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母亲如何教育儿子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0osj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胡适在自传中回忆母亲冯顺弟时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优秀的母亲,懂得尊重孩子。
  胡适的父亲早亡,胡适的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父。但她从不在人前教育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而是等到晚上安静时,关上房门对胡适进行指正或必要的惩罚。反观现在,很多家长经常当众斥责孩子,不给孩子留一点面子,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轻则唯唯诺诺,重了甚至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致使其破罐子破摔。
  而胡适的母亲在胡适幼年就懂得给他留面子,从而使得胡适始终保留着一份自尊。他一生严于律己,十分爱惜自己的名声,很少做出格的事情,以至于民国时期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社会各界人士都以和胡适交友为荣。
  优秀的母亲,懂得言传身教。
  胡适的母亲是当家的后母,家里并不宽裕,一年到头全靠胡适的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而胡适的大哥是败家子,赌博、吸毒,每次回家都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去当了,还到处欠钱。每到除夕,胡适家里总有一堆要债的人前来堵门,母亲每次都好生招待,把讨债的人劝回去,等到半夜的时候,再给每家债户发一点钱。
  即便儿子如此不争气,等到胡适大哥回来,她不说一句责备的话,不露一点怒色,依旧和胡适的大哥大嫂一起吃团圆饭。母亲温和的性子和宽宏的气量对胡适影响很大,胡适几乎是民国时代性子最温和的文人之一。
  胡适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因为观念的差异,鲁迅几次讽刺胡适,但胡适从未和魯迅直接交锋,也没有与鲁迅进行过笔战,更没有表现出对鲁迅人格的不恭。正是这份宽厚,让胡适在几十年之后依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
  优秀的母亲,重视孩子的学习。
  胡适小时候读书,教书先生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母亲见识过人,要求胡适读书一定要“求甚解”,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当时胡适家里十分困窘,母亲依然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嘱托先生一定给胡适讲明白。
  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1913年,她患了重病,担心自己一病不起,特意照了一张照片,收藏了起来。
  为了不影响胡适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再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正是母亲在胡适教育上的倾力投入,让胡适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
  胡适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后来更是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一个优秀的母亲,一定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度。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挑山工】  书中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坚韧地向上攀登。  小编有话说:小时候就深深知道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前进,总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可现实中,人们却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忘记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画杨桃】  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却不懂得不同视角,杨桃也有不同形状。  小编有话
雍正死后第二天,乾隆下了道谕旨,大意是说:父皇闲暇时听说江湖上有炼丹之术,于是把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招到圆明园,只是想看他们怎么闹腾,从不曾吃过他们的丹药;现在我要赶走他们,假如他们胆敢造谣,立即正法。  这道谕旨欲盖弥彰。雍正系突然死亡,乾隆及王公大臣皆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竟会腾出手来优先处理安置在圆明园的两个道士,可见他们与雍正之死的关系非比寻常。  但乾隆不得不这样处理,因为雍正热衷
1911年4月,广州一家颜料店正在热热闹闹地办喜事,两百多人的迎亲队伍接走新娘的同时,也带走了装在颜料罐里的丰厚“嫁妆”。很快,一批武器弹药被送到革命军手中,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正式爆发。策划这起“明办嫁妆,暗运军械”事件的正是后来成为黄兴之妻的徐宗汉。  徐宗汉出身商贾之家,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对三纲五常鄙夷至极,因此当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并没有悲切守寡,而是毅然脱离家庭,逐步成长为一个追求进
法拉利是世界上闻名的赛车和运动跑车品牌。在法拉利的发展过程中却曾多次面临绝境,是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步把品牌做大做强的。  1898年,法拉利出生在意大利摩德纳一个钣金工厂主家庭,他十岁时看了一场赛车比赛后,立志要成为一名赛车手。但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将来帮助打理家里的钣金作坊,便把他送到机械工程学校读书。法拉利没有因此放弃梦想,而是在学习之余,依旧痴迷于激情四射的赛车比赛。
商朝第23任君主武丁有次在祭祀大典的时候,野鸡飞过来叫了几声,武丁吓得浑身直哆嗦。  不就是鸟叫吗?有这么夸张吗?殊不知,鸟是商朝王族的图腾,《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雉(野鸡)在商人心中,是神鸟的化身。  雉来祭祀大典捣乱,这对武丁来说包含了多层意思,哪一层都不是好意思。  首先,这次祭祀大典是在祭祀祖先。商朝君主認为祖先都是有灵性的神,通过祭祀可以得到祖先保佑,祖先会对世人施加恩
那是一只看上去金光闪闪的碗状酒杯,它被静静地供奉在神圣的神龛上。神龛两侧的鸳鸯香炉里,终日香气袅袅。早叩晚拜,一日三拭,是她雷打不动的仪式。每一次洗手焚香,她的纤纤玉指隔着柔软的绸绢,轻轻拂拭过金杯凉丝丝的杯身之时,那个惊心动魄的上元夜,就像缤纷的焰火一样在她面前灿然绽放。  那一夜,是她嫁入夫家后的第一个上元夜,皇城东京变成了一座沸腾的不夜城。御街两旁,花灯焰火照得整条街流光溢彩、亮如白昼,鞭炮
乾隆三年(1758年),乾隆下令修缮畅春园中供太后居住的春晖堂、寿萱春永两处建筑,之后又下令修缮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作为太后在圆明园的居所。  此外,乾隆还愿意同太后一起旅游。从乾隆六年开始,乾隆每次到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地巡幸视察,都要与太后同去。直到太后去世,他们共同北巡的次数达31次。乾隆的六次南巡,有四次都是和太后一起。  太后的生日自然也是重要的日子。太后五十大寿,乾隆在太后由圆明园返回
溥仪被逼退位后,在紫禁城的小朝廷中过着关门皇帝的生活,但在出国留洋梦想的牵引下,他开始了监守自盗的行径,以“赏赐”在宫中伴读的弟弟溥杰为名,盗运宋、元版珍贵善本书。对于这一点,溥仪后来回忆道:“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  其实,溥仪在和溥杰有计划地盗运国宝之前,就已打起宫中宝物的主意。虽然溥仪下台了,但每年小朝廷的总开支都不少于360万两。钱不够用,民国政府又时常拖欠,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是,他更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他一辈子有多爱书,从陈丹青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就能看出来:  画中,陈寅恪是五位大师中唯一手持道具的人,而这个道具就是几本书。陈寅恪在画像中都不忘抱上几本书,可见他对书的喜爱。  陈寅恪爱书爱到什么程度?他身边的人是这样说的。  大师吴宓在1919年的日记里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
晋武帝即位之后,始终对弟弟司马攸提防有加,加上他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有人遂提出立司马攸为皇太弟,这更增加了晋武帝对司马攸的忌恨。在司马攸生病时,晋武帝派太医前往看病,太医自然领会他的意思,对外宣布说司马攸没病,不用吃药。司马攸有病不能医,很快就死了。  晋武帝自感做了对不起司马攸的事情,因此对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还是很好的,到晋惠帝的时候,司马冏既是执掌中枢的机要人员,又是统率禁军的高级军官。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