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校报作为直接反映高校精神风貌和学识水平的新闻媒体,亦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校报外在形式的变化难掩内在创新能力不强、安于现状的不足,这直接造成了校报影响力的下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因素,尤其是校报的灵魂——编辑人员业务创新能力的弱化和缺失无疑是诸多原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从创新能力入手,探讨高校校报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并就校报编辑业务创新能力建设指出合理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报;编辑业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袁勇军(198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宣传统战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湖南 常德 415000)
创新,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一、高校校报编辑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在高校宣传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居安思危,纵观我国高校校报的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校报在编辑业务创新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其中有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新闻策划意识淡薄
高校校报满足于对学校党委、各学院日常工作和师生日常生活的报道,体裁多为常见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极少涉及新闻策划,没有对读者进行主动舆论引导之意识,更别说专栏策划、专版策划等深层次的新闻策划了。
2.新闻表现形式僵化
新闻报道公文化倾向十分严重,会议新闻占据统治地位,没有生气,报纸变成了“公文”。会议新闻长年累月、千篇一律地灌输给读者,只能让读者厌烦。
3.版面形式缺乏变化
许多高校校报版面死气沉沉,缺乏视觉冲击力,有些甚至严重违背一般的编辑排版规则。头条标题字号有的硕大无比,有的又过小;文章偏长,要么黑压压一大片,要么七拐八弯,令读者阅读困难;运用图片意识不强,或图片大小层次不清,版面毫无生气。部分校报经过编辑精心策划,版面美观大方,但数年难得一变,读者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二、高校校报编辑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上述这些顽疾严重制约着校报向更高档次和品位迈进,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高校校报办不出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知名报纸,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编辑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无疑是重要症结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高校校报编辑的业务创新呢?
1.旧有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
旧观念之一:高校校报是党委机关报,不少编辑错误地认为校报只是学校领导和机关作批示后“上传下达”的工具,是一种公开的“红头文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校报上读者普遍关心的事难得一见,新闻价值缺乏的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版面。这样办报怎能“活”起来?
旧观念之二:高校校报依靠学校拨款出版,赠阅方式发行,报纸是否精彩一个样,编辑工作是否创新一个样,读者是否喜爱一个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编辑主观能动创造性被严重压抑,直至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而部分编辑的创新行为甚至会招来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不满。某种意义上,创新行为还意味着风险。这严重束缚了校报自身的发展。
2.编辑人员新闻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编辑学历水平相对于专任教师来说是偏低的,绝大部分人员只有本科学历;多数编辑为“半路出家”,接受过系统新闻学教育的编辑不多,部分编辑有写作功底,但缺乏新闻素养。据统计,全国1000多家校报,全部工作人员在5000人左右,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为兼职(编制不在校报)。校报新闻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不大,客观上制约了校报编辑新闻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1]
3.读者意识严重缺位
现代传播学理论普遍认识到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信息传播“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已经过时,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等在研究中注意到信息传播是个循环的过程,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是一个构成完整循环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2]校报有没有真正尊重过读者的反馈?有没有研究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河南商丘某学院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校报除了院系领导和部分喜爱新闻、文学的师生关注外,很少有其他人阅读,校报在校园内的影响力甚至逊于其他学生社团所办刊物。学生反映:校报从版面到内容期期老样子,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太多太长,距离自己生活较远,没有阅读兴趣。编辑在办报指导思想上如果“只唯上不顾下”,不尊重读者意见,校报将失去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不仅是编辑的悲哀,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提高高校校报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理,高校校报要想实现党委喉舌、信息交流、文化建设的作用,成为社会认可、教师满意、学生喜爱、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报纸的“总设计”、“总把关”——编辑担负起业务创新的重任。具体来看,可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编辑业务创新能力。
1.新闻策划创新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报编辑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远远超出人的接受能力和报纸版面的刊载量。要实现校报引导师生舆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目的,编辑就必须运用策划思维、立体思维对新闻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将新闻事实放在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大平台上考量,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价值和内涵。这种策划能明显拓宽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性地形成独家新闻。
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新闻都能策划,编辑必须有选择地策划一些有广度和深度的重大报道来体现报纸或栏目的宗旨与舆论导向。这主要包括三类报道:一是配合学校工作的主题进行宣传;二是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有意识地进行舆论引导和事实澄清;三是结合师生普遍关心的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报道。
在策划过程中,编辑一定要有预知事情的能力,心中预知大事,手中不忘小事;要有预知效果的能力,清楚新闻发表后将产生的社会反响;采写的角度、采访的时机、见刊的档期都能事先确定,做到心中有数。
2.专栏建设创新
专栏是校报上常见的组稿形式之一,校报编辑要充分认识到专栏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常建常新。每隔一段时间编辑就应根据校报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具有时代精神、贴近师生生活的小专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师生校园生活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可以加强校园名人专栏建设,这种在社会媒体上普遍存在的专栏形式目前在高校校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编辑可以邀请校园名师、名学生或者相关社会名人在校报开设专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校报的文化品位。
3.评论写作创新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占据重要的统领地位,也是对受众进行思想引导最为有力的形式和手段。但遗憾的是,目前评论无疑已经成了高校校报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编辑挖掘立意鲜明、角度新颖的评论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有利于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除此之外,编辑还要重视编者按、编后、专家点评等小型评论的写作,既能深化新闻报道,又能凸显报纸权威性,形成人无我有之特色。
4.副刊新闻性创新
近年来,副刊逐渐从许多社会报刊上淡出了读者的视野,但高校校报却给副刊留下了一片净土。所以,校报要出创新,从副刊上突破无疑是有优势的。当前校报副刊的文学性是其长期坚持的,值得肯定,但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师生与社会接触非常广泛,校报编辑要充分认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在副刊中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反映大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走出纯文学、轻新闻性的认识误区。如果副刊整版都是千篇一律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不联系大学生当前生活的实际,那只能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副刊在文学基础上突出新闻性,贴近大学师生生活,倡导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生追求是校报副刊的活力所在。
5.版面设计创新
校报的版面就如同人的面容,尽管人们审美各有差异,但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永无止境。可喜的是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对校报版面的设计,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审美意识和艺术感知力,能够在报纸版面上运用文字、标题、图片、线条、色彩和空白等元素传达出视觉美感。[3]校报版面设计不是小事,作为编辑应该掌握基本的排版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使版面达到新、奇、美、精的境界,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版面,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还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南方某高校校报自2005年开始改版,模仿《北京青年报》,采用“浓眉大眼”的版式风格,大标题、大图片、大空白,版面清新可人,受到师生们的喜爱,连续4年被评为该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版面奖”。
由上可见,校报编辑的业务创新能力建设体现在报纸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报纸选稿、组版到出版的各个环节。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会带来阵痛,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相信只要校报编辑创新的方向正确、方法科学,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高校校报处处闪烁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光,就一定能将高校校报办成名牌报纸。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9,(2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校校报;编辑业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袁勇军(198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宣传统战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湖南 常德 415000)
创新,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一、高校校报编辑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经过100余年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在高校宣传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居安思危,纵观我国高校校报的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校报在编辑业务创新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其中有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新闻策划意识淡薄
高校校报满足于对学校党委、各学院日常工作和师生日常生活的报道,体裁多为常见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极少涉及新闻策划,没有对读者进行主动舆论引导之意识,更别说专栏策划、专版策划等深层次的新闻策划了。
2.新闻表现形式僵化
新闻报道公文化倾向十分严重,会议新闻占据统治地位,没有生气,报纸变成了“公文”。会议新闻长年累月、千篇一律地灌输给读者,只能让读者厌烦。
3.版面形式缺乏变化
许多高校校报版面死气沉沉,缺乏视觉冲击力,有些甚至严重违背一般的编辑排版规则。头条标题字号有的硕大无比,有的又过小;文章偏长,要么黑压压一大片,要么七拐八弯,令读者阅读困难;运用图片意识不强,或图片大小层次不清,版面毫无生气。部分校报经过编辑精心策划,版面美观大方,但数年难得一变,读者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二、高校校报编辑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上述这些顽疾严重制约着校报向更高档次和品位迈进,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高校校报办不出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知名报纸,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编辑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无疑是重要症结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高校校报编辑的业务创新呢?
1.旧有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
旧观念之一:高校校报是党委机关报,不少编辑错误地认为校报只是学校领导和机关作批示后“上传下达”的工具,是一种公开的“红头文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校报上读者普遍关心的事难得一见,新闻价值缺乏的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版面。这样办报怎能“活”起来?
旧观念之二:高校校报依靠学校拨款出版,赠阅方式发行,报纸是否精彩一个样,编辑工作是否创新一个样,读者是否喜爱一个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编辑主观能动创造性被严重压抑,直至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而部分编辑的创新行为甚至会招来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不满。某种意义上,创新行为还意味着风险。这严重束缚了校报自身的发展。
2.编辑人员新闻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校报编辑学历水平相对于专任教师来说是偏低的,绝大部分人员只有本科学历;多数编辑为“半路出家”,接受过系统新闻学教育的编辑不多,部分编辑有写作功底,但缺乏新闻素养。据统计,全国1000多家校报,全部工作人员在5000人左右,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为兼职(编制不在校报)。校报新闻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和研究的空间不大,客观上制约了校报编辑新闻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1]
3.读者意识严重缺位
现代传播学理论普遍认识到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信息传播“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已经过时,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等在研究中注意到信息传播是个循环的过程,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是一个构成完整循环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2]校报有没有真正尊重过读者的反馈?有没有研究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河南商丘某学院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校报除了院系领导和部分喜爱新闻、文学的师生关注外,很少有其他人阅读,校报在校园内的影响力甚至逊于其他学生社团所办刊物。学生反映:校报从版面到内容期期老样子,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太多太长,距离自己生活较远,没有阅读兴趣。编辑在办报指导思想上如果“只唯上不顾下”,不尊重读者意见,校报将失去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不仅是编辑的悲哀,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提高高校校报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理,高校校报要想实现党委喉舌、信息交流、文化建设的作用,成为社会认可、教师满意、学生喜爱、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报纸的“总设计”、“总把关”——编辑担负起业务创新的重任。具体来看,可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编辑业务创新能力。
1.新闻策划创新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报编辑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远远超出人的接受能力和报纸版面的刊载量。要实现校报引导师生舆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目的,编辑就必须运用策划思维、立体思维对新闻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将新闻事实放在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大平台上考量,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价值和内涵。这种策划能明显拓宽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性地形成独家新闻。
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新闻都能策划,编辑必须有选择地策划一些有广度和深度的重大报道来体现报纸或栏目的宗旨与舆论导向。这主要包括三类报道:一是配合学校工作的主题进行宣传;二是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有意识地进行舆论引导和事实澄清;三是结合师生普遍关心的校内外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报道。
在策划过程中,编辑一定要有预知事情的能力,心中预知大事,手中不忘小事;要有预知效果的能力,清楚新闻发表后将产生的社会反响;采写的角度、采访的时机、见刊的档期都能事先确定,做到心中有数。
2.专栏建设创新
专栏是校报上常见的组稿形式之一,校报编辑要充分认识到专栏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常建常新。每隔一段时间编辑就应根据校报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具有时代精神、贴近师生生活的小专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师生校园生活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可以加强校园名人专栏建设,这种在社会媒体上普遍存在的专栏形式目前在高校校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编辑可以邀请校园名师、名学生或者相关社会名人在校报开设专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校报的文化品位。
3.评论写作创新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占据重要的统领地位,也是对受众进行思想引导最为有力的形式和手段。但遗憾的是,目前评论无疑已经成了高校校报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编辑挖掘立意鲜明、角度新颖的评论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有利于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除此之外,编辑还要重视编者按、编后、专家点评等小型评论的写作,既能深化新闻报道,又能凸显报纸权威性,形成人无我有之特色。
4.副刊新闻性创新
近年来,副刊逐渐从许多社会报刊上淡出了读者的视野,但高校校报却给副刊留下了一片净土。所以,校报要出创新,从副刊上突破无疑是有优势的。当前校报副刊的文学性是其长期坚持的,值得肯定,但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学师生与社会接触非常广泛,校报编辑要充分认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在副刊中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反映大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走出纯文学、轻新闻性的认识误区。如果副刊整版都是千篇一律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不联系大学生当前生活的实际,那只能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副刊在文学基础上突出新闻性,贴近大学师生生活,倡导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生追求是校报副刊的活力所在。
5.版面设计创新
校报的版面就如同人的面容,尽管人们审美各有差异,但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永无止境。可喜的是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对校报版面的设计,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审美意识和艺术感知力,能够在报纸版面上运用文字、标题、图片、线条、色彩和空白等元素传达出视觉美感。[3]校报版面设计不是小事,作为编辑应该掌握基本的排版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使版面达到新、奇、美、精的境界,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版面,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还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南方某高校校报自2005年开始改版,模仿《北京青年报》,采用“浓眉大眼”的版式风格,大标题、大图片、大空白,版面清新可人,受到师生们的喜爱,连续4年被评为该省高校校报协会“好新闻版面奖”。
由上可见,校报编辑的业务创新能力建设体现在报纸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报纸选稿、组版到出版的各个环节。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会带来阵痛,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相信只要校报编辑创新的方向正确、方法科学,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高校校报处处闪烁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光,就一定能将高校校报办成名牌报纸。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者,2009,(2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