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中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法制教育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少年有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幸运,少年懂得法律会使一个国家兴盛。高中学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学生的法律素养的高低也必将影响今后整个社会对法律意识的深入。高中生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不仅能培养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品德,更是对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践行。因此,高中生学习基础法律势在必行。
  【关键词】法律意识 法治精神 法治环境 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8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报告中又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中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所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法制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用法律的逻辑去思考、去判断、去处理一切矛盾纠纷。所以,在高中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虽然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但由于长期“人治”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一直以来,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足,普法教育形式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和正面宣传不到位,法制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国家要求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如果没有“学法”的基础、核心环节,那么就只能造就全民皆法盲的法制大环境,守法,用法,对大众来说也就有些要求太高了。
  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二、高中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的需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通过学习法律,它能规范学生们行为,学会依法办事,处处守法,时时守法,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生存。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课将确保广大中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铲除各种精神垃圾,净化校园法治环境。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三、高中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治校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学校须通过依法治校,切实转变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与手段,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奠定坚实基础。高中生学习《国旗法》、《教育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治校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治自律精神、法制意识和法律信仰才是这门课的目的,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学校对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对学生进行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程序正当,重教育效果,做到公平公正。这体现了法治精神,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有利人才培养,促进校园和谐。
  总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欠发达地区高中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对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强化法治教育,使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使法治成为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文化信仰。它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的治安以及社会发展,也符合青少年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其他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德育教学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简要介绍目前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改善中职德育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教学内容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79
【摘要】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怎样避免或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挠和影响,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总结,将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导入新课等,就能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在讲授《中国现代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一点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历史课 教学 学生 激发 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和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角色互换 审美能力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91-02  《高中美术新课标》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
【摘要】伴随当前人均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宠儿,所以,其就业质量便成为了当前研究生就业首要担心的问题。在研究生的整个就业过程中,其就业质量指的是,就业过程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后,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具体的情况通过优劣对比后的综合性反应。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就业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就如何对该量化评价进行重新构建以便有效的提高就业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
【摘要】图里曾经提出一个文学性原文本(ST)与其译文(TT)的对比模式,为研究翻译的学者提供了具体实际的对文学性文本的原文与译文进行分析、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将该模式运用于王尔德的童话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及其林徽因译文《夜莺与玫瑰》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相应的文本素,分析林译文中调整(shifts),发现林更倾向于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多采取意译和归
【摘要】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工作逐渐成为关注的对象。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如何改进工作方法,以及探讨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这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86-02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质的飞跃
【摘要】本文阐述了使用数字示波器对信号波形进行分析测量时,为使信号波形真实地重现并进行准确地测量,数字示波器的技术指标参数选用的原则及技术指标参数之间相互匹配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字示波器 带宽 采样速率 上升时间 波形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01-02  一、引言  随着数字处理和微处理器新技术的应用,示波器的发展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