确立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这类人才的需要。
据了解,到2008年3月,甘肃省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基地由大学和地方研究机构组成,能够满足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此举对于创新研究生教育無疑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不是唯一的法宝。浙江大学于2000年在邻近地区设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利用暑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到当地县、乡镇或企业挂职,担任乡(镇)长助理、局长助理、总经理助理、科技顾问等职务,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挂职单位和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2007年仅宁波市北仑区就为21名研究生提供了挂职锻炼机会,挂职研究生在此期间共形成调研报告7篇,课题论文2篇,完成技改项目11项,开发产品1项。不仅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
诸如此类举措,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特点,同时也盘活了部分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
培养过程:以解决社会的需求问题为培养形式研究生培养过程应该走实践路向,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升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兴趣和信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近年来严格要求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中“活”的问题,并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了十个教育人类学考察站,研究生必须在考察站或其他地区的教育实践现场中住居体验、深入研究一段时间才有资格选题。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力提升了他们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处西部地区的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近年来力促多种类型的研究生之间交往,以此提升研究生分析本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难点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专业硕士(例如MBA等)多为在职硕士,他们的学习目的多为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修养,因此几乎没有就业压力。科学硕士(比如,应届考取研究生,但有多年工作经验)大都是脱产就读,且少有就业经历,就业是他们求学的主要动力,此外,他们的年龄多为25岁左右,涉世未深,急需补“社会学”课。科学硕士具有学术专业性强的优势,专业硕士具有社会经验丰富、现实感悟能力强的优势,两种优势的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鼓励科学硕士与教育硕士、高教硕士之间协同研究,鼓励以专业硕士所在单位的教育现象为研究样本,对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西部特殊的教育现象、多元文化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研究,确保研究对于西部地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前人足迹应为后人教材到底怎样促进研究生就业?近年来理论界讨论较多,多为增强就业部门的服务职能云云。综观研究生就业的途径,可谓是多元并存,然则在招聘会上就敲定工作的情况并不占多数,不少研究生是通过朋友介绍、导师推荐、网上探寻等途径找到了工作。
笔者认为,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在校研究生提供珍贵的参考。导师、研究生会、就业部门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均可对已就业研究生的就业经历进行梳理,梳理后的材料可资研究生就业教育之用。在校研究生不仅可从前人的经历中定位自己的就业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便于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定位、学习经历的规划。
教育功能的实现有两个环节:教育产品的输入和教育产品的利用,后者最为关键。大多研究生若都如文章开始提到的小元那样不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不论其学术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多么强烈,不论导师对于他们学术发展的期望多么殷切,不论社会对他们将学术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愿望多么强烈,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分析社会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培养方案应该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教育者和研究生共同面对的课题。
研究生真的过剩了吗?
小元是西部某综合大学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在高校工作是她的夙愿,她将就业目标锁定在高职院校。但直到获取学位,她都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现在,她索性在成都租了房子与其他几个同学一起一门心思找工作。但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她自己也说不准。
像小元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很多高校都出现了“研待”一族。据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1%;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经下降到不足90%;到2007年,研究生的就业率更是降至84.2%。笔者也曾作过一项调查,西部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之前,有一半没有找到工作。
种种迹象表明,当初仅凭一个“研究生”身份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的光景早已一去不复返。
难道研究生真的过剩了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巴登尼玛认为,我国研究生总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表示,不可否认,现在的研究生就业遭遇到一些冷遇,这主要反映在在大城市找工作的部分研究生的遭遇上,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我们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很多西方国家,我国的很多行业和地區都还具有较强的研究生消化能力。
这种观点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阙海宝那里得到证实,“学院现在聘用硕士要千挑万选,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硕士研究生了。
成都市的一些中小学对于引进研究生也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某实验中学的许校长说,“对于那些愿意从事中学教育的研究生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新课程改革之后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引进现成的研究生充实教学一线,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同时可以带动其他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和理论,此外还可以节约我们的教师培训成本”。许校长还透露,在中学当主科教师的收入其实并不一定低于一般大学的教师收入。事实上,在西部一些中小学里已经有一部分研究生在教学与管理岗位崭露头角了。
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用人单位对于研究生的聘用越来越理性,“适用”是他们选择研究生的重要标准。某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刘处长表示,“我们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会注重其所学专业和前期研究是否与学校发展有关,而且日益扩招的研究生规模也为我们精挑细选提供了可能。”
笔者还了解到,由于过去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一些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即使没有就业指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随着近年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
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也在根据就业趋势调整自己的求职定位。例如,不少同学刚入校时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在中心城市工作,但真到择业之际,往往也会非常关注中小城市的人才需求。这表明,研究生对于就业的严峻形势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
但是,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他们却往往显得非常迷茫。不少研究生入校就问师兄师姐,“我们毕业之后可能会做什么工作?”或将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导师,但普遍得不到具有指导意义的回答。
没有让研究生打有准备的仗
在追问研究生就业形势时,有一种声音一直存在,“当下日趋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有必然联系。”
但此观点往往禁不住推敲:首先,严峻不是所有专业的趋势;其次,培养质量固然是教育的生命线,但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与质量之间几乎没有直接关联,而只与当前社会需求态势有关,换句话说,如果有足够多的岗位需要劳动者,入职质量标准其实是弹性的。

所以,在求证研究生是否过剩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索: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形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做了什么?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的宽裕空间,一方面是部分研究生就业遭挫。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几乎都可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中发现根源。
今年刚入学的研一新生小曹告诉笔者,“开学典礼上领导和老师们都叫我们明确目标,导师也让我们有人生规划,但是我们也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怎样规划人生。”同时入学的小罗本科所读的专业是商务英语,跨专业考到教育学就读,她说,“别人问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过了英语专八的,本科毕业能够找到工作的,但是既然都考上了,我就来读吧”。
持此种随遇而安观念的研究生不在少数。这表明,很多研究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发展目标何在。
迷茫的不仅是学生,导师们也在困惑,“不知道是否应该让学生继续坚持走学术路线,因为现在的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价值越来越多元”。继续坚持学术取向是否就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走了一条不是最明智的道路,与社会的理性需求渐行渐远呢?这并不是导师不自信,事实上当今的时代背景与导师们当年读研究生的时代背景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年前,研究生几乎可以不担心以后的出路,时移事易,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都必然需要做一些与时俱进的调整。
导师、学生双迷茫会导致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和教育质量滑坡。一部分研究生采取的是“既来之则安之”的自我安慰策略,按照老师们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参与研究。还有一部分同学质疑:我们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事实上,这类问题很多导师也回答不上来,因为导师也不清楚前面毕业的学生到底在怎样使用学习期间的收获,他们往往会用比较抽象的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来激励学生。因此,研究生中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也是存在的。
三年中,在读研究生对于已经工作了的师兄师姐从事的工作也知之甚少,对于自己可能会进入什么单位也毫无准备。除了部分从事本学科兼职的同学之外,很少有人对本专业领域的社会需求做分析,几年下来,研究生很容易成为理论上的高手,实践上的矮子。
笔者在与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谈话中得知,最受欢迎的研究生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是“吃苦耐劳,工作踏实”,研究生对于用人单位的意义绝不是促使其腾飞的“新鲜血液”,而首先应该是用着顺手、安于工作、认同团队的普通劳动者。很显然,在理论话语中浸染的“套中人”眼高手低的毛病是用人单位很抵触的。
另一方面,研究生自己也感觉进入工作岗位往往是用非所学。“生活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一位经过选调从事刑警的教育学硕士说,至少目前还没有因为读了研究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此类困惑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研究生身上体现依然明显,一位在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生说,“‘学院派’研究生到工作岗位上需要实现很艰难的转型”,他说,当年在学校里面学的都是理论,现在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这些一线的实践者对于他谈到的理论仿佛也并不陌生,但谈到实践,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却发现理论的苍白与不足是那么明显。
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研究生到工作中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因为很多同学在读书期间几乎缺乏对同领域实践问题的常识性的感性认识和全局分析能力,对于谈论思辨问题饶有兴趣,对于走进实践领域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有少数研究生在较长时间不能“入行”之后会听到一些意味深长的声音,“哎,研究生嘛”。
事实证明,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研究生,学校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该给研究生渗透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其实,研究生教育几乎都是以走向职业为归宿点的,在硕士阶段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是极少数。因此,应在研究生教育中全面渗透职业教育,以此提高教育的社会职业针对性。
培养取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增加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确立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目标,逐渐增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这类人才的需要。
据了解,到2008年3月,甘肃省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基地由大学和地方研究机构组成,能够满足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此举对于创新研究生教育無疑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不是唯一的法宝。浙江大学于2000年在邻近地区设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利用暑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到当地县、乡镇或企业挂职,担任乡(镇)长助理、局长助理、总经理助理、科技顾问等职务,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挂职单位和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2007年仅宁波市北仑区就为21名研究生提供了挂职锻炼机会,挂职研究生在此期间共形成调研报告7篇,课题论文2篇,完成技改项目11项,开发产品1项。不仅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
诸如此类举措,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特点,同时也盘活了部分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
培养过程:以解决社会的需求问题为培养形式研究生培养过程应该走实践路向,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升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兴趣和信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近年来严格要求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中“活”的问题,并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了十个教育人类学考察站,研究生必须在考察站或其他地区的教育实践现场中住居体验、深入研究一段时间才有资格选题。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力提升了他们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处西部地区的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近年来力促多种类型的研究生之间交往,以此提升研究生分析本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难点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专业硕士(例如MBA等)多为在职硕士,他们的学习目的多为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修养,因此几乎没有就业压力。科学硕士(比如,应届考取研究生,但有多年工作经验)大都是脱产就读,且少有就业经历,就业是他们求学的主要动力,此外,他们的年龄多为25岁左右,涉世未深,急需补“社会学”课。科学硕士具有学术专业性强的优势,专业硕士具有社会经验丰富、现实感悟能力强的优势,两种优势的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鼓励科学硕士与教育硕士、高教硕士之间协同研究,鼓励以专业硕士所在单位的教育现象为研究样本,对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西部特殊的教育现象、多元文化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研究,确保研究对于西部地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前人足迹应为后人教材到底怎样促进研究生就业?近年来理论界讨论较多,多为增强就业部门的服务职能云云。综观研究生就业的途径,可谓是多元并存,然则在招聘会上就敲定工作的情况并不占多数,不少研究生是通过朋友介绍、导师推荐、网上探寻等途径找到了工作。
笔者认为,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在校研究生提供珍贵的参考。导师、研究生会、就业部门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均可对已就业研究生的就业经历进行梳理,梳理后的材料可资研究生就业教育之用。在校研究生不仅可从前人的经历中定位自己的就业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便于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定位、学习经历的规划。
教育功能的实现有两个环节:教育产品的输入和教育产品的利用,后者最为关键。大多研究生若都如文章开始提到的小元那样不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不论其学术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多么强烈,不论导师对于他们学术发展的期望多么殷切,不论社会对他们将学术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愿望多么强烈,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分析社会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培养方案应该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教育者和研究生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