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交事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乘坐公交车出行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市民幸福指数高低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嘉峪关市城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公共交通事业的依赖也不断加强。
关键词 中小城市 公共交通事业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一、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历程
自1965年嘉峪关市建市以来,其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经营(1965年-上纪80年代末),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进入公交服务业(上纪80年代末-上纪90年代末),第三阶段,政府加大对公交事业的投入力度(90年代末-2007),第四阶段,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时期(2007-2012年4月)。第五阶段,嘉峪关市公交重归国有(2012年4月—)。
二、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的市场结构
公交需求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出行的变化情况是步行、自行车、机动车,最后追求舒适和品质的私家车。但出行方式的选择却与城市建设的路况,出发地与目的地的距离关系密切。鉴于国内城市大都以单中心布局为主,因此假设市区为同心圆状态,建成区的拓展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市区各方的通达性相同,则可以优势距离为半径计算出各种交通方式适宜的建成区面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常规公交才能显示出优势,对于中小城市,制约公交发展的症结正在于此。
(一)嘉峪关市公共交通需求现状。
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1965年建市,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建成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长约8.6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3185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956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2287人,增长45.3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3.81%。流动人口约32000人,并逞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3100人。城市化率91%。主要居民区、商业区集中在新华路两侧,特别是商业区集中在新华商场——百货大楼路段。
近十年来,嘉峪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83.91亿元,是2000(17.93)年的10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1.16元,比2000(6750)年增加1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95%,居民消费中用于交通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3%。
嘉峪关市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分担情况,见表2
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嘉峪关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机动车(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嘉峪关市私人小型载客汽车数量为12623辆,比2010年年底增加1738辆,仅仅半年时间,增长幅度就达17%。出租车现有700多辆,摩托车近3万辆,电动车据估计数字有 6万余辆。个体机动化的交通方式对公交出行方式有着强烈地排斥作用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公交出行方式进行着激烈地竞争,特别是酒钢职工上下班大多只好选择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厂区对私人小汽车有管制)因为进了厂区大门距离工作地还较远,公交车又不能进厂区,还有一些单位位置偏远,没有通开辟公交线路。这就使得嘉峪关市公交出行量比例低。
(二)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供给状况。
目前,嘉峪关市公共交通责任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68名,其中驾驶员143名。正常公交線路6条,汽车北站-酒钢厂区五号门的7路公交正在试运行阶段,线路总长度80多公里,日均营运里程1700公里,日均旅客周转量约4万多人次。营运车辆104辆,其中经常处于营运状态的有80多辆,有20多辆处于备勤状态,其中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购进的北京福田欧V汽油混合动力低踏板公交车5辆,重庆恒通低踏板客车10辆,大大方便了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乘车。政府也承诺每年都会保证城市公交事业的投资,并设想将这一项投资量在年度规划中固定下来。旧车体进行了统一喷色和维修,公司也有自己的企业标识。公交车辆基本实行一车两驾,只有3路、6路两条冷线是2车3驾。全体司机实行合同化管理,合同每三年一签,平均工资达3400左右,司机短缺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司机队伍也实现了稳定。
三、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一是站点缺站牌且设置不合理。站牌不仅是一个城市重要的交通标志,同时也有品牌效应,嘉峪关好多站点没有站牌,本地除非经常坐车的知道等车地点,本如果没坐过车的人根本不知道在哪上车,如果是外地人想做嘉峪关公交就更难了。其次,嘉峪关好多路段的站点设置不合理。另外,有些站点附近小商贩摆摊设点、社会营运车辆挤占公交停车位等情况,给公交车的正常运行造成不便。最后,嘉峪关的公交车站并非港湾式,这样既不科学,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站场的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站场建设的标准是每辆公交车必须有180—200平方米的停车位,按此计算我们的站场应该占地近20000平方米,但现如今我们最规范的嘉北场站占地面积仅为1500多平方米,其他的场站就更为简陋,司机们反映,场站没有厕所,不提供饮用水,而且没有留司机停车休息时间,很不规范。
三是公交车的档次低。有些公交车车况差,有些已很旧,还有就是车辆的容量太小,公交车辆档次与市民期待有一定差距,急待更新。
四是道路设置上存在问题。调研中有司机反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之间道口太多导致非机动车辆横穿马路现象频繁,一是影响公交车运行,二是留下交通隐患。
2、市民“公交先行”意识亟待加强。
关键词 中小城市 公共交通事业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一、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历程
自1965年嘉峪关市建市以来,其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经营(1965年-上纪80年代末),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进入公交服务业(上纪80年代末-上纪90年代末),第三阶段,政府加大对公交事业的投入力度(90年代末-2007),第四阶段,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时期(2007-2012年4月)。第五阶段,嘉峪关市公交重归国有(2012年4月—)。
二、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的市场结构
公交需求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出行的变化情况是步行、自行车、机动车,最后追求舒适和品质的私家车。但出行方式的选择却与城市建设的路况,出发地与目的地的距离关系密切。鉴于国内城市大都以单中心布局为主,因此假设市区为同心圆状态,建成区的拓展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市区各方的通达性相同,则可以优势距离为半径计算出各种交通方式适宜的建成区面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常规公交才能显示出优势,对于中小城市,制约公交发展的症结正在于此。
(一)嘉峪关市公共交通需求现状。
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1965年建市,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建成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长约8.6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3185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956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2287人,增长45.3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3.81%。流动人口约32000人,并逞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3100人。城市化率91%。主要居民区、商业区集中在新华路两侧,特别是商业区集中在新华商场——百货大楼路段。
近十年来,嘉峪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83.91亿元,是2000(17.93)年的10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1.16元,比2000(6750)年增加1万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95%,居民消费中用于交通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3%。
嘉峪关市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分担情况,见表2
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嘉峪关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机动车(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嘉峪关市私人小型载客汽车数量为12623辆,比2010年年底增加1738辆,仅仅半年时间,增长幅度就达17%。出租车现有700多辆,摩托车近3万辆,电动车据估计数字有 6万余辆。个体机动化的交通方式对公交出行方式有着强烈地排斥作用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公交出行方式进行着激烈地竞争,特别是酒钢职工上下班大多只好选择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厂区对私人小汽车有管制)因为进了厂区大门距离工作地还较远,公交车又不能进厂区,还有一些单位位置偏远,没有通开辟公交线路。这就使得嘉峪关市公交出行量比例低。
(二)嘉峪关市公共交通供给状况。
目前,嘉峪关市公共交通责任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68名,其中驾驶员143名。正常公交線路6条,汽车北站-酒钢厂区五号门的7路公交正在试运行阶段,线路总长度80多公里,日均营运里程1700公里,日均旅客周转量约4万多人次。营运车辆104辆,其中经常处于营运状态的有80多辆,有20多辆处于备勤状态,其中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购进的北京福田欧V汽油混合动力低踏板公交车5辆,重庆恒通低踏板客车10辆,大大方便了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乘车。政府也承诺每年都会保证城市公交事业的投资,并设想将这一项投资量在年度规划中固定下来。旧车体进行了统一喷色和维修,公司也有自己的企业标识。公交车辆基本实行一车两驾,只有3路、6路两条冷线是2车3驾。全体司机实行合同化管理,合同每三年一签,平均工资达3400左右,司机短缺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司机队伍也实现了稳定。
三、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嘉峪关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一是站点缺站牌且设置不合理。站牌不仅是一个城市重要的交通标志,同时也有品牌效应,嘉峪关好多站点没有站牌,本地除非经常坐车的知道等车地点,本如果没坐过车的人根本不知道在哪上车,如果是外地人想做嘉峪关公交就更难了。其次,嘉峪关好多路段的站点设置不合理。另外,有些站点附近小商贩摆摊设点、社会营运车辆挤占公交停车位等情况,给公交车的正常运行造成不便。最后,嘉峪关的公交车站并非港湾式,这样既不科学,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站场的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站场建设的标准是每辆公交车必须有180—200平方米的停车位,按此计算我们的站场应该占地近20000平方米,但现如今我们最规范的嘉北场站占地面积仅为1500多平方米,其他的场站就更为简陋,司机们反映,场站没有厕所,不提供饮用水,而且没有留司机停车休息时间,很不规范。
三是公交车的档次低。有些公交车车况差,有些已很旧,还有就是车辆的容量太小,公交车辆档次与市民期待有一定差距,急待更新。
四是道路设置上存在问题。调研中有司机反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之间道口太多导致非机动车辆横穿马路现象频繁,一是影响公交车运行,二是留下交通隐患。
2、市民“公交先行”意识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