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在印证了几代人的青春后,如今却似一位迟暮的美人,静度已定的余命。再见西宫,再也不见。
坐车路过武宁路,发现沪西工人文化宫外围许多建筑已经拆除,从围墙外向里眺望,中心位置正在施工中。尽管几栋至今尚存的建筑在窗棂上挂出横幅,表示某某舞蹈培训班照旧,某某机构照常营业,但是当2016年第一丝秋风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已不复当年的样子。那些“照旧”的机构,如同即将飘零的落叶,尽管还照旧在枝头,却距离落地的日子不远了。
阿拉的一个阶段结束了
“西宫拆掉是一个象征啦,伊代表一个阶段,阿拉上海的一个阶段结束了。”作家金宇澄用悠悠的上海话这么说。这是实名微博账号“二更视频”新近发布的仅仅4分钟的视频中的一段。从8月4日视频发上网络,短短三四天工夫,点击播放已达4万多次!
以长篇小说《繁花》名噪小说界的金宇澄,生于1952年,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1977年回沪。在1988年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之前的两年,金宇澄恰恰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工作。
说起西宫的拆除,金宇澄用普通话说道:“建筑是一个存在的东西,哪怕把它改做他用,也不要紧,我们仍可以说——这里过去是西宫。但如果拆了,就必须重新起楼,于是这里只剩下纸上的历史。”随后他又用上海话补充:“沪西工人文化宫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沪西工友俱乐部,如今我们熟悉的格局,大致上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周边的工人新村等一起,整个地方成为当时完整的、新的工人区域,是个非常有时代特征的区域。过去那一代的老人,比如小孩的裤子破了,会在上面绣朵花或者贴一块动物的图案,这条裤子就很漂亮了。阿拉现在虽然讲是有历史,但是看到的永远是新的建筑。”
白纸黑字“西宫将于7月11日停止对外开放”的告示,相当于一个宣告——西宫只能剩下纸上的历史了。西宫往事怎回首?有建筑的历史和纸上的历史毕竟不是一回事,“在破了的裤子上绣朵花或者贴一块动物图案也很漂亮”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7月底,当我再次来到西宫,发现西宫原本中央公园湖心亭茶室的玻璃上,那大大的“拆”字已经略有变形,钢窗已经歪斜。推土机将原本繁华的小商品市场夷为平地,吊车在轰鸣声中将钢筋地基一根一根拉出水面……
施工仍在进行中。
去年由普陀区规土局公示的《普陀区中山北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2街坊局部调整》规划编制草案曾向公众征集意见,之后,这一又名“沪西工人文化宫周边地块规划局部调整”的方案迅速中标。如今,在局部保留老建筑的情况下,西宫地块未来将以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商务办公和交通换乘为主,围绕综合交通枢纽集中紧凑布局,立体开发,综合设置各类可兼容设施。未来,在西宫以西、武宁路停车场门口将设置轨道交通14号线的“东新路站”(暂名),此地还将是3、4、11、14号线站的换乘枢纽。
西宫在未拆之前,是一个地标。未来,这里当出现全新的地标。然而,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就像是海边沙滩上的沙雕,迅速夷为平地,甚至还要用器械平整一番,再起一处新的沙雕。即使在85后潘烨华看来,也同样是“一个阶段结束了”。潘烨华从2006年起在西宫开宠物店,做起了小老板。面对着现场的挖掘机,潘烨华说:“拆得太快了,从开始拆到现在,一个月不到,就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据说接下来我做了10年小老板的地方,会出现一个丹麦风格的公园。说句老实话,我是太舍不得了。我的青春就在这里面,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都与西宫有关。”
早在6月中旬,位于西宫南侧著名的“实惠点心店”已经贴出告示,称将于6月21日停止营业。从1990年代中期开设实惠点心店以来,张绍铨老夫妇以低廉的价格、不错的口味,售卖蟹壳黄、豆腐花、大排面等上海小吃,常年顾客盈门。6月21日关张的那一天,张绍铨的妻子李阿婆不住地抹眼泪。尽管老人希望西宫改造好后与之再续前缘,但如今已85岁的他明白,属于他与西宫和老顾客的那个阶段,已经结束了。
那是怎样的一个阶段?
沪西工人文化宫及其附属建筑、园林占据了内环高架和苏州河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占地6.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西宫在解放初由时任市长的陈毅于1954年指示修建,著名建筑师陈植带队设计,是上海民用设计院的代表作品,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
网友“石玉松翠”表示,“对于很多上海人而言,沪西工人文化宫应该承载了很多记忆”,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公共文化空间”。
上海历史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告诉《新民周刊》:“西宫、东宫因普陀和杨浦工厂集中地区,为丰富工人们业余文体活动,1959年之际相继建设,西宫还挖人工湖可划船,建筑设施齐全。东宫、西宫都是由我的老单位,当时称为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唐文青任设计负责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燕宁,则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西宫的建筑特色。李燕宁认为,从历史和文化价值上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工人活动的聚集点之一。从建筑价值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1959年建成,沪西工人影剧院1975年建成,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建筑特色。这两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还有包豪斯学派所注重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建国初期上海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谁也不知道新建后的地标会是怎样,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命运。但我们期待城市改建能让生活更美好,也盼望着越渐优质的生活能允许城市更具张力,无论是表象,还是内在。”李燕宁称,“西宫那块地,即使是全新的建筑设计竣工后,依然要面临产业植入、空间运营,以及日常维护的林林总总,绝对不是一了百了。只是可惜了前面60年积累的‘场所记忆’和‘空间识别性’,这些无形价值可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打造起来的。”
李燕宁进一步表示:“我们使用建筑,对待建筑,缺少的是对‘场所精神’的维护。一味的构建堆砌,一味的随意分割。今天加一圈空调外机,明天更换惨白的塑钢窗,后天把非常好的楼梯地面砸碎,换成流行的花瓷砖。有人出钱租用,就可以随意发挥,完全没有空间维系和使用导引。长此以往,场所没落也就成了必然。”
西宫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场所,之所以难逃被拆除改造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确实来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段不短的光阴。2004年春天,我曾经在沪西工人影剧院看过一场电影——《芳芳郁金香》,全场就我一个观众。电影院倒也照样卖票放映。在电影院不景气的岁月里,西宫的沪西工人影剧院并没有像不远处位于曹家渡的沪西电影院那样关门歇业,却依然没有挺过最后的艰难时光。在中国电影票房重又好转且吸金能力大涨的时候,沪西工人影剧院却被人承包成为不伦不类的沪西大剧院。就像架在这栋建筑门楣上的电脑行书大红色字体一样,沪西大剧院无法与真正的大剧院相类比,难逃惨淡经营的命运。陪伴在侧的,则是流水般开出又关张的各类吃食餐饮机构。
在李燕宁看来,“老建筑”不应该等同于“破败”,干净整洁是最起码的底线,好的空间品质是需要持续维护的。品质好了,好的业态才会逐渐孵化、更替,形成良性循环。现在的问题是,历史建筑的空间使用模式依然保持着50年前历史的状态,脏乱差已经成为了普遍状态。
未来,留住城市的记忆
在对西宫进行拆除改造前,今年仍有不少学校、团委等组织集体去西宫。进华中学团委就是一例——在清明节假期,该校组织团员及入团积极分子,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团日活动。团员们分别来到长风公园的地下少先队群雕前、沪西工人文化宫刘华烈士的雕塑前,祭扫、献花、敬礼,共同来缅怀革命先烈。
在西宫刘华雕像附近,则有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陈列馆展品主要是从1919年至1949年在沪西地区亦即如今主要为普陀区、长宁区部分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共产党人的战斗史照、革命文物,主要由11个部分组成。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刘毛伢、罗怀臻、梁锦安、凤懋伦四人曾联合提交了一份《关于在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中传承历史文脉重塑文化地标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在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中设立“沪西工人运动历史展示馆”和“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换言之,不仅要对原本200平方米的陈列馆进行加强——加强到展示馆的地位,更要增添新中国成立以后劳模历史的内容。
刘毛伢等委员建议,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过程中要重视保留和传承历史文脉,正如金宇澄在“二更视频”最后所说:“希望我们这座城市有文化思考,在建设的同时,能保存过去种种历史的韵味。我一直没法忘记西宫舞厅里传来的萨克斯管的音乐声,这是我对西宫的最后的记忆……”
坐车路过武宁路,发现沪西工人文化宫外围许多建筑已经拆除,从围墙外向里眺望,中心位置正在施工中。尽管几栋至今尚存的建筑在窗棂上挂出横幅,表示某某舞蹈培训班照旧,某某机构照常营业,但是当2016年第一丝秋风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已不复当年的样子。那些“照旧”的机构,如同即将飘零的落叶,尽管还照旧在枝头,却距离落地的日子不远了。
阿拉的一个阶段结束了

“西宫拆掉是一个象征啦,伊代表一个阶段,阿拉上海的一个阶段结束了。”作家金宇澄用悠悠的上海话这么说。这是实名微博账号“二更视频”新近发布的仅仅4分钟的视频中的一段。从8月4日视频发上网络,短短三四天工夫,点击播放已达4万多次!
以长篇小说《繁花》名噪小说界的金宇澄,生于1952年,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1977年回沪。在1988年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之前的两年,金宇澄恰恰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工作。
说起西宫的拆除,金宇澄用普通话说道:“建筑是一个存在的东西,哪怕把它改做他用,也不要紧,我们仍可以说——这里过去是西宫。但如果拆了,就必须重新起楼,于是这里只剩下纸上的历史。”随后他又用上海话补充:“沪西工人文化宫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沪西工友俱乐部,如今我们熟悉的格局,大致上来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周边的工人新村等一起,整个地方成为当时完整的、新的工人区域,是个非常有时代特征的区域。过去那一代的老人,比如小孩的裤子破了,会在上面绣朵花或者贴一块动物的图案,这条裤子就很漂亮了。阿拉现在虽然讲是有历史,但是看到的永远是新的建筑。”
白纸黑字“西宫将于7月11日停止对外开放”的告示,相当于一个宣告——西宫只能剩下纸上的历史了。西宫往事怎回首?有建筑的历史和纸上的历史毕竟不是一回事,“在破了的裤子上绣朵花或者贴一块动物图案也很漂亮”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7月底,当我再次来到西宫,发现西宫原本中央公园湖心亭茶室的玻璃上,那大大的“拆”字已经略有变形,钢窗已经歪斜。推土机将原本繁华的小商品市场夷为平地,吊车在轰鸣声中将钢筋地基一根一根拉出水面……
施工仍在进行中。

去年由普陀区规土局公示的《普陀区中山北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2街坊局部调整》规划编制草案曾向公众征集意见,之后,这一又名“沪西工人文化宫周边地块规划局部调整”的方案迅速中标。如今,在局部保留老建筑的情况下,西宫地块未来将以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商务办公和交通换乘为主,围绕综合交通枢纽集中紧凑布局,立体开发,综合设置各类可兼容设施。未来,在西宫以西、武宁路停车场门口将设置轨道交通14号线的“东新路站”(暂名),此地还将是3、4、11、14号线站的换乘枢纽。
西宫在未拆之前,是一个地标。未来,这里当出现全新的地标。然而,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就像是海边沙滩上的沙雕,迅速夷为平地,甚至还要用器械平整一番,再起一处新的沙雕。即使在85后潘烨华看来,也同样是“一个阶段结束了”。潘烨华从2006年起在西宫开宠物店,做起了小老板。面对着现场的挖掘机,潘烨华说:“拆得太快了,从开始拆到现在,一个月不到,就已经拆得差不多了。据说接下来我做了10年小老板的地方,会出现一个丹麦风格的公园。说句老实话,我是太舍不得了。我的青春就在这里面,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都与西宫有关。”
早在6月中旬,位于西宫南侧著名的“实惠点心店”已经贴出告示,称将于6月21日停止营业。从1990年代中期开设实惠点心店以来,张绍铨老夫妇以低廉的价格、不错的口味,售卖蟹壳黄、豆腐花、大排面等上海小吃,常年顾客盈门。6月21日关张的那一天,张绍铨的妻子李阿婆不住地抹眼泪。尽管老人希望西宫改造好后与之再续前缘,但如今已85岁的他明白,属于他与西宫和老顾客的那个阶段,已经结束了。
那是怎样的一个阶段?

沪西工人文化宫及其附属建筑、园林占据了内环高架和苏州河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占地6.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西宫在解放初由时任市长的陈毅于1954年指示修建,著名建筑师陈植带队设计,是上海民用设计院的代表作品,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
网友“石玉松翠”表示,“对于很多上海人而言,沪西工人文化宫应该承载了很多记忆”,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公共文化空间”。
上海历史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告诉《新民周刊》:“西宫、东宫因普陀和杨浦工厂集中地区,为丰富工人们业余文体活动,1959年之际相继建设,西宫还挖人工湖可划船,建筑设施齐全。东宫、西宫都是由我的老单位,当时称为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唐文青任设计负责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燕宁,则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西宫的建筑特色。李燕宁认为,从历史和文化价值上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工人活动的聚集点之一。从建筑价值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1959年建成,沪西工人影剧院1975年建成,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建筑特色。这两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还有包豪斯学派所注重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建国初期上海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谁也不知道新建后的地标会是怎样,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命运。但我们期待城市改建能让生活更美好,也盼望着越渐优质的生活能允许城市更具张力,无论是表象,还是内在。”李燕宁称,“西宫那块地,即使是全新的建筑设计竣工后,依然要面临产业植入、空间运营,以及日常维护的林林总总,绝对不是一了百了。只是可惜了前面60年积累的‘场所记忆’和‘空间识别性’,这些无形价值可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打造起来的。”
李燕宁进一步表示:“我们使用建筑,对待建筑,缺少的是对‘场所精神’的维护。一味的构建堆砌,一味的随意分割。今天加一圈空调外机,明天更换惨白的塑钢窗,后天把非常好的楼梯地面砸碎,换成流行的花瓷砖。有人出钱租用,就可以随意发挥,完全没有空间维系和使用导引。长此以往,场所没落也就成了必然。”
西宫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场所,之所以难逃被拆除改造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确实来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段不短的光阴。2004年春天,我曾经在沪西工人影剧院看过一场电影——《芳芳郁金香》,全场就我一个观众。电影院倒也照样卖票放映。在电影院不景气的岁月里,西宫的沪西工人影剧院并没有像不远处位于曹家渡的沪西电影院那样关门歇业,却依然没有挺过最后的艰难时光。在中国电影票房重又好转且吸金能力大涨的时候,沪西工人影剧院却被人承包成为不伦不类的沪西大剧院。就像架在这栋建筑门楣上的电脑行书大红色字体一样,沪西大剧院无法与真正的大剧院相类比,难逃惨淡经营的命运。陪伴在侧的,则是流水般开出又关张的各类吃食餐饮机构。
在李燕宁看来,“老建筑”不应该等同于“破败”,干净整洁是最起码的底线,好的空间品质是需要持续维护的。品质好了,好的业态才会逐渐孵化、更替,形成良性循环。现在的问题是,历史建筑的空间使用模式依然保持着50年前历史的状态,脏乱差已经成为了普遍状态。

未来,留住城市的记忆
在对西宫进行拆除改造前,今年仍有不少学校、团委等组织集体去西宫。进华中学团委就是一例——在清明节假期,该校组织团员及入团积极分子,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团日活动。团员们分别来到长风公园的地下少先队群雕前、沪西工人文化宫刘华烈士的雕塑前,祭扫、献花、敬礼,共同来缅怀革命先烈。
在西宫刘华雕像附近,则有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陈列馆展品主要是从1919年至1949年在沪西地区亦即如今主要为普陀区、长宁区部分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共产党人的战斗史照、革命文物,主要由11个部分组成。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刘毛伢、罗怀臻、梁锦安、凤懋伦四人曾联合提交了一份《关于在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中传承历史文脉重塑文化地标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在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中设立“沪西工人运动历史展示馆”和“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换言之,不仅要对原本200平方米的陈列馆进行加强——加强到展示馆的地位,更要增添新中国成立以后劳模历史的内容。
刘毛伢等委员建议,沪西工人文化宫改造过程中要重视保留和传承历史文脉,正如金宇澄在“二更视频”最后所说:“希望我们这座城市有文化思考,在建设的同时,能保存过去种种历史的韵味。我一直没法忘记西宫舞厅里传来的萨克斯管的音乐声,这是我对西宫的最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