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生态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本文对生态式教学在初中作文课程中的进行予以了阐释。关键词:生态式;初中作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6 -01
实施生态教学方式,将作文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对话、体悟、历练、创新,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书写,展示自我生命的原生态,有助于作文教学回归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本色。
一、对话生命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不够开阔,想象不够丰富,语言积累少等原因,常存有表达障碍。这时仅靠教师的灌输或自我心智的放飞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话获得内外信息的交互,从而构成一个自由的、流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教学网络。
对话是作文的前奏,是积淀阶段;它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生命的提升。在这种和谐、交互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学生能随着教学流程的自然延伸,观点、思想不断交流与碰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双方都会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学生作文兴趣将大为增强,思维更为活跃,学生就“有的写”,“乐于写”。
二、体悟生活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作文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是开放的教学体系。可是,教师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往往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作文常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等。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悟生活的原生态,学生才能写出充满灵气的作文。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么脍炙人口、催人泪下呢?无疑是得益于作者精心描绘了年迈蹒跚的父亲爬越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这一难忘的生活场景,父亲的四句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它们都通过作者对生活的体悟,向读者传达出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让我们的学生写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就觉得没什么动人的东西可写,总感觉生活是平淡枯燥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开放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使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教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体悟生活的时候,要注意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善于寻觅平常小事的真善美所在,挖掘生活中的智慧与哲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三、历练情感
从小到大,中学生沉浸在严重“灰色污染”的作文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和灵性被压抑着,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样,原本生机勃勃的作文主体日渐呆滞、僵化,假话、大话、空话怎不连篇?
学生们的情感其实很丰富,为了能开掘、升华他们的作文情感,教师应启迪学生关注出现在身边的各种事物,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使生活情感化。可以鼓励学生写情感日记,对平时见到好的或不良的现象在日记中进行褒扬、鞭挞,持之以恒,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就丰富了,作文情味也十足了。教师也可创设情景作文,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评议,教师语言的激发、唤醒等,来启开学生情感之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更要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历练、升华自己的情感,因为通过写作,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地深思、进一步地认识、进一步地体察,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感不断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笔端才会逐渐流淌出富有灵性活力的欢歌,作文中才能站起有灵魂的生命“自我”,即使是无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有情的笔下也会具有活力,充满情感,凸现其精神的内涵。
四、彰显个性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学生作文应该是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充满鲜明的个性特色,可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唯思想至上,唯技法至上,作文变成了与学生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充斥的是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及统一、呆板、僵化的旧结构模式,惟独丧失了鲜活的自我和个性。
依据生态学原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倡导题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自由地、自主地书写自己的心灵,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他们可以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反叛的思索,在立意上大胆求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也可以运用一些“新新”语言、网络语言等,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等。其次,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在作文评价中,要善于发现独到的见解,思想的火花,哪怕不很成熟,不够崇高,也应及时肯定,予以表扬;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坦诚表白和真情流露,鼓励学生把作文当作是一种交流和释放,“扬个性,抒心灵”,即使其中有“问题”,也应以平等的态度、商讨的口吻处理。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教师只有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并使他们品味到个性化写作带来的喜悦,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绽放智慧与思辨火花的生态殿堂。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生态园”,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家园中任意驰骋,释放自我,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写自己所想、所见、所闻之人和事,抒自己所感、所动之真情,追求作文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6 -01
实施生态教学方式,将作文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对话、体悟、历练、创新,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书写,展示自我生命的原生态,有助于作文教学回归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本色。
一、对话生命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不够开阔,想象不够丰富,语言积累少等原因,常存有表达障碍。这时仅靠教师的灌输或自我心智的放飞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话获得内外信息的交互,从而构成一个自由的、流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教学网络。
对话是作文的前奏,是积淀阶段;它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生命的提升。在这种和谐、交互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学生能随着教学流程的自然延伸,观点、思想不断交流与碰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双方都会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学生作文兴趣将大为增强,思维更为活跃,学生就“有的写”,“乐于写”。
二、体悟生活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作文是一种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训练,是开放的教学体系。可是,教师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往往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作文常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等。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悟生活的原生态,学生才能写出充满灵气的作文。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么脍炙人口、催人泪下呢?无疑是得益于作者精心描绘了年迈蹒跚的父亲爬越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这一难忘的生活场景,父亲的四句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它们都通过作者对生活的体悟,向读者传达出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让我们的学生写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就觉得没什么动人的东西可写,总感觉生活是平淡枯燥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开放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使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教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体悟生活的时候,要注意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善于寻觅平常小事的真善美所在,挖掘生活中的智慧与哲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三、历练情感
从小到大,中学生沉浸在严重“灰色污染”的作文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和灵性被压抑着,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样,原本生机勃勃的作文主体日渐呆滞、僵化,假话、大话、空话怎不连篇?
学生们的情感其实很丰富,为了能开掘、升华他们的作文情感,教师应启迪学生关注出现在身边的各种事物,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使生活情感化。可以鼓励学生写情感日记,对平时见到好的或不良的现象在日记中进行褒扬、鞭挞,持之以恒,写多了,理解多了,情感就丰富了,作文情味也十足了。教师也可创设情景作文,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评议,教师语言的激发、唤醒等,来启开学生情感之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更要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历练、升华自己的情感,因为通过写作,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地深思、进一步地认识、进一步地体察,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感不断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笔端才会逐渐流淌出富有灵性活力的欢歌,作文中才能站起有灵魂的生命“自我”,即使是无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有情的笔下也会具有活力,充满情感,凸现其精神的内涵。
四、彰显个性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学生作文应该是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充满鲜明的个性特色,可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唯思想至上,唯技法至上,作文变成了与学生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充斥的是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及统一、呆板、僵化的旧结构模式,惟独丧失了鲜活的自我和个性。
依据生态学原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倡导题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自由地、自主地书写自己的心灵,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动,表现一个原生态的自我。他们可以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反叛的思索,在立意上大胆求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也可以运用一些“新新”语言、网络语言等,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等。其次,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在作文评价中,要善于发现独到的见解,思想的火花,哪怕不很成熟,不够崇高,也应及时肯定,予以表扬;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坦诚表白和真情流露,鼓励学生把作文当作是一种交流和释放,“扬个性,抒心灵”,即使其中有“问题”,也应以平等的态度、商讨的口吻处理。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教师只有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独一无二的“自我”,并使他们品味到个性化写作带来的喜悦,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绽放智慧与思辨火花的生态殿堂。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生态园”,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家园中任意驰骋,释放自我,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写自己所想、所见、所闻之人和事,抒自己所感、所动之真情,追求作文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