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 自杀与中国式美好生活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并不是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反抗。找出中国人自杀的特殊模式和文化解释,以此为切入点,理解中国人的苦与乐,寻找一种中国式美好生活
  
  吴飞,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副教授。著有《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2002年,在中国客居15年的加拿大医生费力鹏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人自杀率的报告。根据他的这份报告,截至1999年,中国人的自杀率已经达到23/10万,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一夜之间,中国成了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但首先吸引海内外学者的,并不仅仅是这么高的自杀率,而是中国特殊的自杀模式: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妇女、农村人口、年轻人和老年人自杀,而不像西方多数国家那样,集中在男性、城市人口、中年人?
  根据涂尔干经典的自杀理论,这些人群更容易遭受社会失范的冲击,更大程度面临现代性带来的异化、孤独、疏离群体等等问题。中国的情况使这种自杀理论有些手足无措。
  此时,还在读人类学博士的吴飞正被困在华北一家县医院拥挤的急诊室,一边等待前来就诊的自杀未遂者,一边失望地翻看他们的治疗记录。在治疗记录的病因一栏,可以看到“农药中毒”、“甲胺磷中毒”、“一六○五中毒”、“氧化乐果中毒”等字样,却没有“喝农药”或“自杀”。
  “这是我对中国自杀现象的研究陷于最低谷的时候。”吴飞回忆。
  
  “什么哲学问题比生死更重要?”
  
  最初吴飞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自杀研究联系到一起。在北大念本科时他读了涂尔干的《自杀论》。那时他只是以一个文科学生应有的态度向鼎鼎大名的社会学者报以敬而远之的崇拜,对涂尔干的书和理论却没什么感觉。对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也只是粗粗翻过。
  初到美国他想继续读硕士期间的宗教研究。所以半年后导师凯博文教授建议他做自杀研究时,他毫无心理准备。“当时是2000年初,费力鹏的研究成果还没正式发表,但在圈内,中国自杀率很高已经成了基本的共识。”经过思考,吴飞逐渐意识到,自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有很多文化意味的题目。“有什么哲学问题比生死更重要呢?”
  在哈佛的五六年里,他杂七杂八听了一些古典学、政治哲学、宗教学、艺术史的课程。有很长一段时间,随身只带两件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盘古琴磁带,一本海子诗集。实在忍不住了,才会听听古琴、读读中文诗。这种难得的奢侈,常常把他感动得“恍兮惚兮”。
  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在佛格艺术史图书馆里他看着一种特殊的耶稣像“微若尼卡”,想起电影《微若尼卡的双重生命》,开始写《微若尼卡的第三重生命》。后来,在拉丁文课上他又读到李维对卢克莱西亚自杀的叙述,在政治哲学史课上读到马基雅维里的《曼陀罗》中卢克莱西亚的故事。对不同的卢克莱西亚的思考构成他的《生的悲剧,死的喜剧》。通过对李维、奥古斯丁、马基雅维里、米德尔顿、莎士比亚笔下的卢克莱西亚形象的比较,他梳理了自杀观念从古典到现代早期的演变,试图演绎出相应的人性结构与政治安排的变化。吴飞说:“这时的基本思路支配了后来我对西方自杀学传统的全部思考。”
  
  “更地道地回到中国思想传统”
  
  吴飞开始准备在中国的田野调查。最初多数师友不以为然:“死去的人,你怎么研究他呢?”“人家那么伤心,能跟你说吗?”“不拿大棍子把你打出来就好。”一位好心的师姐叮嘱他去之前找个庙或道观烧上一炷香,以对抗自杀者身上的邪气。
  做田野调查那年,吴飞正好30岁。他一边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自杀故事,一边在这无比艰难的研究中,反思自己对做人之道的理解。在他看来,对一个一个自杀者的追思,与一个一个农民的交往,成了至关重要的“格物”;在其中体会出一点道理,就是慢慢“致知”的过程。“如果做学问无助于改变自己的气质和做人之道,又算得上什么学问?如果对中国现代性的理解不铆在对世道人心的思考上,你又怎么可能体会出文明的底蕴来?”
  在吴飞看来,毛泽东所说的“造反有理”,就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现代社会的情绪性理解。“文革”之后,这种理解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被加强了。
  “我们骨子里,是把齐天大圣、梁山好汉、贾宝玉这样的人物当作了自己的偶像。这是用中国固有的观念来理解自由民主,只能把人从旧制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却并没有给人一套新的伦理来安身立命。所以现在大多数人不懂怎样过好日子,也没认真思考自己该怎样做人。这是很多自杀的原因所在。”究竟如何建立新的中国伦理,吴飞坦言自己也没方案。他研究自杀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找出中国人自杀的特殊模式和文化解释,也是以自杀问题作为切入点,从中国人切实的生活体验中,理解他们的苦与乐,寻找一种中国式的美好生活。吴飞说,“这种美好生活应该更地道地回到中国思想传统,使之成为重新建构现代生活的主要力量。”
  
  医学很难真正解决自杀问题
  
  人物周刊:你曾说当前中国自杀问题是现代性善恶之争的显形,怎么理解?
  吴飞:自杀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比较复雜的事。虽然西方的基督教对自杀基本上是谴责的,认为是一种罪,但也不是那么简单,自杀背后总有个让人同情的缘由。比如说通过自杀来表达某种看重的价值。在中国,自杀从来被看作一种反抗的方式。比如忠臣义士在国破家亡时以自杀表达气节,明清的时候很多女性自杀是为了维护贞洁。这是维护道德的一种表现。现在的中国,自杀者往往是自认为受了一定的委屈冤枉,自杀是对他认为的不正义现象的反抗。
  人物周刊: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打工者自杀,像富士康12连跳,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吴飞:关于富士康我不了解内情,不好妄加评论。现在的很多自杀事件是对社会不公的反抗而不是因为精神问题。在自杀者看来,自杀并不是道德上不好的事,而是自己受到了委屈,因为实现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采取的一种激烈方式。
  人物周刊:《自杀与美好生活》谈到在西方自杀的主因是绝望,在中国呢?
  吴飞:基督教里最重要的3种德性是:信、望、爱。“望”就是对上帝的拯救抱有希望,是建立在对尘世放弃幻想的基础之上再抱有希望。在西方自杀的主要原因就是绝望。现在精神医学也直接受到了这种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中有两个因绝望自杀的典型,就是莎士比亚《麦克白》里的麦克白夫人和雨果《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这两个人做了很多坏事,有一天良心发现,觉得做这么多坏事,将来肯定是要下地狱的。意识到自己很坏,有强烈的良心谴责和忏悔,甚至自杀,这是典型的绝望。我觉得在中国虽然不能说没有绝望情绪,但很多不是对自己的道德没有信心了,而是对逆境、具体事情无法改变的绝望。
  为什么我说自杀是善恶之争呢?纯粹的坏人是不会自杀的,只有良心发现否定了自己的人才会自杀,他比那种纯粹的坏人要好些。有的人可能只是犯了小错,但他良心敏感,连小错也无法原谅,那是对善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涂尔干在《自杀论》的最后说,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太高不是好事,但如果完全没有自杀可能更糟。因为自杀体现出对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人物周刊:中国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一般忽略自杀的个人原因而归咎于所处社会环境。你怎么看这种取向?
  吴飞:在农村,儿媳妇在婆家自杀,不管什么原因,哪怕是儿媳妇做错了很多事,娘家一定会来找婆家算账,闹一下,才能表明为女儿伸冤了。任何一个自杀事件,脱离了本身的环境,被拿来说事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是要被歪曲、被赋予一些它本身没有的意义的。我的书里曾谈到过毛泽东为赵五贞“出头”的那个著名事件(1919年,21岁的赵五贞反抗包办婚姻无果,出嫁当天在花轿中用剃刀自杀,毛泽东写了9篇文章抨击封建礼教)。赵五贞是因为很一般的婚姻纠纷自杀了,但因为当时是五四,最终舆论解读成反抗封建家庭、封建婚姻制度,被赋予很多的大意义。不能说现在的一些自杀事件没有类似的情况。
其他文献
她不是明星,没有任何影视或音乐作品,却处处享受明星待遇——被狗仔追,被粉丝捧。理由很简单,她是社交名媛,名媛经济新一代受惠者。  刻薄地说,除了拍广告和出席各种时尚活动,你看不出奥利维亚巴勒莫这两年做了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事,喊了很久的电视剧也没见开拍。10月7日,她终于推出了个人同名网站。一个时尚博客构成了该网站的主体部分,奥利维亚任执行主编兼创意总监,另有副主编和13位特约撰稿人为网站提供内容支持
文怀沙的“国学大师”头衔来自“文化江湖”的需要。这个江湖由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暴发户等组成。他们没谁知道文怀沙的过去,也不了解文肚里的墨水,正是在这个“文化江湖”中,文怀沙如鱼得水    文怀沙常年所住宾馆的保安最近多了一项额外任务。  3月2日晚8时,当本刊记者在这座位于北京农展馆北路的宾馆1号楼询问文怀沙所在房间时,保安说得先给文的房间通电话。接电话的人非常急切地说文和他的家人都出去了,随后挂
彼得巴菲特穿着西服优雅地端坐钢琴前,微卷的半长发妥帖后梳,颇有艺术范儿。  台下,人头攒动。台上,巨大的展板中间写着小小的英文字“彼得巴菲特的人生选择”,中文字要大好几倍,“彼得巴菲特”换成了“财富之子”。  的确,这位美国知名的音乐人有个更引人瞩目的身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新公布的201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沃伦巴菲特以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3月,彼得巴菲特带着自己的第一本
一场事先张扬的“私奔”,让本已算公众人物的王功权的私生活,成为全国人民的公共话题,他遭遇了无数廉价的斥责。私生活的瑕疵,不会掩盖他商业上的成功,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弱者的关怀,以及率性善良忠实于内心的诗人心性,王功权的内心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颠覆了普通人对富豪阶层的单一化想象。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全文细节均来自本刊记者对王功权先生本人,以及相关的外围采访。    我走了。  
一汽-大众奥迪携手《杨澜访谈录》找寻时代进取精神    2010年11月8日晚,“《杨澜访谈录》十周年庆典晚会——一汽-大众奥迪携手《杨澜访谈录》寻找时代进取精神”活动在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一汽-大众奥迪嘉宾、奥迪英杰汇成员、来自政商、财经、文化、体育、演艺等社会各界来宾与媒体齐聚一堂,回顾节目十年辉煌历程,共同探寻时代进取精神,感受进取人生魅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十年进取”。进取,不仅是奥
5月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策划者、美国全球头号通缉犯——本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结束了其作为“恐怖大亨”的一生    “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死亡总要追击你们,即使是你们在巨塔之间。”2001年“911”之前,在一次对基地组织成员的讲话里,本拉登谈到宗教责任中“令人厌憎”的部分、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对战斗的畏惧以及死亡之后,曾重复三次引用《古兰经》第四章上的一段经文——人们相信,这是他
表姐幼儿园有个唐氏症儿童,胖,比同班小孩大两码,XXL。  他妈妈为了让他进个正常幼儿园颇动用了些关系,估计也使了些银子。在带着小胖子见了幼儿园的王院长后,终于成功。小胖进园后就见了什么领导都统称王院长了。老师说:“叫李院长。”小胖子:“王院长好。”老师说:“这是李院长!”小胖子:“王院长再见。”  小胖子有个特殊习惯——午睡全裸。可以想象他晚睡也是全裸的,但那个时段裸就裸吧无所谓,午睡全裸却直接
近日,伊朗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原因是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头号打击目标。美、英、以色列都纷纷表示可能采取武力打击伊朗的核设施,以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与以往几次武力恫吓不同,此前西方媒体爆出伊朗企图刺杀沙特阿拉伯驻美大使。北约又刚刚获得了利比亚战争的胜利,无论士气还是舆论的优势都非常明显。伊朗则举行了万人聚会,公开谴责美国的武力恐吓行为,并且宣称掌握了上百份文件可以证明美国正在中东从事恐怖活
2003年大获成功的《印象刘三姐》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当中,我们很少听到梅帅元的名字,他作为总制作人被名声响亮的张艺谋铁三角所遮盖,尽管正是他从1999年开始为了自己的一个创想四处找钱筹备演出。  在那之后张的团队继续拓展“印象系列”的演出,梅帅元则自立门户,至今已打造了8个作品,平均下来几乎一年一个。这些作品依旧沿用他所创立的山水实景演出模式,内容上却涵盖了中国数个文化的源头。  这里面有关于中原佛
无住生心  沩山灵佑禅师,俗姓赵,法名灵佑,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人,是唐朝僧人,为沩仰宗之初祖。  一天,一位初入门的学僧问沩山灵佑禅师:“如何是道?”  禅师答:“无心是道。”  学僧一脸疑惑:“对不起,禅师,我有心啊!”  沩山灵佑禅师立刻呵斥:“你是有心,但却是妄心、是假心,无心才是真心!”  学僧还是不懂,再反问老师:“既然无心,还用什么修道呢?”  沩山灵佑禅师答:“连老子李耳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