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医学生毕业后到医院或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的过程中,其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7-01
  一、引言
  作为处于信息社会的一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各行各业,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医学生就业过程中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因素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会为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因此探讨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寻找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学生医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在全国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已不再陌生,多数学生打字速度、软件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熟练程度,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在贫困地区,甚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仍然存在,这些学生甚至对于键盘的基本操作(如组合键)都不太了解,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打字、使用聊天软件、简单浏览网页上。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某部分教学内容由于班上有绝大部分同学了解而跳过讲解或造成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这种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深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改革,做到因材施教,各个击破。
  2.与医学脱节
  教授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出身,教授计算机基础内容与医学相关内容完全脱节,内容中没有涉及到医学内容相关知识,为所有学生制定一样的教学大纲、一样的教案、一样的讲稿、一样的课件,教师做的仅仅是沿着课件传授知识,并未针对医学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没有注重发掘学生潜能、没有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本门课程学了无用,也不太了解所学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方法,以至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不够浓厚,甚至在机房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私下上网浏览网页、打游戏的情况屡见不鲜。
  3.以证代考造成“高分低能”
  在部分医学类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标准来教学,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这样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去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现象,甚至在等级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连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的PPT、求职简历都不能很好的做出来。
  三、课程改革探索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应进行因材施教,对同一个班级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要围绕应用为目的来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授课教师要注意医院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以学生就业后岗位的实际要求能力去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多引入相关案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程水平,从而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
  2.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在授课之前做一个问卷调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开始在新生开学第一学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校新进学生计算机应用程度,而对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把这部分学生单独开班教学;一种是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做一个课前培训,这样在后续课程中才不会造成他们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能够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基础好一些的同学也不觉得教师教授内容太过于简单,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提高。
  3.多种教学方法同步进行
  积极响应医学类院校倡导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巧妙的将医学知识隐含到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兴趣,并给与鼓励,并向学生介绍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完成任务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挑选经典案例教学,将重要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
  四、结论
  医学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影响着人们掌握信息化计算的程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未来进入医院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手段之一。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许多问题,只有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学生最终受益。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3]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
其他文献
暖通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安装施工过程却较为复杂,施工的不确定性大,安装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减少甚至避免问题的出现.
【摘要】现时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特点:课时少、职业针对性强、学生素质不高。本文就如何进行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B2015429),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2015Y00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5-02  1
【摘要】高中数学的实际教育途径是课堂教育。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最终目标,保障高质量的教学,一定要推动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实施。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只参与在数学活动上,还是沟通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了解的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每位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策划高效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的提升
【摘要】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新的理念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需要寻找“中介”,找到联系它们的环节。这个“中介”就是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
【摘要】本文以高等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让学生更好得接受数学文化及数学思想的熏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基于分析结果,结合数学文化观,构建了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触动人文—氛围营造—数学化思考—深化应用—提升素养。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数学文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6-0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探讨MMP2和MMP9以及AngⅡ在高血压阻力动脉重塑中的作用,并且探讨MMP2和MMP9的表达与AngⅡ的作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高血压阻力动脉重塑的分子机制.(1)复制的2K1C-RHR的肠
【摘要】教师在进行高职微积分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进行问题的解答,还要对数学历史进行介绍,带着辩证法的思想;教学还是要把在握传统板书的教导方式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需要重视教法,而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去学,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把微积分学好。  【关键词】高职 微积分 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