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是一门很难理解的学科,老师要切合实际,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小学生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缺少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课堂效率常常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有效问题情境
  建立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要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了高质量教学的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有助于老师加深对每一名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活动,同时,不能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的差异向学生问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在讲解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数学第七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什么东西是三角形?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平行四边形?什么东西是梯形?这样能够引发同学们积极地讨论,活跃课堂氛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将故事情景带到课堂中
  故事的情节常常引人入胜,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老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使得学生轻松地学习小学数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光头强举办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短跑比赛,熊大和熊二纷纷前来参加。熊大绕着边长为四米的正方形跑一周,熊二围绕着长为五米、宽为两米的长方形跑一周。如果熊大和熊二的速度一样,那么谁会率先到达终点呢?这个比赛公平吗?如果不公平可以怎么改呢?通过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们便会积极地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且可以通过思考灵活地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运算公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 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有效情境
  教师在讲课中如果仅仅讲授课本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将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将实际生活与课本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将学会的知识正确运用到生活中。例如老师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章《年、月、日》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同学“小朋友们,你们的衣服都是谁洗的啊?”学生回答:“是妈妈。”老师再问:“假如妈妈每天给你洗两件衣服,那一个月下来,妈妈给你洗了多少件衣服啊?”这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生活常识的了解,想到一个月有三十天的情况,也有三十一天的情况,还有更为特殊的一个月只有二十八天。通过这个问与答的过程,学生不仅没有感觉到枯燥,还学会了知识,体会到妈妈为自己的付出,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再比如老师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可以通过组织同学统计出班级里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以及总人数等方式来教会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内容。
  四、 个性化教学,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个班级的学生少说二三十,多则五六十,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認知能力及接受水平也都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老师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课堂练习运算时,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对于掌握程度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进行单独的加法运算或者单独的减法运算。这样的层级划分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运算练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很难接受过多的知识点,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在低年级数学的课堂上,老师要照顾到小朋友年龄的特点,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如果老师在创建问题环境时,没能想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营造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说,只有在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实行个性化教学,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有效问题环境
  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明显更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它可以通过视频、声音、动画、图片等方式,将课本中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文字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帮助老师和同学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更加准确地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并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比如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章《观察物体》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拍照呈现的不同画面。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只能够获取到课本上印制的图片,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物体。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将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中抽象乏味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六、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在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灵活运用情境课堂,充分调动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飞.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36):110-113.
  [2]许木辉.小学教学数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05):90-91.
  [3]张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04):284.
  作者简介:
  骆怀彬,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姜站小学。
其他文献
学位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目的是为了奠定学生德育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将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特点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学学科优势,进而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进程。下文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对其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
摘 要: 以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间接的手段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的生活转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以及理解。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小学;教学  枯燥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放弃学习数学。其实,不只是艺术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是源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只注重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有一部分知识点是抽象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解的话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摘 要: 转化思想是数学教学中一种较为常见、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降低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认知与理解难度。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根据数学教材中转化思想的体现与运用以及自身对于数学教育理论的理解与研究,对于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做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即基于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将转化思想融入几何课程教学;化繁为简,实现转化思想在数学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