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病10年发病预测模型的验证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已建立的国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10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进行验证。方法用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于“八五”攻关期间建立的另一队列研究人群来进行验证。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预测模型对该队列中事件与非事件的判别能力。用Hosmer-Lemeshow检验比较每十分位分组的预测发病率和实际发病人年率来判断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队列人组年龄35—59岁,平均随访11年。剔除预测模型所用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余151
其他文献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围绕"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了橡皮泥和铝箔的沉浮、潜水
目的 研究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从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中筛选MCSC.结扎雌性SD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于梗死区边缘移植MMSC和MCSC.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变化.取心肌组织作冷冻切片,用HE和Masson染色法显示瘢痕区的组织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进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小学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打造趣味化的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对认知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课程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需要各种资源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全靠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解,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