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变迁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q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最后指出适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公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81-01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及对外开放的扩大,单一化的碎优质结构和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被逐步打破,投资渠道和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则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社会经济生活商品化范围不断扩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这突如其来的商品化改革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事业国力体制。显然,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只是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项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现实和历史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体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振一研究员认为,这种体制“是基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包办、政府部门分类统管、财政统包供给,各事业单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发展和运营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既无自主权又没有实质性责任。这段话比较精确地概括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建设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成本较大。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进程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落后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事业单位改革提上重要日程。这一时期,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情况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轮岗轮换等做出不同的规定,其他改革重点还有:适当下放了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管理权限,赋予事业单位一定的用人自主权;理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了科研院所的设置;恢复了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行了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试点。
  (二)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按照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着手建立分类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内容包括:清理、整顿国家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归口管理;适当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推进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职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人员分类管理;试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辞职辞退制度;制定颁布了《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和人事管理制度。以聘用制为鲜明特点,这一时期的改革主旨在于彻底改变事业单位职工“国家干部”的身份,使其由国家用人变为单位用人。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行分类管理办法,以社会职能及经费来源为根据,区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根据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单位及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专业技术岗位逐步推行聘用制,由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向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与岗位聘用结合转变等。
  2002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体制改革的全新时期。以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公司化管理为标志,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对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界定现有事业单位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压缩事业单位规模,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严格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进而建立科学、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实现全面、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目标。
  五、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把改革目标仅仅定位在消极的消减人员和经费上,而应定位在积极公平地分非公共资源、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事业单位改革定位在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研究.社会科学.2007(4).
  [2]徐锦贤.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思路的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3]黄胜泉.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策略选择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政协制度已经经历了60个春秋,但政协的立法还没有起步;政协机构运转的效率不高;政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反映社情民意没有法律确认的形式;委员的产生没有法定的程序;政协委员的人身也没有明确的保障;政协议事也还没有法定程序。这些均需要我国尽早对政协制度进行立法,以实现政协制度的法治化,并可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一大特色。  关键词政协活动 立法完善 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训练,将听与复述、回答问题、翻译和讨论相结合;在口语教学中,要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实施鼓励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I
本文在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文口头转述的概念、必要性和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认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英语课堂口头转述教学水平,解决学生表达不标准
摘要信访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政治制度,既有联系群众的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政府在进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自身行为的服务性。本文认为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应将我国现有的信访制度与服务行政理念切实结合起来,使信访制度的联系群众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信访
棉花蚜虫是我省棉花上的主要害虫,而甲胺磷是防治棉蚜的主用药剂,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后,急需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防治棉蚜的替代农药品种。2006年在我省棉花
本文针对区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特点,分析开展预警预报的基本方法,并开展预警预报系统设计研究.研究重点围绕预警预报系统中数据库和模型库这两项关键内容,具体介绍数据与模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社区福利服务是社区福利的重要内容,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社会福利的发展状况。然而目前我国对社区福利服务的界定尚不清晰,致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在社区福利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张加速非盈利组织的建设,通过整合民间资源促进我国社区福利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福利多元主义 社会福利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笔者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灵活多变的探索和改革,期待能为今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课程提
互联网在影响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同时,也给政府政府部门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深刻变化.面对机遇和挑战,环保政务思维也必须与时俱近,用“互联网+政务”的理念推进环境行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