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a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不容乐观,利用建设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可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弥补培训不足的短板。
  首先,营造共同愿景,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成立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撰写成长规划”两个步骤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小组对分别任教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的新教师以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并通过量化梳理形成数据。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厘清了不同学科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研究小组为新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新教师学习并撰写规划,梳理出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比如,针对“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体育学科困惑的是小组学习如何规划,科学学科困惑的是学生活动如何整体把控,语文学科困惑的是课堂突发事件如何处理……这样,“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就成为新教师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其次,借助学习共同体,实现互助共享。
  研究小组运用“跨学科课例研究”策略为新教师搭建共享平台,通过专业研修、课例研讨、分享交流等方法,在合作共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专业研修明确方向。新教师针对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不足,通过知识预设、材料收集、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专业研修,让新教师更加清楚自身的努力方向,并逐步确立了教学研究的小主题。如数学学科确立了“利用共学模式,搭建学生舞台”的小主题,语文学科确立了“设计板书模式,突出教学针对性”的小主题等。
  课例研讨深入实践。不同学科的教师先后进行“猫”“不同的餐具”等课例研究,研究小组通过创设各种交流、反馈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业问题的互助、解疑、研讨,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使不同学科的教师实现共同成长。
  分享交流梳理成果。学习共同体教师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课例观摩、成长汇报、学习交流等形式分享個体的获得。比如,在大兴区“十三五”教育科研周分会场活动中,共同体成员中的一位老师作“科研助我行:一个体育新教师的自白”主题汇报,和全区近百位教师分享成长历程。此外,在每周学校例会的“读书分享”环节中,共同体教师结合业务学习和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学习感悟。
  研究和实践证明,新教师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符合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能够帮助新教师澄清现实问题,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对新教师培训方式的不足,基本解决了学科分散,难以教研的实际问题。这一学习形式能够为学校新教师提供跨学科学习、研究、分享的空间,在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让新教师有了归属感和存在感。
  编辑 _ 张晓震
其他文献
开展多样化的学生主体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本文以北京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五单元17课为例进行分析。  1.开展活泼欢快的外部活动,将语言凝结的情境和关系打开  外部活动是指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感知、操作、言语等活动,内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唱歌、猜謎、头脑风暴、自由交谈等简单欢快的外部活动,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将语言凝结的情境和关系打开,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
事 件  “鸡娃”成了当下社会的流行词。“鸡娃”现象是指一些家长为尽快培养孩子成才,像“打鸡血”似的激励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培训。  评析  激励孩子有理想、求上进,从孩子实际出发,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特长,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过度,演变为“鸡娃”,就适得其反;如果“鸡娃”成风,势必对整个教育生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难免让人忧心。  人在童年时应当快乐、放松,甚至是贪玩的,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通过搭建多种成长平台,引领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价值,养成运动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1.搭建展示成长平台,引领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价值  针对学生不认真对待体育运动的现状,升旗展示活动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价值;二是激励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教给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在升旗展示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学弟学妹我想说”“厉害了,我的小伙伴”“小计划重在行”的内容。在“学弟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