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世纪美国女作家范妮·弗恩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露丝·霍尔》有着巨大的思想内涵,并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风貌,以及女性自身的精神思考。这部作品具有和同时代女性文学创作不一样的文风技法、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显现出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此外,在作品中能够发现隐藏于犀利文笔下的女性独立思想。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以女性主义意识作为分析手段,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女性解放思想的革命意义,凸显出其思想研究价值和文学创作成就。
关键词:文风 结构 女性独立 革命意义
美国女性作家范妮·弗恩在19世纪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但由于她创作的诸多作品中含蕴离经叛道的内容,遭受到当时主流文学评论的抨击并将其雪藏,而现代的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其也是置若罔闻,仍忽视她的文学成就。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中国评论界对范妮·弗恩的了解知之甚少,就连美国文学界对她也是颇感陌生。伴随着近些年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和相关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范妮·弗恩所创作的作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客观上为作者弗恩进行了“文学平反”。虽然她是专栏作家,主要的作品类型为散文,但她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在文坛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
当《露丝·霍尔》印刷出版时,曾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大多数传统评论家对范妮·弗恩进行了极为严苛的批评,认为她的作品没有女性特色。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评论家认可了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解放思想,同一时期的著名作家那什里尔·霍桑对其的评价是弗恩写书着了魔,这也体现出范妮·弗恩个性化的女性独立意识和作品中的反传统的革新思想。
范妮·弗恩的创作文体技法着实颠覆了当时女性作家的惯用手法,在《露丝·霍尔》作品中几乎没有对情感叙述描写的长篇累牍,这也能体现出作者思维敏捷、文笔犀利的特征。在该部小说的起始部分有伤感小说的情节,年轻美少女有着不幸的家庭,在不断探索中找寻白马王子并有着童话般的结局,虽然爱情本身很脆弱。但其中描绘的文风也是具有大众化风格的,譬如:
哦,亲爱的!你柔软的感情可以激发我的情感,让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拥抱你,心跳加快,砰砰砰的,这悸动的心,让我难以控制,泪水激动地流下。
这种描写常见于当时女性文学作品中,但也融合了作者的讽刺暗喻,并以此奠定与众不同的作品基调。在小说情节中,尚在学校念书的露丝首次得到哥哥的探望,露丝惊喜地拥抱了他,但哥哥对妹妹的热情却是敷衍了事,马上“仔细地检查他的衬衣并整理他的领子和袖子”。这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哥哥花花公子的冷漠形象。这种暗含着嘲讽的基调显然是作者把此部作品与其同处一个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分开来的一种做法。
当露丝丈夫意外离世成为寡妇后,她孤苦无助,生活无依。随着她境遇的改变也体现在文风的变化。此时多愁善感的描写已经显得多余了,作者用现实的生活场景进行简单精炼的描写。譬如在走投无路的前提下,露丝让女儿凯蒂找丈夫的父亲伊莱特先生借钱,这位祖父先是慷慨激昂地讲述自我奋斗的“真理”之后,才很不开心地拿出一美元。原文如下:“[伊莱特先生]充满深情地看了看它[一美元钞票],永远都不要和它分开”。虽然描写内容很短,但却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没有丝毫亲情可言的吝啬鬼形象。此外,作者评论进入疯人院可怜女子时阐述,“疯了,只是因为她的爱,无法忍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语言处理的精炼和她对婚姻超现实的理解。正是在此情况下,女主人公不断地成熟起来,由浪漫无知到梦想破灭,再到凤凰涅槃的成长历程。这客观上也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由浪漫故事变成现实寓言,使得作品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力立刻跃然纸上。
《露丝·霍尔》作品中不仅有着风格迥异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结构,这和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譬如,婚姻是当时女性作家永恒的作品主题,也是结尾的主要内容,都是为了体现出当时女性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范妮·弗恩的这部作品中,婚姻内容只是在小说开始部分引入。此种创作手法实际上体现出作者对婚姻的思考,也是对传统浪漫小说虚幻不现实的质疑,童话般幸福的结局实际上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开始。为生活所迫的露丝在受到贫苦的折磨和世俗的冷漠中,生活得痛苦而压抑。但即便在如此的艰难生境地里,也没能击垮露丝,而是让她变得更加的坚强。在她的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全家人过上期待的幸福生活。露丝的故事在当时女性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因为露丝在的故事结局里是获取一万美元的支票(在19世纪绝对算得上是巨款)。范妮·弗恩的这部小说的结局在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激进性,既是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思想,同时也是对当时女性作家创作带来强烈的冲击效果。
二
细读《露丝·霍尔》,能够发现小说具有“三明治”的特征,表现出短小精炼、错落有致的特点。在小说的前半部,每段的描写中均是呈现出这样的方式,以现实的手法描绘露丝的幸福生活,之后的几章内容和手法转而风格迥异,常常会带来很多的讽刺成分体现在其中,包括家人亲属在背后嚼舌头,或者露丝切身体会的社会冷漠和缺乏温暖。从读者的角度考量,正当读者沉溺于温馨幸福之中时,美丽的梦境会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所击碎。小说章节的篇幅虽然短小,但作者却能够根据创作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进行游刃有余的内容转换。可以在有效的篇幅中以两种视角进行分析,其一是描绘天真浪漫且显得无知的露丝,另一个是通过现实生活磨砺后的成熟露丝,这也体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在创作的过程中,一些看起似没有联系的故事情节,却都在阐述同一内涵的主题,这就是现实世界对露丝的残酷和世俗对露丝的冷漠。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思考,能够让读者对情节有着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丰满露丝的形象。此种创作方式既可以增加作品的欣赏度,同时客观上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在探讨《露丝·霍尔》时,其中最具特色的品质体现在小说主题中展现出的反传统风格,因为它已经超越文学的范畴。实际上,范妮·弗恩在本部小说中塑造出的美国19世纪最与众不同的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经济独立。范妮·弗恩坚信,如果女性想要能够获取自身想要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保障是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也是体现在她所写的散文中。 当你经济独立时,你可以通过自己劳动的果实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你可以学会征服自己。当你所做了这一切,你可以理所当然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甚至选举的权利,得到别人的肯定。
当阅读《露丝·霍尔》,能够深入了解在众多小说线索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这就是强调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成为作者的思想展现,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口号。这在客观上也是体现出女权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革新意义。
在小说伊始的部分,已经透露出露丝想要独立的强烈愿望。露丝从小就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冷漠,但自身的能力却又无法抗争。最开始露丝希望自己能够借助于爱情的方式获取渴望的独立生活。但是她所期待的生活却在公公婆婆的严加管束中变得异常苦闷。后来因为年轻的霍尔夫妇因拥有新居搬出家后,她内心中的畅想又开始泛起涟漪。
[她]跳舞,从一个房间到另一间屋子,带着孩子般无忧无虑的快乐,完全忘记了她是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使她精神焕发,完全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露丝原以为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独立正扬帆起航时,却因为丈夫横死而再次幻灭。这不仅是体现在情感生活的巨变,而是体现在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当时女性很少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这也在经济上产生极大困惑。
露丝必须面对生活的残酷,但她身无分文,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抚养,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赚钱的重要性。也是因为生活的窘态让她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也深刻地了解经济独立对于她的重要性,“[她]将高兴地养活自己,愉快地日夜辛劳,如果需要,只有她可以帮助自己”。她十分明白,在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上,除了自己,任何人也不会帮助她们母女,而唯一的出路是完全地相信自己,并要完全地依靠自我。也是在此阶段,露丝下定决心要成为让孩子心目中骄傲的母亲,从此她走上了独立的奋斗道路,路途虽然崎岖但前途非常光明。在不懈努力下,露丝终于成为知名作家,而获得的一万美金支票成为梦想实现的标志。虽然小说的结局体现出典型美国式奋斗的历程,但根本的不同则是体现在女性主人公是作品的主角。
在阐述露丝主线情节的同时,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附加情节,分别是对丝科蒂夫人和利昂夫人的描述。前者可以看作是露丝的潜意识,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弗恩的自我潜意识,而且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她无法劝住丈夫淘金后便不去搭理他,而自己经营着成功的寄宿公寓生意,当丈夫无奈回家向她要钱时,她用“休想”拒绝他。与之相对应的是后者的情况完全相反,虽然丈夫富有但没有夫妻感情,在空虚中痛苦地生活着,当利昂夫人年老色衰后被冷漠的丈夫送入到疯人院,最后悲惨孤独的死去。她在弥留之际给露丝留下警示语,“枷锁依然使人烦恼,因为它的尽头是等待”。她用一生的悲惨生活验证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更是让露丝产生巨大的震撼,就算她遇到最艰难的生活,也从来没有想到借助于婚姻来改变现状。
整部小说的结尾以一场大火的产生作为结束。因为当时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物最终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譬如“觉醒”和“乡村歌手”等,但是在范妮·弗恩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露丝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实际上也是体现出烈火中重生的革命意义,大火摧毁一切旧的事物,也标志着新女性形象的诞生。
三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中,一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和压迫,另一方面也是受着传统思想道德的束缚,同时女人为了生存又要依附于男性。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奠定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主流形式,这也成为了媚俗文学的代表。但是范妮·弗恩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却以其独特的文笔、不同寻常的构思以及富于创新的架构,成为当时具有强烈冲击的文学作品,并以它独具魅力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真实心声。这部小说所演绎的真理远不止是对一个女性的个人生平进行叙述,作者提出女性经济独立才能够获取幸福的思想,成为美国19世纪女性小说的革命读本,对现今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ed.By Joyce W.Warren,New Brunswick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
[2] Joyce W.Warren,Introduction,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 (New Brunswick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P.5.
[3] Fanny Fern,Ruth Hall,Joyce W.Warren ed.,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P.23.
[4] 赵辉兵:《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与进步运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 王亚妮:《回归自我 走出困惑——论露丝的回归与成长》,《名作欣赏》,2013年第9期。
(雷炎炎,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文风 结构 女性独立 革命意义
美国女性作家范妮·弗恩在19世纪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但由于她创作的诸多作品中含蕴离经叛道的内容,遭受到当时主流文学评论的抨击并将其雪藏,而现代的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其也是置若罔闻,仍忽视她的文学成就。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中国评论界对范妮·弗恩的了解知之甚少,就连美国文学界对她也是颇感陌生。伴随着近些年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和相关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范妮·弗恩所创作的作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客观上为作者弗恩进行了“文学平反”。虽然她是专栏作家,主要的作品类型为散文,但她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在文坛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
当《露丝·霍尔》印刷出版时,曾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大多数传统评论家对范妮·弗恩进行了极为严苛的批评,认为她的作品没有女性特色。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评论家认可了她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解放思想,同一时期的著名作家那什里尔·霍桑对其的评价是弗恩写书着了魔,这也体现出范妮·弗恩个性化的女性独立意识和作品中的反传统的革新思想。
范妮·弗恩的创作文体技法着实颠覆了当时女性作家的惯用手法,在《露丝·霍尔》作品中几乎没有对情感叙述描写的长篇累牍,这也能体现出作者思维敏捷、文笔犀利的特征。在该部小说的起始部分有伤感小说的情节,年轻美少女有着不幸的家庭,在不断探索中找寻白马王子并有着童话般的结局,虽然爱情本身很脆弱。但其中描绘的文风也是具有大众化风格的,譬如:
哦,亲爱的!你柔软的感情可以激发我的情感,让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拥抱你,心跳加快,砰砰砰的,这悸动的心,让我难以控制,泪水激动地流下。
这种描写常见于当时女性文学作品中,但也融合了作者的讽刺暗喻,并以此奠定与众不同的作品基调。在小说情节中,尚在学校念书的露丝首次得到哥哥的探望,露丝惊喜地拥抱了他,但哥哥对妹妹的热情却是敷衍了事,马上“仔细地检查他的衬衣并整理他的领子和袖子”。这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哥哥花花公子的冷漠形象。这种暗含着嘲讽的基调显然是作者把此部作品与其同处一个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分开来的一种做法。
当露丝丈夫意外离世成为寡妇后,她孤苦无助,生活无依。随着她境遇的改变也体现在文风的变化。此时多愁善感的描写已经显得多余了,作者用现实的生活场景进行简单精炼的描写。譬如在走投无路的前提下,露丝让女儿凯蒂找丈夫的父亲伊莱特先生借钱,这位祖父先是慷慨激昂地讲述自我奋斗的“真理”之后,才很不开心地拿出一美元。原文如下:“[伊莱特先生]充满深情地看了看它[一美元钞票],永远都不要和它分开”。虽然描写内容很短,但却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没有丝毫亲情可言的吝啬鬼形象。此外,作者评论进入疯人院可怜女子时阐述,“疯了,只是因为她的爱,无法忍耐。”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语言处理的精炼和她对婚姻超现实的理解。正是在此情况下,女主人公不断地成熟起来,由浪漫无知到梦想破灭,再到凤凰涅槃的成长历程。这客观上也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由浪漫故事变成现实寓言,使得作品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力立刻跃然纸上。
《露丝·霍尔》作品中不仅有着风格迥异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结构,这和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譬如,婚姻是当时女性作家永恒的作品主题,也是结尾的主要内容,都是为了体现出当时女性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范妮·弗恩的这部作品中,婚姻内容只是在小说开始部分引入。此种创作手法实际上体现出作者对婚姻的思考,也是对传统浪漫小说虚幻不现实的质疑,童话般幸福的结局实际上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开始。为生活所迫的露丝在受到贫苦的折磨和世俗的冷漠中,生活得痛苦而压抑。但即便在如此的艰难生境地里,也没能击垮露丝,而是让她变得更加的坚强。在她的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全家人过上期待的幸福生活。露丝的故事在当时女性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因为露丝在的故事结局里是获取一万美元的支票(在19世纪绝对算得上是巨款)。范妮·弗恩的这部小说的结局在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激进性,既是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思想,同时也是对当时女性作家创作带来强烈的冲击效果。
二
细读《露丝·霍尔》,能够发现小说具有“三明治”的特征,表现出短小精炼、错落有致的特点。在小说的前半部,每段的描写中均是呈现出这样的方式,以现实的手法描绘露丝的幸福生活,之后的几章内容和手法转而风格迥异,常常会带来很多的讽刺成分体现在其中,包括家人亲属在背后嚼舌头,或者露丝切身体会的社会冷漠和缺乏温暖。从读者的角度考量,正当读者沉溺于温馨幸福之中时,美丽的梦境会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所击碎。小说章节的篇幅虽然短小,但作者却能够根据创作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进行游刃有余的内容转换。可以在有效的篇幅中以两种视角进行分析,其一是描绘天真浪漫且显得无知的露丝,另一个是通过现实生活磨砺后的成熟露丝,这也体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在创作的过程中,一些看起似没有联系的故事情节,却都在阐述同一内涵的主题,这就是现实世界对露丝的残酷和世俗对露丝的冷漠。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思考,能够让读者对情节有着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丰满露丝的形象。此种创作方式既可以增加作品的欣赏度,同时客观上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在探讨《露丝·霍尔》时,其中最具特色的品质体现在小说主题中展现出的反传统风格,因为它已经超越文学的范畴。实际上,范妮·弗恩在本部小说中塑造出的美国19世纪最与众不同的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经济独立。范妮·弗恩坚信,如果女性想要能够获取自身想要的权利,其中最根本的保障是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也是体现在她所写的散文中。 当你经济独立时,你可以通过自己劳动的果实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你可以学会征服自己。当你所做了这一切,你可以理所当然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甚至选举的权利,得到别人的肯定。
当阅读《露丝·霍尔》,能够深入了解在众多小说线索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这就是强调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成为作者的思想展现,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口号。这在客观上也是体现出女权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革新意义。
在小说伊始的部分,已经透露出露丝想要独立的强烈愿望。露丝从小就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冷漠,但自身的能力却又无法抗争。最开始露丝希望自己能够借助于爱情的方式获取渴望的独立生活。但是她所期待的生活却在公公婆婆的严加管束中变得异常苦闷。后来因为年轻的霍尔夫妇因拥有新居搬出家后,她内心中的畅想又开始泛起涟漪。
[她]跳舞,从一个房间到另一间屋子,带着孩子般无忧无虑的快乐,完全忘记了她是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使她精神焕发,完全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
露丝原以为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独立正扬帆起航时,却因为丈夫横死而再次幻灭。这不仅是体现在情感生活的巨变,而是体现在现实生活的问题。在当时女性很少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这也在经济上产生极大困惑。
露丝必须面对生活的残酷,但她身无分文,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抚养,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赚钱的重要性。也是因为生活的窘态让她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也深刻地了解经济独立对于她的重要性,“[她]将高兴地养活自己,愉快地日夜辛劳,如果需要,只有她可以帮助自己”。她十分明白,在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上,除了自己,任何人也不会帮助她们母女,而唯一的出路是完全地相信自己,并要完全地依靠自我。也是在此阶段,露丝下定决心要成为让孩子心目中骄傲的母亲,从此她走上了独立的奋斗道路,路途虽然崎岖但前途非常光明。在不懈努力下,露丝终于成为知名作家,而获得的一万美金支票成为梦想实现的标志。虽然小说的结局体现出典型美国式奋斗的历程,但根本的不同则是体现在女性主人公是作品的主角。
在阐述露丝主线情节的同时,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附加情节,分别是对丝科蒂夫人和利昂夫人的描述。前者可以看作是露丝的潜意识,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弗恩的自我潜意识,而且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她无法劝住丈夫淘金后便不去搭理他,而自己经营着成功的寄宿公寓生意,当丈夫无奈回家向她要钱时,她用“休想”拒绝他。与之相对应的是后者的情况完全相反,虽然丈夫富有但没有夫妻感情,在空虚中痛苦地生活着,当利昂夫人年老色衰后被冷漠的丈夫送入到疯人院,最后悲惨孤独的死去。她在弥留之际给露丝留下警示语,“枷锁依然使人烦恼,因为它的尽头是等待”。她用一生的悲惨生活验证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更是让露丝产生巨大的震撼,就算她遇到最艰难的生活,也从来没有想到借助于婚姻来改变现状。
整部小说的结尾以一场大火的产生作为结束。因为当时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物最终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譬如“觉醒”和“乡村歌手”等,但是在范妮·弗恩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露丝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实际上也是体现出烈火中重生的革命意义,大火摧毁一切旧的事物,也标志着新女性形象的诞生。
三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中,一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和压迫,另一方面也是受着传统思想道德的束缚,同时女人为了生存又要依附于男性。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奠定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主流形式,这也成为了媚俗文学的代表。但是范妮·弗恩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却以其独特的文笔、不同寻常的构思以及富于创新的架构,成为当时具有强烈冲击的文学作品,并以它独具魅力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真实心声。这部小说所演绎的真理远不止是对一个女性的个人生平进行叙述,作者提出女性经济独立才能够获取幸福的思想,成为美国19世纪女性小说的革命读本,对现今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ed.By Joyce W.Warren,New Brunswick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
[2] Joyce W.Warren,Introduction,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 (New Brunswick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P.5.
[3] Fanny Fern,Ruth Hall,Joyce W.Warren ed.,American Women Writers:Ruth Hall and Other Writing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6),P.23.
[4] 赵辉兵:《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与进步运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 王亚妮:《回归自我 走出困惑——论露丝的回归与成长》,《名作欣赏》,2013年第9期。
(雷炎炎,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