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阵之谜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考证,考古学家还了解了巨石阵的建造顺序:巨石阵的雏形出现于5000多年前,是简单的土制圈地,由环形的水沟、土堤以及56根插入地下的木柱构成;在之后的400年里,人们在圈地中建造了一批木制建筑;最早的石制建筑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600年;又过了100年,现在所见的巨石阵就最终成型了。
  但是,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巨石的石料为砂岩,可是在巨石阵附近根本就不产这种石料,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一群巨人从非洲带来了巨石”的神话传说。今天,考古学家经过考证,终于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解释:它们来自30多千米外的山区!
  4500多年前,古人从30多千米外的山区采运来巨大的石头,经过精心雕琢后精确地安装在荒原上。那么,他们建造巨石阵的目的是什么呢?尽管人们对巨石阵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古研究,但答案仍然还不确定,有人说是太阳神庙,有人说是祭坛,有人说是陵墓,还有人说是天象台,可谓众说纷纭。关于巨石阵的用途,概括起来,有宗教、陵墓和天象三种假说并立。
  
  陵墓说
  有人曾经在环绕巨石阵的土堤的内侧发现多座古墓葬,因此推测巨石阵可能是古代部落首领的陵墓。
  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巨石阵建造之前的几百年间,不同的部落就开始聚集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建造大型坟墓。考古学家曾在5座大型坟墓里总共发现了47具人体尸骸,时间跨度大约为25代人,这些人可能都是古代部落首领。并不是所有的尸骸都保存完好,其中一些只是骨头的堆积而已,这暗示着这些尸骸可能先在其他地方埋过一段时间,其间可能被野兽啃噬,也可能是在其他自然因素作用下肌肉从骨骼上被剥离。之后,由人将剩下的骨头收集起来捆成束,再放入坟墓。在坟墓中,骨头的排列也十分奇怪:头盖骨放在一个角落,长骨放在另一个角落,一些零星碎片则清理在一边。
  
  1875年6月21日,一群美国人赶来此地观看日出。在东方的一片晨晖中,一个巨大的火球正好从“祭台”的中央冉冉升起,这令美国人欣喜若狂,他们在英国的一份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巨石阵是“已无史实可考的民族所建造的太阳神庙”。
  事实上,即使到了20世纪,现代的德鲁伊德教派还将这里据为己有,作为其繁琐的至日仪式的举行地点。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异教徒的宗教仪式才在嬉皮士、毒品和国际舆论影响下逐渐衰落。
  
  有关古人建造巨石阵的用途的种种推测,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每年都有上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特别是在夏至日前后,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他们在荒原上架起帐篷,点燃篝火,围着巨石甚至爬到巨石上高歌曼舞,通宵达旦。一些宗教团体也在夏至日这一天来到此地,向着黎明时分自东方三条巨石正中央升起的太阳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
  为了保护这个著名的古代遗迹,英国政府曾于1984年下令,在每一年的夏至日关闭巨石阵,禁止人们在巨石阵周围狂欢和举行祭祀,但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抗议,以至发生暴力冲突。1987年,英国政府不得不取消禁令,仅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现在,在巨石阵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有武装警卫守卫,以禁止参观者接近巨石,就连考古学家也不得例外。
  
  再造奇石
  
  经考证,建造巨石阵的巨石采用的是一种砂岩,但是,人们在巨石阵附近根本就找不到这种砂岩。那么,这些巨石来自何方?此外,巨石阵中最大的一块巨石重约40吨,高度比普通人高出6米多,还有近1/3的部分埋在地面下。而且原来还有一块巨石与之配套,只是它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倒塌了。这两块巨石通过一根巨石横梁在顶部相连,形成一座巨石牌坊。那么,如此巨大的石头,在450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把它们搬运来的?又是怎样竖立起来的呢?
  
  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争论之后,今天,科学家决心要揭开巨石阵的神秘面纱。一个专家小组就此成立,计划仿建一座巨石阵中的巨石牌坊。一批志愿者被招募来代替石器时代的苦力,他们将运用石器时代的技术搬运跟巨石阵中一模一样的巨石。
  
  寻找巨石
  在进行仿建之前,专家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巨石阵中的那些巨大的砂岩巨石来自何处。
  其实,巨石文化在英国历史上曾经十分盛行,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留下了很多遗迹。在巨石阵北部30多千米处,有一个叫做埃夫伯里的巨石圈,它虽然不如斯通亨奇巨石阵那么精美,却具有更大的规模。巨石圈环绕着一个小镇的一部分,周长近1600米。据考证,这个巨石圈的年代比巨石阵更加久远。不过,二者也有相同之处:组成它们的巨石中有一些是同种类型的,比如砂岩。至今,在巨石圈周围的山谷中,还可见到七零八落地堆放着的砂岩巨石,其中一些就有巨石阵中的那么大。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确认斯通亨奇巨石阵中的巨石就来源于此。
  
  搬运巨石
  如果说埃夫伯里巨石圈周围的山谷正是斯通亨奇巨石阵砂岩巨石的来源地,令专家们不解的是,古代建造者们是如何越过30多千米起伏的山地运送巨石,并将它们塑造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状的?
  显然,在45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要运送近40吨重的巨石并将它们竖立起来,是很难想象的一件工作。曾经有人提出一个理论,认为这些巨石是被放在由树干做成的巨大滚筒上实现搬运的。据此,专家小组用一块重9吨的巨石做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并非不可行,但问题是,巨石阵中最大的一块巨石的重量是这一块的4倍多,足以压碎或压扁最硬的木制滚筒。这种理论显然不能成立。
  专家小组转而思考人们是如何将船拖到海滩上的:拖船人用的也是滚筒,但这些滚筒并不转动,因为在滚筒上刻有凹槽,船的龙骨刚好嵌入凹槽内。如果在凹槽内涂抹油脂,船就可以顺着凹槽滑行。显然,让船滑动比让它滚动容易得多。
  于是,专家将两根木材平行地嵌人地面,形成一个简易的轨道,再将一块实验用的40吨重的巨石放在木制雪橇上。在雪橇的底部装上龙骨,这样雪橇就可以沿着轨道中央滑行而不会脱轨。为了减小阻力,专家还在轨道上涂了一层厚厚的油脂。接下来,他们试图将这块巨石推上一道缓坡,这也正代表着巨石阵周围的典型地貌。
  然而,尽管130名志愿者用尽了全力,巨石依旧纹丝不动。看来,仅仅使用油脂还不行,因为它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将巨石黏在轨道上。这就是所谓的静摩擦力,只有打破这种摩擦力,才能移动巨石。为了克服静摩擦力,人们又用杠杆将巨石撬起一些,就这样,在杠杆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巨石终于移动了。整套系统比预期的更加有效。
  不过,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巨石阵的建造者们当初也使用了类似的木制轨道呢?专家小组希望能在地底下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由于英格兰南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数世纪的农业耕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当时建造巨石阵使用过的工具和材料了。不过,他们还是找到了一个证据,这就是在古代这一地区曾经生长有大片的森林,完全可以为巨石阵的建造者提供大量的木材。一位研究石器时代人们所用工具和技术的专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当地一种常见的树上取下一块树皮,放在附近的小河里浸泡六个星期后取出,这时树皮变成了10~12层的丝状物。再将这些丝带拧成一根绳子,结果发现它非常结实。
  结实的绳子对搬运石头尤为关键。有了这样的绳子,古代的建造者就有可能拖动巨石阵中的那些巨石了。
  
  竖起巨石
  下一个问题是,古代建造者们是如何将这么高大的巨石竖起来的呢?
  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巨石阵中的那块最高的巨石有一部分是埋在地下一个巨大的坑里的,而坑的一侧是倾斜的,这表明巨石是以倾斜的角度被放进来的。另外,在巨石阵附近出土的一些鹿角碎片证明,鹿角是当初人们挖坑时所使用的工具。专家认为,两个人只要用三天的时间,就可以用鹿角挖出这样一个大坑。
  在仿建巨石阵的工地上,为了再现古人竖起巨石的过程,专家们设计了一个方案。首先挖一个坑,坑的大小与巨石阵中的那些坑一样大。然后,将一块40吨重的巨石放在坑边沿可以一头栽入坑里的位置上。接下来,用一辆仿制的古代战车拉着一块6吨重的巨石在40吨重的巨石上面行走,两块巨石由一根长度有限的绳索相连。这样,当战车在巨石上跑一段距离后,就会被绳索拉住而停下来,不过还没等战车停下来,它已经越过了40吨巨石的重心,这样就能可以带动巨石完成翻转了。
  这个方案成功了!巨石被准确地插入坑中。尽管无人知道石器时代的人们是否也使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无疑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巨石阵的建造者们显然也是十分聪明的,因此他们应该也能想出类似的方法。
  之后,为了使坑中的巨石直立,专家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颇费一番周折后,他们利用杠杆原理将人们所能施加的力放大,最终使巨石直立于地面。
  
  把横梁放到巨石上
  在将巨石立直以后,古代建造者们还必须面对最后一道考验:如何将重达9吨的横梁放到7米高的巨石上。传统观点认为,古代建造者们是用大型的木制杠杆和木垛支架将横梁缓慢升高的。具体做法是,每一次使用杠杆将横梁抬起一点,然后往它底下塞厚木板。随着木板越叠越高,横梁也就逐渐升到巨石顶端的位置。不过,这种操作的进程一定非常缓慢,而且重叠的木材不容易堆放整齐。要是木材堆高达7米,一定会变得很不稳定。
  现在,专家们想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先在巨石前堆起一座土坡,然后把横梁拉到坡顶。为了让志愿者在工作中有歇口气的时间,专家们还在坡顶安装了一根木头作为“刹车”装置,以免人们休息时横梁顺着斜坡下滑。
  横梁与下方支撑它的巨石是用榫头和榫根相连接的。为了保证横梁和巨石的完美结合,最后阶段的工作进行得缓慢而有序。最后,横梁终于落入预定位置,巨石牌坊的仿建圆满成功!
  
  经过这一次仿建实验,专家们对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古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知道,古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重新运用到实践中,如此一来,他们在族群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不过,专家们还不能确定的是,上述仿建巨石牌坊的方法就是古人所采用的办法。专家只是尽量模拟石器时代的真实环境,演示了一种可能的建造方案,回答了一些工程方面的问题。但是,巨石阵还是一个谜。
其他文献
雷恩堡,法国南部科尔比埃山中的一座小镇。虽然地处偏僻,雷恩堡却奇闻迭起,充满神秘色彩。  雷恩堡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据传,古代犹太人有一批被称为“所罗门宝藏”的珍宝藏在耶路撒冷。公元70年,这批珍宝被罗马人掠去并在罗马展览。公元410年,维西哥德人在罗马大肆杀掠,抢走这批珍宝。公元5世纪末,维西哥德人征服大半个西欧,雷恩堡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是一座山顶要塞。在维西哥德人失势后,雷恩堡曾经是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现代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身影,从日常交际到正式交谈,语文都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语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代表这个人的修养。基于此,本文讨论了中学语文的有效学习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语文 问题 学习方法  一、中学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中
摘要:高中化学有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是六个模块中的一个。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理论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本文深入分析了高中化学教与学的现状,以及教师、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并提出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化学反应,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印象。  关键词:高中化学 反应原理 教学现状  化学反应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编译 张山    对于球形闪电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常规闪电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对闪电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天气原因造成的伤亡不在少数,其中闪电是祸首之一。许多伤者甚至没有身处雷雨风暴的中心地区,相反,他们压根儿想不到,呆在晴空万里的地方竟然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闪电击中。  许多事情不说不知道,一说让人吓一跳。专家告诫说,橡胶鞋并不足以保护人们免受闪电的击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如
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死亡同样地等待着所有的人。无人能肯定自己是否能活到明天。”    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神秘的,因为谁都难免一死,而且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死亡何时来临。不幸的是,很多人只记住了后者,并将其作为自己拖延着不去直面死亡的理由。然而,我们拖延得愈久,对死亡的恐惧只会愈盛。从古至今,所有具有伟大智慧的圣贤都认为,拒绝死亡实际上是剥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应
一些植物利用蜜蜂采蜜来为自己传粉。科学家最近发现,蜜蜂更喜欢吸食热花蜜,并通过花的颜色来选择花朵。蜜蜂吸食热花蜜,不仅能节约自身能量,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体温。即使是在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的情况下,蜜蜂照样能把体温维持在37℃左右。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不同温度的花蜜分别放在粉色和紫色的容器里,蜜蜂很快就学会了区分这两种颜色,并钟情于温度较高的花蜜。这表明蜜蜂是通过颜色来辨别花朵的温度的。另一方面,植
叶是植物的呼吸器官。植物的叶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养料加工厂”。叶片在阳光照射下,利用从空气中吸收到的二氧化碳与根部吸取的水分,制成淀粉与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所需要的氧气。都是植物这样制造出来的。所以说,我们人类离不开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叶哟!
犹如一座“魔幻之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将天南海北的珍奇生物汇集于一处,演绎着地球生命从古到今的故事。然而,直到1835年达尔文上岛考察,之后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选择理论,这座与世隔绝的海岛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加拉帕戈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属于厄瓜多尔,位于东太平洋,东距南美大陆海岸大约1000千米。群岛由大大小小19个岛屿及无数的岩礁组成,这些位于赤道上的岛屿都是远古时代由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
摘要:游戏化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阐述了游戏化学习在国内外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提出了化学游戏化学习的展望,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 国内外课堂 化学学习  一、游戏化学习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游戏化学习是指将游戏的内容、游戏的理念、游戏的设计及游戏中的基本元
一   办理完住院手续,小林护士把我领到了第六病室。“17床,”她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16床的患者性格有点怪,您可要担待着点!”我迟疑着点了点头,主要是对“17床”这个称呼还不适应。以后医护人员就这么喊我了。我往16床那边瞅——我说的是床铺,16床紧靠窗台下的墙根,床头与墙上的护理设备明显错位,白床单皱巴巴的。小林把铁架子床往这边拽,我过去帮忙,她叹口气说:“这个16床太不听话了!”床铺归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