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最后指出适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公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81-01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及对外开放的扩大,单一化的碎优质结构和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被逐步打破,投资渠道和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则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社会经济生活商品化范围不断扩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这突如其来的商品化改革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事业国力体制。显然,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只是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项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现实和历史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体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振一研究员认为,这种体制“是基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包办、政府部门分类统管、财政统包供给,各事业单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发展和运营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既无自主权又没有实质性责任。这段话比较精确地概括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建设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成本较大。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进程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落后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事业单位改革提上重要日程。这一时期,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情况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轮岗轮换等做出不同的规定,其他改革重点还有:适当下放了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管理权限,赋予事业单位一定的用人自主权;理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了科研院所的设置;恢复了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行了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试点。
(二)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按照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着手建立分类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内容包括:清理、整顿国家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归口管理;适当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推进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职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人员分类管理;试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辞职辞退制度;制定颁布了《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和人事管理制度。以聘用制为鲜明特点,这一时期的改革主旨在于彻底改变事业单位职工“国家干部”的身份,使其由国家用人变为单位用人。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行分类管理办法,以社会职能及经费来源为根据,区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根据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单位及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专业技术岗位逐步推行聘用制,由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向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与岗位聘用结合转变等。
2002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体制改革的全新时期。以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公司化管理为标志,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对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界定现有事业单位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压缩事业单位规模,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严格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进而建立科学、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实现全面、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目标。
五、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把改革目标仅仅定位在消极的消减人员和经费上,而应定位在积极公平地分非公共资源、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事业单位改革定位在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研究.社会科学.2007(4).
[2]徐锦贤.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思路的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3]黄胜泉.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策略选择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社会公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81-01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聚集地,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及对外开放的扩大,单一化的碎优质结构和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被逐步打破,投资渠道和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则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社会经济生活商品化范围不断扩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这突如其来的商品化改革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事业国力体制。显然,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只是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项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现实和历史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体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振一研究员认为,这种体制“是基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包办、政府部门分类统管、财政统包供给,各事业单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发展和运营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各事业单位既无自主权又没有实质性责任。这段话比较精确地概括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问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建设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成本较大。
总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进程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落后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事业单位改革提上重要日程。这一时期,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情况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轮岗轮换等做出不同的规定,其他改革重点还有:适当下放了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管理权限,赋予事业单位一定的用人自主权;理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了科研院所的设置;恢复了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行了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试点。
(二)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按照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着手建立分类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内容包括:清理、整顿国家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归口管理;适当扩大事业单位自主权,推进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职称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人员分类管理;试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辞职辞退制度;制定颁布了《全国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发展和规范人才市场。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构和人事管理制度。以聘用制为鲜明特点,这一时期的改革主旨在于彻底改变事业单位职工“国家干部”的身份,使其由国家用人变为单位用人。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行分类管理办法,以社会职能及经费来源为根据,区分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根据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单位及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专业技术岗位逐步推行聘用制,由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向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与岗位聘用结合转变等。
2002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体制改革的全新时期。以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公司化管理为标志,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对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重新界定现有事业单位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压缩事业单位规模,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严格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进而建立科学、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实现全面、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目标。
五、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把改革目标仅仅定位在消极的消减人员和经费上,而应定位在积极公平地分非公共资源、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事业单位改革定位在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庄序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研究.社会科学.2007(4).
[2]徐锦贤.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思路的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3]黄胜泉.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策略选择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