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宏新人物画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路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深圳画家陈宏新的创作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人物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于“人性”的艺术探索。陈宏新的艺术之路受到成长背景、时代风格、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画家最终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在特定时代形成的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陈宏新 人物画 艺术风格 创作路径
  陈宏新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直在广东生活并进行艺术创作。他出生于深圳观澜街道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三岁时父亲离世,目不识丁的母亲把两兄弟拉扯成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陈宏新先后在广州美术公司、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深圳市电影公司和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作。除了求学和在广州美术公司工作的几年,陈宏新的绝大部分生活和创作经历都和深圳紧密相连,他不仅是深圳美术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其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深圳美术事业发展的折射。
  陈宏新人物画的表现对象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领袖人物,第二类是普通民众。其中,普通民众中的来深建设者是他重点关注和表现的对象。陈宏新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对于“人”的关注,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具体表现方式略有不同。陈宏新的创作历程,正和“五四”以来对于“人”或“人性”的发现——再发现过程暗自相合:在政治宣传优先的年代,其关注的重点以一种时代特征明显的方式聚焦于领导人与重点宣传对象身上;在政治口号隐退、大众文化优先的年代里,画家又自然地、几乎也是最早地将目光移注在普通劳动者身上。
  一、革命年代中的领袖人物画创作
  陈宏新的早期人物画主要表现对象是领袖人物,这与特殊年代中政治宣传画盛行的时代风气紧密相关。1968年5月23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开启了关于“三突出”创作原则的讨论,这一原则被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a “三突出”创作理论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主张的表现,这一创作主张的本质是用尽一切方法塑造主要英雄人物,在那个特殊时代成为指引文艺界开展创作的核心理念。陈宏新这一时期的创作同样典型地体现着这种口号式的时代特色。
  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布本油画《希望寄托在您们身上》是陈宏新与人合作的作品,这幅画以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出席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所做讲话为背景,表现了毛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注和期待。当时,毛主席面对台下大学生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b从领袖的讲话中能够看出,未来的希望被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但是在那一代画家的理解中,希望毫无疑问被寄托在领袖们身上,这从这幅油画标题中使用的敬语“您们”即可看出。在整幅画作中,毛主席和周总理作为构图的中心,被青年们围绕。有趣的是,这幅油画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画家挑选的却是这样一个发生在50年代的事件,他运用与历史事实稍显错位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敬意:虽然在主席的最高指示中,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但在艺术家以及广大人民心目中,领袖人物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这是一种很有政治智慧同时也是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视察重型机器厂》(陈宏新、徐意华、方海涛、陈启荣,70年代)表现了1956年毛主席视察广州通用机械厂的历史事件,从当年的黑白照片可以得知视察发生在生产车间,但是不够明亮,而且狭小的车间不是理想的艺术表现空间,最重要的是无法按照当时的艺术创作标准展示领袖人物的风采,于是画家把场景安排在一个落地玻璃窗边。窗内空间开阔,毛主席身边的群众姿态舒展,充满喜悦地向他介绍机械厂取得的种种成绩。毛主席面带微笑地看着眼前的重型机械,它庞大而崭新的履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窗外是正在建设的工地,蓝天白云之下,脚手架上红旗招展,“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标语展现了工人们的决心和干劲。窗里窗外都是令人振奋的场景。作家通过对画面空间的精心选择,巧妙地将建筑工地、标语、重型机械等元素整合到有限的空间之中,既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凡成就,又塑造了领袖人物的伟岸形象。虽然这幅作品带有明显政治语境和时代烙印,但是从艺术表达方面来说却非常成功,它圆满地完成了需要表达的艺术主题。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陈宏新的美术作品能明显看到特定年代美术的特征,即以表现国家领导人和工农兵/群众为主要内容,以“三突出”为主要创作原则,以“红、光、亮”为色彩特征,以“高、大、全”为表现方式。在创作中,画家仍然自觉地遵循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让领袖置身于画面的主要位置,光线、用色集中在领导人身上,通过提亮色彩使画面具备光感,同时充分发挥油画的优势,塑造出人物较强的立体感。这一系列的画作重点表现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画家通常采用仰视的角度,把领袖放在画面中心,在众人的簇拥下,领导人或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或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气质。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类型的绘画作品是画家在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创作的,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几乎所有艺术创作技巧,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角度,对具体题材的选择,对画面空间的布置安排,对细节的艺术处理,对色彩、阴影、线条等具体艺术手法的选取和运用,都会形成一种艺术创作惯性,对将来的创作产生根本影响——有的时候,画家本人甚至意识不到这种影响。
  二、由领袖向平民的过渡
  陈宏新对领袖人物画的熟练处理方式或许是让他受到官方话语体系认可的原因之一。2002年,陈宏新和陈劲峰、汪继斌、何祯祥一同接受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将在国内外影响广泛的《小平同志在深圳》宣传画绘成油画。该画是一幅采用电脑喷绘技术完成的巨幅广告宣傳画,在当代美术界享有很大声誉,将它以油画形式呈现出来,与其说是一个阐释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转译的过程。这幅油画的价值不取决于它的艺术水准与美学品质,而在于它的历史文献意义。这幅画中,蓝天白云下,面色红润的邓小平同志微笑地望向深圳现代化建筑群。油画用纪念碑性手法延续了“红色经典”美术创作,因此,这幅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作品和革命年代的领袖画作一样,是当代中国政治的视觉象征。   回顾陈宏新的绘画创作,可以发现他走过了一条几乎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轨迹相同的道路。进入新时期之后,文艺界出现了去政治化、去口号化的创作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对于“个性”追求的回归,陈宏新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深圳,最早感受到这种艺术发展的新风尚,用自身创作实践引领着这种改变,引导着这种对于“个性”展现的回归。
  2010年,陈宏新创作的《战友》表现了80年代邓小平与谷牧认真读报的场景,和之前的领袖画不同的是,它展示的是两个老战友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读报场景,画家选取了读报这种私密性的个人活动,通过情节选取自然过滤掉了周围簇拥的群众,这就从画面布局方面巧妙地消解了大部分政治象征意味。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比较自然,显然,画家认为不需要使用夸张的造型来表现领袖的坚定和伟岸。这种平民化、去政治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领导人平易近人的气质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可以看出,陈宏新非常有意识地对过去那种模式化的创作进行改变,创作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领袖人物画,这种改变对于一名创作习惯早已经形成的画家来讲尤其难得。
  陈宏新的艺术创作实践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其创作路径一经形成,就会带有很大惯性,并不容易完全改变,创作于2013年的袁庚肖像画就是创作惯性影响艺术创作的典型例子。在传统的领袖人物画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布景方式是将领袖置于拥戴的人群中或者将领袖安置在一个宏大的自然景观里。这幅画在表现深圳改革开放重要探索者袁庚时,借用了领袖人物画常见的处理方式,以蛇口港的宏大建设场面为背景,用大场面来烘托人物,用大场面来表现时代。然而,这幅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尽管画家选择了一个大背景来烘托人物,但他又通过虚化背景来突出人物主体。画家对处于画面聚焦点的袁庚采用了写实手法,细致刻画了海风吹拂下改革先行者的风采,而人物所处的背景则画得较为模糊,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异常明显的类似摄影作品中对焦人物、虚化背景的审美感受。它带有革命时代的创作痕迹,又在努力回避红色经典美术形态,这充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创作惯性对其新的艺术尝试的影响。
  三、新时期表现普通劳动者的人物画创作
  真正奠定陈宏新在国内美术界地位的是其创作的一系列反映普通改革开放建设者的作品,也正是在这一类作品中,他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前沿城市的深圳到处都是火热的建设场面,当时的画家也敏锐地感受到了大时代的气息,纷纷拿起画笔记录下时代的变化。但是绝大多数画家的关注目光集中在建设大场面和焦点人物身上,陈宏新则最早关注到普通的底层建设者。这一系列画作是如此成功,为其赢取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被认为是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春潮》(1985)以一面贴满招工启事的张贴墙为着眼点,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下来深劳动者阅读招聘信息的场景。画家以小见大,将牛仔裤、公文包、编织袋、自行车等体现了时代变化的诸多元素作为改革开放时代最鲜明的符号提炼出来。打工者怀揣对新生活的向往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深圳,有的人还没有找到落脚点就提着行李直奔于此,墙上层层叠叠的招工启事,不仅代表着一个个工作机会,更是开启一段新生活的象征,映照出打工者对未来的热切想象和全部期许。
  《春日》(1999)描绘的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几个打工妹在电话亭附近聚集。一名身着黄衣的女子满脸笑容地打着电话,旁边几个人或站或坐,表情各异,似乎有不同的心事。在商品化叙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全部价值一度被等同于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而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则普遍遭到忽视。打工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史的一部分,摆脱物化思维、描述他们的生活轨迹、观照他们的生命体验,是当代文艺的使命。陈宏新选取了春日街边电话亭这个普普通通的场景来表现打工妹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他无意去审视或者歌颂什么,他只是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和时代的痕迹,而这些印记都将成为日后值得回忆的往事。
  随着全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深圳成为全国拥有最多外来劳务工人的城市。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文化的流动,于是,以打工者为创作主体,表现打工者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打工文学”勃然而兴。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从乡村来到城市,在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之余,自然而然产生了寻找文化归属感的精神需求,“打工文学”成了他们宣泄苦闷的生活、释放压抑的情感、纾解浓郁乡愁的途径。1984年,《特区文学》刊发了来深打工者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以此为号角,深圳文艺界掀起了表现打工群体的浪潮,这成为陈宏新关注打工群体的时代背景。画家从中敏锐地捕捉到新人的形象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如果说打工者形象的塑造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文艺界对全国文艺界独特的文化贡献,那么陈宏新这些绘画作品能够将深圳特区这一有限空间与80年代中期这一特定时间存在的特殊群体、特定事件凝固在画布之上,真切地反映了打工者这一群体的生活,使得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打工者群体应当留存的感激变得具体生动起来,陈宏新的绘画也成为深圳打工文艺重要的成果。
  陈宏新对于基层务工者这一题材有着强烈的、持续的艺术表现热情,2008年创作的画作《迎着朝阳》以女工群体进入工厂上班为主题;同年的《洗衣歌》则以女工们在休息时间洗衣、洗头活动为表现内容。实际上,仅就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就渐渐远离了艺术家们表现的中心,但是陈宏新不仅对这个主题孜孜以求,而且还专注于表现外来务工者的群体形象。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特别是在完整地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全过程以及前后的强烈对比的陈宏新眼中,外来务工者群体是深圳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最重要支撑力量,所以画家对这个主题保持了将近三十年的创作热情;另外,这一创作热情的持续性还直接来自这些作品曾经给画家带来过的巨大声誉——依托于曾经获得的艺术声誉,在某一个主题中进行创作上的深耕,是艺术家形成自身创作特色的主要路径。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创作于2010年的《春潮》,画家曾经在1985年创作过同名作品,这两幅画有着惊人的一致:相同位置的人物衣着、相同位置的海报颜色甚至内容、同样的绿色自行车,等等,就连推车人裤兜里都插着相同的折叠起来的报纸。相隔二十五年,画家用“自我临摹”的方式表达着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普通劳动者的敬意:正是这些底层劳动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那个使用彩色编织袋、推着绿色自行车的时代已经远去,但这些普通劳动者却不该被遗忘。
  四、结语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时,陈宏新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幸运的,曾亲身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运动等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有幸目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深圳所发生的前无古人、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在这历史的潮流中,总有一些人和事叫人不能忘怀。”c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快速腾飞,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都波动了画家敏感的心弦。陈宏新是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画家,在这里度过了从出生到童年到青壮年到成熟的完整生命历程,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极深的感情。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人,他看到身边切切实实发生的变化,惊喜、激动、欣慰、满足等情感自然涌上心头。“我常常试图以我的画笔去追寻那寻梦者的足迹,用我的心灵去搜索那春天的信息;用色彩去表现他们的血和泪,苦和乐,情和爱,期待和失望;他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所表现的困惑、彷徨和无奈;他们对美好前景的追求和成功的喜悦。我想,这是生活在深圳这块改革热土上的艺术家的时代使命。”d新时代赋予画家的创作激情与其在旧时期形成的艺术风格就这样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交融,原本已经定型的创作路径和艺术风格在画家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出现了让人惊喜的、顺应时代潮流的转变。
  a 于会泳:《让文艺舞台永遠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文汇报》1968年5月23日。
  b 关山月美术馆编:《陈宏新油画作品选·自序》,2007年。
  cd 《追寻寻梦者的足迹》,《深圳画坛·创刊号》,2000年。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视觉创意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作 者: 鞠楠,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员,北京语言大学文学硕士。
  编 辑 :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都是十七年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它们都担负着时代文艺政策给予的政治教育使命。与小说相比,电影通过不同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修辞手法创造了时代新人李双双。作为以“人民公社”经验为表现对象的影片,在历史发展中,李双双的形象始终深刻于稳定的社会主流话语中并以艺术的方式实现了其永恒性。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 话语 形式 审美  1960年,作家李准在
摘要:朱自清是现代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无论写景叙事,都蕴涵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本文以其代表作《背影》为主,对朱自清散文艺术予以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坛上,朱白清以新诗起步,以散文著称。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
摘要:当代湘西文学具有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土神巫文化的浸润,二是传统神秘主义文学的培育,三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启发。本文以于怀岸新作《巫师简史》为典型个案,具体展示当代湘西文学与神秘主义的渊源及其内涵。  关键词:当代湘西文学 神秘主义 《巫师简史》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湘西自古神巫之风盛行。苗族祖先蚩尤被尊为战神,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被立为八位大神,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嬗变到近代社会的关键时期,鄞县的近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1929年至1939年是陈宝麟主政鄞县时期,县政亦在其主持下不断推进。陈宝麟结合鄞县实际,持续关注民生,疏浚河道,改善交通,重视教育,推行新生活运动。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陈宝麟 鄞县 教育  陈宝麟(1898-1965),字冠
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赵一曼女士就是其中之一。阿成所写以赵一曼女士为名的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形象赵一曼。  小说叙事巧妙简洁,以赵一曼女士在1936年被日军抓获实施酷刑最后处死的事件为背景,在描写中不是像书写史实般把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刑最后处死的全部过程融入小说中,而是将其内容缩略,只选取突出赵一曼女士性格的关键部分,并运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意图为读者
【摘 要】进入小学高学段,学生基本完成了常用汉字认知积累,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解读能力。这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其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还应与中、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如,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主张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养成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乡村封建思想压制下的人性异化、乡村女性被摧残丧失独立人格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困境。对于人生存状态和乡村社会痼疾的反思,使这部小说具备追求时代和人性之永恒的特征。小说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然受到台湾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商晚筠 阿莲形象 乡土书写  商晚筠是较早期一批获得台湾文学大奖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也是受到李昂、
摘 要: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和米切尔笔下的斯佳丽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女强人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以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她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文化和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异同。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强或弱地反抗着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诋毁和歧视。此外,价值观的不同造就了她们内在品格与结局的不同。通过比较她
摘 要:《小团圆》和《好儿女花》分别是张爱玲和虹影影射个人爱情婚姻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九莉和六妹与乌特·艾尔哈特在其《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中的“好女孩”与“坏女孩”相照应,也正暗示着她们截然不同的结局。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寻找造成两位女主角相反结局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透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叙述方式及策略等,更进一步解读两部作品。  关键词:《小团圆》 《好儿女花》 九莉 六妹 
摘 要:王安忆以失落与自适两类人的人生奋斗为视点,叙述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实践和成果。她叙述自我救赎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成长,并以此为受挫女性提供建设理想生命状态的样本。另外,她在世俗之态中肯定知青的奋斗理想,认为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了王安忆对知青群体理想践行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人生跨越 现实性 自我救赎 知青群体  王安忆以不同境遇中的人们改变生存状态的实践和成果,表达了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