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养老首当其冲。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体现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这两种养老方式都各随着现代家庭的变化和现代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而显示出不足。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社区照顾”理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老年养老的方方面面;其价值与优势也极为明显,如它可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减轻子女的心理和劳动负担,同时还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和政府的负担等;当然在城市实行社区居家养老还必须解决好政府角色定位、财政的投入、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One rationalcity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inevitaby
Zhang Jianming
Abstract:Our country marched into the population aging country ranks,cares for the aged the question to b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 city cares for the aged bears the brunt.The tradition cares for the aged the pattern mainly to manifest for the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with the organization cares for the aged,but these two kinds care for the aged the way all respectively and so on many factor changes demonstrate insufficient along with the modern family change and the modern production method.The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is one kind of rational choice.Its theory basis originates in “the community considers” the theory;The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the content is rich,has nearly covered the aspects which the old age cares for the aged;Its value and the superiority extremely are also obvious,like it may solve in the senior citizen old age life each kind of actual problem,reduces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the work burden,meanwhile can alleviate the pressure and governments burden which the society cares for the aged and so on;Certainly implements the community home in the city to care for the aged also must solve the good government role localization,the financial investment,the community servic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nd so on many aspect questions.
Keywords:Aging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Organization to care for the aged City community home to care for the aged
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传统的养老模式
1.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1.32亿人,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与日本的总人口相当。城市人口老龄化每年以3.1%的速度递增。据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预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8%左右。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总人口的22.9%。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5%。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除了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还伴随着高龄化、“未富先老”的特点。如此高的老年比例对政府的压力是空前的,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及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1]
1.2 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
1.2.1 家庭养老。中国推崇天伦之乐,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传统的养老生活方式。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中国家庭养老的状况处于一种喜忧掺半的状况。当今的老年人,至少平均子女有3个到4个。我国的老年人大约65%左右都是在70岁以下,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发展,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全方位的照顾。据调查,60%以上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喜欢和子女在家庭中生活,渴望在家庭中生活。在家中,他们的生活有人照顾,生活丰富多彩,没有孤独感,开销也少。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安慰、安全感和天伦之乐是任何机构都不能代替,不能给予的。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广泛变迁,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的趋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这样,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可供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注重生活品质、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们的家庭观念及老人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家庭养老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变得越来越困难,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退化,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挑战。
1.2.2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它能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而且老人在院舍中有同辈群体的交流,从心理上来说建立了另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等方面极有帮助。
据调查,一方面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人照顾,而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当大。床位的不足和设施的有限成为机构养老的明显限制。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限制着老人和子女,对于机构的照顾存在着较多顾虑。传统观念认为,送老人入院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不少有儿有女的老人即使急需服务也不愿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他们怕给子女增加心理负担,子女再忙再累也不愿把父母“送出”家门,因为他们感觉那样做很失面子。苏州市沧浪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58217人中,不愿以各种方式走出家门养老的比率高达97.9%,真正能够下决心,并且住到养老院的老人,只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大多数老人一般是在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必须提供长期医疗帮助的情况下,才会真正下决心住到养老机构当中。很多老年人作出这种选择,是出于一种情感选择,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入住养老机构应该是老年人口中最衰老和最不能自理的人的选择,中国、外国都是如此。美国住养老院者的平均年龄是82岁,每千名65岁~7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2名住养老院,即使在85岁以上的老人中,也不过占237%。荷兰住养老院者的平均年龄是84岁,住养老院的只占7%。
机构养老也存在着重大问题。首先,它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照顾的“专业水准”,成为政府财政的巨大经济负担。其次,机构照顾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是根据每个受照顾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服务,而是根据制度和工作程序的要求运转。用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照顾者,住在机构里的人会感到冷漠,缺少人情味。再次,机构照顾收费较高,真正入住养老院的时候,老年人个人的收入只能承担费用的60%,而40%的费用是需要子女补贴的。最后,对那些不得不离开家住进养老院或老人公寓的老人来说,生活在机构里则会因为失去了他们曾经熟悉的和拥有过的一切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对这些老人而言,离开他一生生活的家,就意味着剥夺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服务体系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服务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是接过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最好的阵地,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2.作为一种理性必然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
2001年开始,民政部在全国推进“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旨在通过福利金资助、社会力量帮扶、各级财政投入和街道居委会筹集资金共同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据此,各省、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养老模式。
2004年7月28日,济南市首个“夕阳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历下区趵突泉街道办事处挂牌。据了解,历下区的“夕阳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了9项工作方针和9项服务项目,下设助老服务“七站一室”,即老年法律、医疗、心理咨询、文体娱乐、健身活动、知识交流、志愿助老服务站和老年聊天室,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005年1月21日《老人报》报道:不久前,广州市民政局、东山区民政局正式启动“社区居家养老”计划。目前,东山区的大东街、大塘街、珠光街已有24位孤寡老人免费享受服务,2005年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广州市将待东山区的经验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2007年12月6日,全国首家“虚拟养老院”在苏州沧浪区葑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居家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系统定制“养老套餐”,24小时享受标准化的上门服务。
2.1 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依据。
理论上社区居家养老源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区照顾”理论。社区照顾发端于英国。作为社区工作的一种工作模式,它是指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对社区内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残障者等,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社区照顾基本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它是指一些能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的支援性服务,目的是减轻院舍(机构)服务的压力,而服务对象可以留在自己的家庭及社区内生活。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场所,由机构延伸到社区。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它是指社区内的人士,如亲友、邻舍或义工等,构成照顾系统的一分子,负责照顾及关怀社区内有需求的人士。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人员,从专业人员扩展到社区内非专业人员。由此可见,社区照顾模式是作为对院舍照顾的补充而出现的。
社区照顾模式作为对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与合并,而是二者的重新整合。社区照顾模式在实践中有许多实践类型和内容:如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将专业化的机构照顾的方法拓展到社区;专业照顾人员从照顾者本身需要出发,结合亲属或相关自然网络资源去提供照顾;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及自助小组,包括动员家人、邻舍、义工等建立的支援系统,服务对象本身的互助小组及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等具体形式;为照顾者提供的服务,如给照顾者提供情绪及专业的支援,协助照顾者善用服务资源,给照顾者提供短暂休息的空间等。它还包括从制定策略、实施策略到评估方案的社区工作共有方法,以保证服务质量。社区照顾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用较少的专业人员去挖掘社区资源,在社区中培养准专业化照顾的一种探索。
2.2 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对老年人的照顾主要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这三个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整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方面的优势,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关怀和建树,由此也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极其个性化的。以苏州沧浪区葑门街道的“虚拟养老院”为例,“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年满60周岁的全体老人,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抵偿和有偿服务,其中,A类对象为政府重点援助的老人家庭,B类对象为政府一般援助的老人家庭,C类对象为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家庭。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分为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等六大类53项涵盖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项目。
事实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系列,构建社区养老网络。苏州沧浪区设立“虚拟养老院”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它以中国电信通迅技术为硬件支持以及“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了对区内老人规范化、标准化全程护理和照料;第二,在运作上,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实现了在养老问题上的政府与社会共治。中心主办单位是苏州市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经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苏州市十强物业),而居家乐服务中心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2.3 社区居家养老的价值及其优势。
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靠国家、社会、个人多方面努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和社会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大量兴办条件好、收费低的福利性养老院。即使在发达国家,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不足老年人口的5%。因此,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住在自己家中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社区居家养老表达了这样几方面的价值和理念:第一,主张政府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应该携手合作,相辅相成,互补长短,而不是各自为政或互相代替。通过这种合作提高社区的福利。第二,在社区照顾上,不是把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对立起来,而是把机构照顾、家庭照顾和邻里互助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目标是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熟悉的环境,恢复其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起自己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
而与纯粹的家庭养老和无奈的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优势更加明显:
2.3.1 它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老人只需打个电话或带个口信,所遇到的各种生活实际困难便迎刃而解。这种就近为老人生活需求服务的方式可以帮助老人及时而迅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老人有一种不脱离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和归宿感,从而缓解老人因生活不顺而引发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使老人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2 它可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老人呆在家中,实行社区养老登门服务,子女以赎买劳务的方式使老人得到妥善的照顾,使自己从烦琐的、有时甚至是繁重的养老生活服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人到自己的事业中,既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减轻体力上的不支。闲暇之余,陪父母聊聊天,走一走,又会增加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化解掉由于对老人照顾不周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满。
2.3.3 它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采取有偿服务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劳务人员的开支,不需要社区管理机构做较多的资金投人就可以启动。如此可以使社会节省大量资金而缓解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大多是由劳务人员以体力劳动或知识技能的付出来解决老人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收费不会很高,所以也不会更多地增加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转而变相地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
2.3.4 它可以开辟社区就业途径,解决社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其组成人员可以立足于吸引本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管理者在吸纳劳务人员时完全可以优先录用下岗职工,进行适当培训后即可使其上岗。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本社区居民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而且也为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化提供了一条出路。
2.3.5 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老人照顾,有针对性地开展老人服务项目,真正使社区资源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过去认为是一种模式、样板和行政化需要),调动居民积极性,有助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4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形成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格局。但是,从总体看来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起步,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已有的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未能充分激活社区服务源,这种情况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及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2.4.1 仍然必须强化政府在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社区养老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当前,政府在养老局面大的框架下,有些角色需要强化,有些角色需要弱化。需要强化的角色有政策制定角色,其中包括逐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社区养老的操作性政策,进行宣传和推动工作等;规范及监督角色,包括对社区养老的运作及质量进行评估和督导,提供更多的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需要弱化的角色主要是对服务的直接参与等。关于政府角色,还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差异及目前管理中仍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等具体环节,还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的保证,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做到政府角色到位。
2.4.2 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地位相应的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社区养老功能,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使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一致,有序地发展。
2.4.3 注重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环节的薄弱。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存在着人数少、素质不高、水平偏低及年龄偏大等问题。这支队伍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其服务技术和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因此,亟待改善和提高。
2.4.4 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其福利性和自助性,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商品性。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发展社会服务,这也是社会化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目前形势下根据需求,社区居家服务应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纯福利性社区服务可为低收人和无收入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可使社区成员能够各尽所能,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道义上的无偿支助,在这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英、法、德等国,一个叫做“邻里之家”的社区服务组织颇受社区居民的欢迎。“邻里之家”的任务就是为当地居民解决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问题和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参加邻里之家的居民不分国籍、种族、宗教信仰、党派和政治倾向,不分男女老幼,均能在“邻里之家”内参加服务和得到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各类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自己的技能、经验、知识充分展现出来。而在美国,社区互助服务已成为一种制度,全美参加社区服务互助服务的人每年都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近1亿人,占美国成年人口的54%,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居民的热心参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和发展。此外,由于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求医问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因而有偿社区服务是对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按其所需提供特殊服务。
2.4.5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人退休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加上在家的时间较多,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易造成老年人的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棋类、球类、书法、健身、图书馆、评书、老年人聊天站等,并争取开设老年大学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者,街道、居委会应切实担负起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职责。一是在选择劳务人员上,应立足于本街区内的居民,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他们中那些有爱心、工作认真负责的选出来做这项工作,以保证老人们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照顾。二是应对服务机构中的劳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三是应在服务机构管理上加强统一规范。四是应对服务人员的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5页
关键词:老龄化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One rationalcity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inevitaby
Zhang Jianming
Abstract:Our country marched into the population aging country ranks,cares for the aged the question to b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 city cares for the aged bears the brunt.The tradition cares for the aged the pattern mainly to manifest for the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with the organization cares for the aged,but these two kinds care for the aged the way all respectively and so on many factor changes demonstrate insufficient along with the modern family change and the modern production method.The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is one kind of rational choice.Its theory basis originates in “the community considers” the theory;The community home cares for the aged the content is rich,has nearly covered the aspects which the old age cares for the aged;Its value and the superiority extremely are also obvious,like it may solve in the senior citizen old age life each kind of actual problem,reduces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the work burden,meanwhile can alleviate the pressure and governments burden which the society cares for the aged and so on;Certainly implements the community home in the city to care for the aged also must solve the good government role localization,the financial investment,the community servic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nd so on many aspect questions.
Keywords:Aging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Organization to care for the aged City community home to care for the aged
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传统的养老模式
1.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1.32亿人,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与日本的总人口相当。城市人口老龄化每年以3.1%的速度递增。据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预测,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8%左右。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总人口的22.9%。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5%。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除了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还伴随着高龄化、“未富先老”的特点。如此高的老年比例对政府的压力是空前的,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及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1]
1.2 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
1.2.1 家庭养老。中国推崇天伦之乐,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传统的养老生活方式。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中国家庭养老的状况处于一种喜忧掺半的状况。当今的老年人,至少平均子女有3个到4个。我国的老年人大约65%左右都是在70岁以下,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娱乐和参与社会发展,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全方位的照顾。据调查,60%以上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喜欢和子女在家庭中生活,渴望在家庭中生活。在家中,他们的生活有人照顾,生活丰富多彩,没有孤独感,开销也少。家庭中的亲情交流、安慰、安全感和天伦之乐是任何机构都不能代替,不能给予的。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广泛变迁,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的趋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这样,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可供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注重生活品质、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们的家庭观念及老人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家庭养老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变得越来越困难,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退化,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挑战。
1.2.2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它能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而且老人在院舍中有同辈群体的交流,从心理上来说建立了另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等方面极有帮助。
据调查,一方面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人照顾,而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当大。床位的不足和设施的有限成为机构养老的明显限制。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限制着老人和子女,对于机构的照顾存在着较多顾虑。传统观念认为,送老人入院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不少有儿有女的老人即使急需服务也不愿进敬老院或老年公寓,他们怕给子女增加心理负担,子女再忙再累也不愿把父母“送出”家门,因为他们感觉那样做很失面子。苏州市沧浪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58217人中,不愿以各种方式走出家门养老的比率高达97.9%,真正能够下决心,并且住到养老院的老人,只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大多数老人一般是在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必须提供长期医疗帮助的情况下,才会真正下决心住到养老机构当中。很多老年人作出这种选择,是出于一种情感选择,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入住养老机构应该是老年人口中最衰老和最不能自理的人的选择,中国、外国都是如此。美国住养老院者的平均年龄是82岁,每千名65岁~7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2名住养老院,即使在85岁以上的老人中,也不过占237%。荷兰住养老院者的平均年龄是84岁,住养老院的只占7%。
机构养老也存在着重大问题。首先,它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照顾的“专业水准”,成为政府财政的巨大经济负担。其次,机构照顾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是根据每个受照顾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服务,而是根据制度和工作程序的要求运转。用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受照顾者,住在机构里的人会感到冷漠,缺少人情味。再次,机构照顾收费较高,真正入住养老院的时候,老年人个人的收入只能承担费用的60%,而40%的费用是需要子女补贴的。最后,对那些不得不离开家住进养老院或老人公寓的老人来说,生活在机构里则会因为失去了他们曾经熟悉的和拥有过的一切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对这些老人而言,离开他一生生活的家,就意味着剥夺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服务体系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服务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是接过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最好的阵地,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2.作为一种理性必然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
2001年开始,民政部在全国推进“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旨在通过福利金资助、社会力量帮扶、各级财政投入和街道居委会筹集资金共同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据此,各省、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养老模式。
2004年7月28日,济南市首个“夕阳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历下区趵突泉街道办事处挂牌。据了解,历下区的“夕阳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了9项工作方针和9项服务项目,下设助老服务“七站一室”,即老年法律、医疗、心理咨询、文体娱乐、健身活动、知识交流、志愿助老服务站和老年聊天室,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005年1月21日《老人报》报道:不久前,广州市民政局、东山区民政局正式启动“社区居家养老”计划。目前,东山区的大东街、大塘街、珠光街已有24位孤寡老人免费享受服务,2005年将在全区全面铺开。广州市将待东山区的经验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2007年12月6日,全国首家“虚拟养老院”在苏州沧浪区葑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居家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系统定制“养老套餐”,24小时享受标准化的上门服务。
2.1 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依据。
理论上社区居家养老源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区照顾”理论。社区照顾发端于英国。作为社区工作的一种工作模式,它是指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对社区内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残障者等,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社区照顾基本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它是指一些能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的支援性服务,目的是减轻院舍(机构)服务的压力,而服务对象可以留在自己的家庭及社区内生活。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场所,由机构延伸到社区。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它是指社区内的人士,如亲友、邻舍或义工等,构成照顾系统的一分子,负责照顾及关怀社区内有需求的人士。这一类强调提供服务的人员,从专业人员扩展到社区内非专业人员。由此可见,社区照顾模式是作为对院舍照顾的补充而出现的。
社区照顾模式作为对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与合并,而是二者的重新整合。社区照顾模式在实践中有许多实践类型和内容:如使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将专业化的机构照顾的方法拓展到社区;专业照顾人员从照顾者本身需要出发,结合亲属或相关自然网络资源去提供照顾;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及自助小组,包括动员家人、邻舍、义工等建立的支援系统,服务对象本身的互助小组及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等具体形式;为照顾者提供的服务,如给照顾者提供情绪及专业的支援,协助照顾者善用服务资源,给照顾者提供短暂休息的空间等。它还包括从制定策略、实施策略到评估方案的社区工作共有方法,以保证服务质量。社区照顾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用较少的专业人员去挖掘社区资源,在社区中培养准专业化照顾的一种探索。
2.2 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对老年人的照顾主要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这三个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整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方面的优势,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关怀和建树,由此也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极其个性化的。以苏州沧浪区葑门街道的“虚拟养老院”为例,“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年满60周岁的全体老人,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抵偿和有偿服务,其中,A类对象为政府重点援助的老人家庭,B类对象为政府一般援助的老人家庭,C类对象为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家庭。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分为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等六大类53项涵盖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项目。
事实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系列,构建社区养老网络。苏州沧浪区设立“虚拟养老院”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它以中国电信通迅技术为硬件支持以及“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了对区内老人规范化、标准化全程护理和照料;第二,在运作上,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实现了在养老问题上的政府与社会共治。中心主办单位是苏州市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经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苏州市十强物业),而居家乐服务中心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2.3 社区居家养老的价值及其优势。
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靠国家、社会、个人多方面努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和社会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大量兴办条件好、收费低的福利性养老院。即使在发达国家,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不足老年人口的5%。因此,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住在自己家中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社区居家养老表达了这样几方面的价值和理念:第一,主张政府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应该携手合作,相辅相成,互补长短,而不是各自为政或互相代替。通过这种合作提高社区的福利。第二,在社区照顾上,不是把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对立起来,而是把机构照顾、家庭照顾和邻里互助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目标是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熟悉的环境,恢复其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起自己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
而与纯粹的家庭养老和无奈的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优势更加明显:
2.3.1 它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老人只需打个电话或带个口信,所遇到的各种生活实际困难便迎刃而解。这种就近为老人生活需求服务的方式可以帮助老人及时而迅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老人有一种不脱离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和归宿感,从而缓解老人因生活不顺而引发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使老人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2 它可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老人呆在家中,实行社区养老登门服务,子女以赎买劳务的方式使老人得到妥善的照顾,使自己从烦琐的、有时甚至是繁重的养老生活服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人到自己的事业中,既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减轻体力上的不支。闲暇之余,陪父母聊聊天,走一走,又会增加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化解掉由于对老人照顾不周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满。
2.3.3 它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采取有偿服务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劳务人员的开支,不需要社区管理机构做较多的资金投人就可以启动。如此可以使社会节省大量资金而缓解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大多是由劳务人员以体力劳动或知识技能的付出来解决老人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收费不会很高,所以也不会更多地增加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转而变相地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
2.3.4 它可以开辟社区就业途径,解决社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其组成人员可以立足于吸引本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管理者在吸纳劳务人员时完全可以优先录用下岗职工,进行适当培训后即可使其上岗。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本社区居民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而且也为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化提供了一条出路。
2.3.5 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老人照顾,有针对性地开展老人服务项目,真正使社区资源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过去认为是一种模式、样板和行政化需要),调动居民积极性,有助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4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形成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格局。但是,从总体看来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起步,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已有的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未能充分激活社区服务源,这种情况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及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2.4.1 仍然必须强化政府在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是一种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社区养老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当前,政府在养老局面大的框架下,有些角色需要强化,有些角色需要弱化。需要强化的角色有政策制定角色,其中包括逐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社区养老的操作性政策,进行宣传和推动工作等;规范及监督角色,包括对社区养老的运作及质量进行评估和督导,提供更多的专业人员的培训;等等。需要弱化的角色主要是对服务的直接参与等。关于政府角色,还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差异及目前管理中仍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等具体环节,还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的保证,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做到政府角色到位。
2.4.2 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地位相应的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社区养老功能,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使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一致,有序地发展。
2.4.3 注重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环节的薄弱。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存在着人数少、素质不高、水平偏低及年龄偏大等问题。这支队伍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其服务技术和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因此,亟待改善和提高。
2.4.4 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社会化服务要体现其福利性和自助性,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商品性。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发展社会服务,这也是社会化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目前形势下根据需求,社区居家服务应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纯福利性社区服务可为低收人和无收入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可使社区成员能够各尽所能,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道义上的无偿支助,在这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英、法、德等国,一个叫做“邻里之家”的社区服务组织颇受社区居民的欢迎。“邻里之家”的任务就是为当地居民解决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问题和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参加邻里之家的居民不分国籍、种族、宗教信仰、党派和政治倾向,不分男女老幼,均能在“邻里之家”内参加服务和得到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各类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自己的技能、经验、知识充分展现出来。而在美国,社区互助服务已成为一种制度,全美参加社区服务互助服务的人每年都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近1亿人,占美国成年人口的54%,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居民的热心参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和发展。此外,由于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求医问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因而有偿社区服务是对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按其所需提供特殊服务。
2.4.5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人退休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加上在家的时间较多,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易造成老年人的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如棋类、球类、书法、健身、图书馆、评书、老年人聊天站等,并争取开设老年大学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者,街道、居委会应切实担负起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职责。一是在选择劳务人员上,应立足于本街区内的居民,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他们中那些有爱心、工作认真负责的选出来做这项工作,以保证老人们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照顾。二是应对服务机构中的劳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三是应在服务机构管理上加强统一规范。四是应对服务人员的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