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探索和发现的平台。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具体课文为例,从营造氛围,引发思维活力;组织争论,引发积极思辨;引导质疑,激发深度思考;融入角色,引发情感交流;把握契机,诱导丰富想象;张扬个性,倡导多元评价这六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探讨,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阅读 个性化 创造性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
一、营造氛围,引发思维活力
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创新情境和气氛,树立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如《开天辟地》第四自然段写了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这一段是课后指定背诵段。在公开课时,我尝试“投石兴波”,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容易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记忆下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他们各抒己见:画图法、记词法、分类法、记句式法……方法之多、之妙,令听课老师惊叹不已,连我都没料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让课堂如此精彩。在各有千秋的记忆方法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学生都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感受到的是学生正在萌芽的创新精神。学生感到他们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组织争论,引发积极思辨
争议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巧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我以课堂争辩的形式展开教学,提出问题:“扫路人到底累不累?”要求正反双方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作为论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深读的过程中寻找论据,深入思考,真正走进文本,诠释文本。同时倾听对方的论述,进行反驳。如正方说:“老人那么瘦弱的身躯,每天要扫九百多级石阶,能不累吗?”反方立即反驳:“请注意,文中提到的是精瘦而不是瘦弱。说明老人精力旺盛,不感到累。”这一发言博得正反双方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论辩过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极为有利。
三、引导质疑,激发深度思考
创造性阅读需要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辩疑、释疑,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爱因斯坦。这样,学生在头脑里已经感知了爱因斯坦——一个大科学家的辉煌成就。上课伊始,我先板书课题,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爱因斯坦”,再写了个小小的“小女孩”,然后微笑不语。我知道习惯于质疑的学生开始按捺不住了。果然,学生举手了:“一个大科学家和一个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课文把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放在一起,目的何在?”“文章表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各是个怎样的人?”我接着激励学生:“要想解决心中的疑团必须潜心研读课文。”学生开始带着问题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自然而然又质疑了:“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多元化的见解,尽情张扬个性。这样,整节课的教学以问题贯穿始终,学生积极质疑、解疑,兴趣盎然,真正走进了文本。
四、融入角色,引发情感交流
每个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独特的感情、理解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情感交流,享受审美乐趣。以教学古诗《出塞》为例,在阅读相关资料后,我让学生自己朗读,感悟。学生在朗读时所流露的情感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有的读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有的则是满腔的愤慨,还有的却是一脸的失望。学生带着各自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和个性走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完成了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引发了个人独特的感悟。
五、把握契机,诱导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学生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象,而这一转化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有的课文因为裁减的需要,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止,或者留下空白,这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描写了兵马俑神态各异,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形式,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我引导学生:既然兵马俑神态各异,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神态,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起来吗?学生驰骋想象,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神态来:“有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乎为得到将军的夸奖而沾沾自喜;有的脸色凝重,好像在思索下次战斗如何克敌制胜;有的泪光闪烁,似乎在怀念牺牲的战友;有的目光坚毅,似乎在说,来吧,任何困难都不会让我退缩。”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中,他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给自己的阅读染上了鲜活的色彩。
六、张扬个性,倡导多元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语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常用“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殊不知这种空泛的评价语言除了让学生兴奋片刻,并不能让他们受益多少。特级教师孙建峰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男生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灵魂的话语,可没注意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生在他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有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了一位女生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巧妙地告诉其他学生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阅读充满鲜活的色彩,让学生尽情张扬个性,让课堂变得无限精彩。
关键词: 阅读 个性化 创造性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
一、营造氛围,引发思维活力
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创新情境和气氛,树立让全体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如《开天辟地》第四自然段写了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这一段是课后指定背诵段。在公开课时,我尝试“投石兴波”,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容易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记忆下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他们各抒己见:画图法、记词法、分类法、记句式法……方法之多、之妙,令听课老师惊叹不已,连我都没料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让课堂如此精彩。在各有千秋的记忆方法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学生都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感受到的是学生正在萌芽的创新精神。学生感到他们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组织争论,引发积极思辨
争议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巧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我以课堂争辩的形式展开教学,提出问题:“扫路人到底累不累?”要求正反双方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作为论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深读的过程中寻找论据,深入思考,真正走进文本,诠释文本。同时倾听对方的论述,进行反驳。如正方说:“老人那么瘦弱的身躯,每天要扫九百多级石阶,能不累吗?”反方立即反驳:“请注意,文中提到的是精瘦而不是瘦弱。说明老人精力旺盛,不感到累。”这一发言博得正反双方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论辩过程,对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极为有利。
三、引导质疑,激发深度思考
创造性阅读需要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辩疑、释疑,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爱因斯坦。这样,学生在头脑里已经感知了爱因斯坦——一个大科学家的辉煌成就。上课伊始,我先板书课题,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爱因斯坦”,再写了个小小的“小女孩”,然后微笑不语。我知道习惯于质疑的学生开始按捺不住了。果然,学生举手了:“一个大科学家和一个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课文把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放在一起,目的何在?”“文章表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各是个怎样的人?”我接着激励学生:“要想解决心中的疑团必须潜心研读课文。”学生开始带着问题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自然而然又质疑了:“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多元化的见解,尽情张扬个性。这样,整节课的教学以问题贯穿始终,学生积极质疑、解疑,兴趣盎然,真正走进了文本。
四、融入角色,引发情感交流
每个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独特的感情、理解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情感交流,享受审美乐趣。以教学古诗《出塞》为例,在阅读相关资料后,我让学生自己朗读,感悟。学生在朗读时所流露的情感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有的读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有的则是满腔的愤慨,还有的却是一脸的失望。学生带着各自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和个性走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完成了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引发了个人独特的感悟。
五、把握契机,诱导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学生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象,而这一转化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有的课文因为裁减的需要,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止,或者留下空白,这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描写了兵马俑神态各异,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形式,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我引导学生:既然兵马俑神态各异,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神态,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起来吗?学生驰骋想象,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神态来:“有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乎为得到将军的夸奖而沾沾自喜;有的脸色凝重,好像在思索下次战斗如何克敌制胜;有的泪光闪烁,似乎在怀念牺牲的战友;有的目光坚毅,似乎在说,来吧,任何困难都不会让我退缩。”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中,他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给自己的阅读染上了鲜活的色彩。
六、张扬个性,倡导多元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语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常用“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殊不知这种空泛的评价语言除了让学生兴奋片刻,并不能让他们受益多少。特级教师孙建峰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男生神情专注、掷地有声地朗读了课文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灵魂的话语,可没注意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生在他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有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感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了一位女生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巧妙地告诉其他学生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阅读充满鲜活的色彩,让学生尽情张扬个性,让课堂变得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