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沂孙的词以咏物为主,寄托深沉,格调沉郁深婉。《落叶》词体现了他的词的总体风格,以落叶这一典型意象,延续传统“悲秋”主题,表现词人“故国凄凉”的感慨,寄托黍离之悲。[关键词]王沂孙 意象 风格 咏物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彻,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人。据张炎《琐窗寒·吊碧山玉笥词》,知王沂孙卒于张炎之前(张炎卒于元至治元年——三年之间,公元1321——1323年)。又据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仙佛)条载:“辛卯(公元1291年)十二月初夜,天放降仙……问‘王中仙今何在?’云‘在冥司幽滞未化。’”推断他卒于1 291年前(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周草窗年谱》)。可以肯定的是,王沂孙与交往密切的张炎、周密一样,生活在宋末元初。同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感受了身世飘零,作品中充溢着悲苦凄凉。王沂孙的词以咏物为主,寄托深沉,格调沉郁深婉。
这首《落叶》是其经典作品,体现了他的词的总体风格。作品开篇即点题:“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凄凉二字,极其深刻地袒露出词人当时的心境:家国凋零,身似浮萍,时刻体味着浓的化不开的苦闷。时节已是深秋,秋的肃杀把一切变得苍凉,也使人的心情落到最冰冷的谷底。秋风萧瑟,落叶满地,使词人想到了故乡的寂寥秋景,沉入对前尘往事的深深回忆。如此笔触,自然而然引导读者去体味词人的情感。至“萧萧渐积,纷纷犹坠”具体描写落叶之情态,风中凋零的落叶飘飘荡荡、无依无靠,正如同词人当时的身世处境。以下化用贾岛和屈原的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句的使用,既使作品典雅含蓄,又平添了一种骚人悲秋,千古情同的苍凉况味。“想重崖”三句,时空转换,与“望中”呼应,想象暮秋时节,寂寞的山中已是荒芜一片。原本被浓郁的绿树所覆盖的峰峦现在突兀裸露,无言冷漠。原本车马穿梭的山中路已积满落叶,杳无人迹。这已然不是词人之前游玩徜徉的景象,今昔对比,增添了几分怆然。虽无一语直写落叶,却层层点染,将故国秋的萧索寂寞表露无遗,暗合词人的心境,实现了对“故国凄凉”的勾勒。“前度题红杳杳”三句,由故山转向故宫,反用宫沟题红事,与落叶之题绾合。“杳杳”二字,拉长了时空距离,体现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暗”、“空”二字,表现出一种无奈,仿佛暗示着,在巨大的历史变故面前人生的徒劳。以上三句仍然是对“故国凄凉”的渲染勾勒。“啼螀”六句,空间由远及近,思绪由故国秋景回至眼前所见,瑟瑟秋虫哀鸣,远空鸿雁南翔,象征着词人心绪的寂寞彷徨。“乱影翻窗,碎声敲彻”是对落叶的直接描摹。也是对词人心境的侧面表现,一“彻”字,用的极妙,暗示出词人悲愁哀叹,辗转难眠。令人联想到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点明词人此时客居他乡、身世沦落的处境,也是他身如落叶,欲归不得的凄苦心绪的反映,同时将“故国凄凉”之情渲染至极致。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情景合一是诗词创作最高境界。意象,是作者情感的代言,是诗词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意象的选择是词作成功的关键。全词由词人敏感于秋风落叶,敏感于故国凄凉而作。词中紧扣“落叶”这一意象,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多时空转换、层层勾勒,既描摹出一幅秋景图,也展现出词人沉郁悲苦的内心情境。词作情景交融,表面写秋天的落叶,渲染秋天的肃杀,内里却处处在表现词人“故国凄凉”、身世飘零、思乡望土的情绪。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飞舞飘零的枯叶,正有如历尽沧桑、形容憔悴的词人,共同经历着秋的无边萧瑟与无情风雨。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开千古悲秋之主题。这首词虽名为《落叶》,实则仍属“悲秋”之范畴。所谓“士子悲秋”,秋是雅客骚人常写的主题。文人也有被称为“秋士”的说法。秋,实际是与愁密切相关的,有词句如此写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句子十分巧妙,“离人心上秋”乃是愁之所在。而惯写秋的多是背井离乡、客居羁旅之人。秋之苍凉与心之寂寞相衬托,便成为一种无法承载的凄楚辛酸。更何况是敏感多情,遭遇家国巨变的词人。从张炎、周密等人的描述可以看出王沂孙家境富有,周密写他“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张炎写他“香流酒赌,蝴蝶一生花里”(《琐窗寒》“断碧分山”)可见王沂孙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公子、风流文人。南宋偏安,朝廷苟且,“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贺新郎》)、“互相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徵情,节节弄拍”(郑思肖《玉田词题辞》)。一片纸醉金迷,享乐安逸。在此情境之下,作为西湖吟社成员,词人整日寄情山水、诗酒生涯,倒也逍遥自在。而一旦遭逢亡国之变,平静生活被打破,昔日富贵繁华换来今日憔悴零落,便不可避免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周密曾经自述:“予囊……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若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武林旧事·序》。时而沉迷于对往昔甜蜜的回忆,时而觉醒于现实生活的冷酷。这种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的感慨之情是宋末遗民词人所共有的。而王沂孙归隐后作词《醉蓬莱·归故山》“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步蹀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大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曹植有“生当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成为他的真实写照。一介富家公子一朝沦落山丘,这人生的况味岂是常人所能领会?寂寞、绝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给词人心理留下巨大阴影,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谈话录》,作家的创作风格源于其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封建士大夫历来渴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为理想奋斗不息,即使不能如愿,仍可徜徉山水、栖息林下,过远离仕途、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历代文人为自己所选的一条可进可退,理想的路途。然宋末元初,遗民们身经家国巨变,心理承受了沉重压力。他们一方面深切体会到家国不幸,每每痛心疾首。一方面,却面对时局无能为力。在这种巨大心理 压力之下,内心时刻饱受煎熬。既无力投入到轰轰烈烈与异族的抗争中,又不能全然对世事默然无闻,甚而想学陶渊明躬耕陇亩也不可能。而在创作中,他们不同于抗战派文人如岳飞等人的慷慨高歌,感人泣下。只能以如泣如诉的笔触来委婉表达自己失意、无奈、苦闷无为的情绪。词中有黍离之悲,却表现得很是无力。相反,形成一种低回哀婉、沉郁晦暗的调子。每每唏嘘感叹,哀音似诉。而这种调子的形成,也正是当时生活在创作中的反映。这时期词的创作现状与晚唐又有几分相似,集中体现文人对现状无能为力的灰暗心境,呈现一类灰色的基调。词汇选择上喜好用冷色调,如翠、碧、苍、残,甚而直接选用凉、冷、寒、凄凉等暗示作者心态的词语。尤其王沂孙的创作,“凄凉”一词出现频率极高。
宋末元初遗民词人基本属于格律派,创作上深受前人影响,喜好咏物寄托。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王沂孙。他的咏物词占了全部词作的百分之七十。咏物异常广泛,如咏新月、萤、蝉、水仙花、苔梅、碧桃、牡丹、海棠、白莲、樱桃、橄榄、龙涎香等。在这类咏物词中,他善于把所咏之物与己之情感相融合,主客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齐天乐·蝉》“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以遭受风雨侵袭、日渐衰飒的蝉的形象暗合词人在亡国之后仓惶躲避、无家可归的遭遇。同时.以“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表现词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另如《水龙吟·白莲》“太液荒寒,海山依旧,断魂何许。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以白莲形貌姿容与杨贵妃的意态风神合二为一。盛时娇美繁华,衰时流落人间。今昔对比。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今昔之叹,身世之悲。其他作品也多如此,从而形成了王沂孙善于咏物,寄托深婉的特点。因而周济称他:“赋物能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最是碧山长处。”
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的心声。读诗如同读人,人生的印记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诗也如同读史,历史的风云蕴藏在冷静的笔墨之下。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拥有自己的独特位置。同时,他又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属于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他也是某一类人的典型,这赋予了个体更多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读者也正是在接触这些作品与作家的时候,了解了更多的文学背后的深层意义。这首《水龙吟·落叶》表达了家国没落之际遗民诗人的苦闷悲凉,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低回况味。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彻,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又号玉笥山人,会稽人。据张炎《琐窗寒·吊碧山玉笥词》,知王沂孙卒于张炎之前(张炎卒于元至治元年——三年之间,公元1321——1323年)。又据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仙佛)条载:“辛卯(公元1291年)十二月初夜,天放降仙……问‘王中仙今何在?’云‘在冥司幽滞未化。’”推断他卒于1 291年前(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周草窗年谱》)。可以肯定的是,王沂孙与交往密切的张炎、周密一样,生活在宋末元初。同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感受了身世飘零,作品中充溢着悲苦凄凉。王沂孙的词以咏物为主,寄托深沉,格调沉郁深婉。
这首《落叶》是其经典作品,体现了他的词的总体风格。作品开篇即点题:“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凄凉二字,极其深刻地袒露出词人当时的心境:家国凋零,身似浮萍,时刻体味着浓的化不开的苦闷。时节已是深秋,秋的肃杀把一切变得苍凉,也使人的心情落到最冰冷的谷底。秋风萧瑟,落叶满地,使词人想到了故乡的寂寥秋景,沉入对前尘往事的深深回忆。如此笔触,自然而然引导读者去体味词人的情感。至“萧萧渐积,纷纷犹坠”具体描写落叶之情态,风中凋零的落叶飘飘荡荡、无依无靠,正如同词人当时的身世处境。以下化用贾岛和屈原的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句的使用,既使作品典雅含蓄,又平添了一种骚人悲秋,千古情同的苍凉况味。“想重崖”三句,时空转换,与“望中”呼应,想象暮秋时节,寂寞的山中已是荒芜一片。原本被浓郁的绿树所覆盖的峰峦现在突兀裸露,无言冷漠。原本车马穿梭的山中路已积满落叶,杳无人迹。这已然不是词人之前游玩徜徉的景象,今昔对比,增添了几分怆然。虽无一语直写落叶,却层层点染,将故国秋的萧索寂寞表露无遗,暗合词人的心境,实现了对“故国凄凉”的勾勒。“前度题红杳杳”三句,由故山转向故宫,反用宫沟题红事,与落叶之题绾合。“杳杳”二字,拉长了时空距离,体现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暗”、“空”二字,表现出一种无奈,仿佛暗示着,在巨大的历史变故面前人生的徒劳。以上三句仍然是对“故国凄凉”的渲染勾勒。“啼螀”六句,空间由远及近,思绪由故国秋景回至眼前所见,瑟瑟秋虫哀鸣,远空鸿雁南翔,象征着词人心绪的寂寞彷徨。“乱影翻窗,碎声敲彻”是对落叶的直接描摹。也是对词人心境的侧面表现,一“彻”字,用的极妙,暗示出词人悲愁哀叹,辗转难眠。令人联想到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点明词人此时客居他乡、身世沦落的处境,也是他身如落叶,欲归不得的凄苦心绪的反映,同时将“故国凄凉”之情渲染至极致。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情景合一是诗词创作最高境界。意象,是作者情感的代言,是诗词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意象的选择是词作成功的关键。全词由词人敏感于秋风落叶,敏感于故国凄凉而作。词中紧扣“落叶”这一意象,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多时空转换、层层勾勒,既描摹出一幅秋景图,也展现出词人沉郁悲苦的内心情境。词作情景交融,表面写秋天的落叶,渲染秋天的肃杀,内里却处处在表现词人“故国凄凉”、身世飘零、思乡望土的情绪。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飞舞飘零的枯叶,正有如历尽沧桑、形容憔悴的词人,共同经历着秋的无边萧瑟与无情风雨。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开千古悲秋之主题。这首词虽名为《落叶》,实则仍属“悲秋”之范畴。所谓“士子悲秋”,秋是雅客骚人常写的主题。文人也有被称为“秋士”的说法。秋,实际是与愁密切相关的,有词句如此写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句子十分巧妙,“离人心上秋”乃是愁之所在。而惯写秋的多是背井离乡、客居羁旅之人。秋之苍凉与心之寂寞相衬托,便成为一种无法承载的凄楚辛酸。更何况是敏感多情,遭遇家国巨变的词人。从张炎、周密等人的描述可以看出王沂孙家境富有,周密写他“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张炎写他“香流酒赌,蝴蝶一生花里”(《琐窗寒》“断碧分山”)可见王沂孙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公子、风流文人。南宋偏安,朝廷苟且,“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贺新郎》)、“互相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徵情,节节弄拍”(郑思肖《玉田词题辞》)。一片纸醉金迷,享乐安逸。在此情境之下,作为西湖吟社成员,词人整日寄情山水、诗酒生涯,倒也逍遥自在。而一旦遭逢亡国之变,平静生活被打破,昔日富贵繁华换来今日憔悴零落,便不可避免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周密曾经自述:“予囊……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若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武林旧事·序》。时而沉迷于对往昔甜蜜的回忆,时而觉醒于现实生活的冷酷。这种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的感慨之情是宋末遗民词人所共有的。而王沂孙归隐后作词《醉蓬莱·归故山》“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步蹀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大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曹植有“生当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成为他的真实写照。一介富家公子一朝沦落山丘,这人生的况味岂是常人所能领会?寂寞、绝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给词人心理留下巨大阴影,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歌德谈话录》,作家的创作风格源于其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封建士大夫历来渴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为理想奋斗不息,即使不能如愿,仍可徜徉山水、栖息林下,过远离仕途、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历代文人为自己所选的一条可进可退,理想的路途。然宋末元初,遗民们身经家国巨变,心理承受了沉重压力。他们一方面深切体会到家国不幸,每每痛心疾首。一方面,却面对时局无能为力。在这种巨大心理 压力之下,内心时刻饱受煎熬。既无力投入到轰轰烈烈与异族的抗争中,又不能全然对世事默然无闻,甚而想学陶渊明躬耕陇亩也不可能。而在创作中,他们不同于抗战派文人如岳飞等人的慷慨高歌,感人泣下。只能以如泣如诉的笔触来委婉表达自己失意、无奈、苦闷无为的情绪。词中有黍离之悲,却表现得很是无力。相反,形成一种低回哀婉、沉郁晦暗的调子。每每唏嘘感叹,哀音似诉。而这种调子的形成,也正是当时生活在创作中的反映。这时期词的创作现状与晚唐又有几分相似,集中体现文人对现状无能为力的灰暗心境,呈现一类灰色的基调。词汇选择上喜好用冷色调,如翠、碧、苍、残,甚而直接选用凉、冷、寒、凄凉等暗示作者心态的词语。尤其王沂孙的创作,“凄凉”一词出现频率极高。
宋末元初遗民词人基本属于格律派,创作上深受前人影响,喜好咏物寄托。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王沂孙。他的咏物词占了全部词作的百分之七十。咏物异常广泛,如咏新月、萤、蝉、水仙花、苔梅、碧桃、牡丹、海棠、白莲、樱桃、橄榄、龙涎香等。在这类咏物词中,他善于把所咏之物与己之情感相融合,主客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齐天乐·蝉》“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以遭受风雨侵袭、日渐衰飒的蝉的形象暗合词人在亡国之后仓惶躲避、无家可归的遭遇。同时.以“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表现词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另如《水龙吟·白莲》“太液荒寒,海山依旧,断魂何许。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以白莲形貌姿容与杨贵妃的意态风神合二为一。盛时娇美繁华,衰时流落人间。今昔对比。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今昔之叹,身世之悲。其他作品也多如此,从而形成了王沂孙善于咏物,寄托深婉的特点。因而周济称他:“赋物能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最是碧山长处。”
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的心声。读诗如同读人,人生的印记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诗也如同读史,历史的风云蕴藏在冷静的笔墨之下。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拥有自己的独特位置。同时,他又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属于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他也是某一类人的典型,这赋予了个体更多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读者也正是在接触这些作品与作家的时候,了解了更多的文学背后的深层意义。这首《水龙吟·落叶》表达了家国没落之际遗民诗人的苦闷悲凉,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低回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