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活动过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三个环节的有效落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课前抓准“预习点”——为自主学习奠基
预习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学生能确定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听课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构建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通过预习学生能明白旧知与新知间存在的问题,在课前提前补上。
1 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前,教师要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课文预习的三读习惯:一读文本,圈好生字找出新词,读出文章的大意;二读文本,使用工具书并结合文章掌握生字读音,理解生字生词意思,同时画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并写一两句感想;三读文本,在读中有思考,能发现一些问题。
2 设计层次性的预习作业。学生学习中认知和能力水平不同,他们预习时是存在差异的。我在布置预习问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分层化的预习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水》的预习问题,我是这样分层的。
A类学生选做:通读课文三遍,并找出生字新词,读出文章大意,记下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
B类学生选做:通读课文,指出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水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水的无比珍贵,并写一写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C类学生选做:作者出生的地方严重缺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然而整篇文章,我们感觉到的都是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请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写几句你读完课文后的感想。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够在预习作业中进行有效的预习,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自主学习切入点,为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抓准“指导点”——为自主学习导航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在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中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促进和指导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1 引导自主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思维往往受到预设的制约,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则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散空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敢于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想法。例如,在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孩子们阅读文本后问:(1)老师,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宋庆龄不肯,说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2)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的故居前留影纪念?(4)作者是怎样写这两棵樟树的?(5)作者为什么写这两棵樟树?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人格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的也许简单,有的也许幼稚,但都是在认真学习和思考后的反馈,教师要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 指导学写批注。批注式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手法、语言、思想等使用画线、圈点等方式进行标注的读书方法,这是一种精读的方法。开展批注式阅读,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是一种深度的思维参与过程。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在阅读中写批注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做个有心的读书人。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文章,然后在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文章写得好的地方画线,把用得好的词语、自己新认识的词语画圈,并在文章边上写上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李时珍》一文时,让学生将李时珍是怎样成为药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原因进行批注,了解一个人成才的因素。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批注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引导自主质疑、指导学写批注仅仅是两种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
三、课后抓准“实践点”——为自主学习提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孩子们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素材,在语文实践中领悟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具有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增强语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开展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课本剧情,演一演。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静态的课文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而且,通过这样的演一演活动,孩子们能深入领悟课文,产生独到的见解,丰富阅读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后,我让学生分组编排剧本和活动,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在扮演活动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大胆创设,编排活动,把课文演得生动有趣,课堂中爆发出了阵阵的掌声。这样的扮演活动,也使孩子们收获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2 课文背景,查一查。教材中有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精心创作和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中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读者进行品味。对这样的文章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丰富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文章背后的内容,以文章为载体,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让孩子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宋庆龄生平事迹、图片、感人故事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伟大的一生,产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然后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这些收集到的材料,既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步体悟到作者以树写人写法的精妙。
3 文本空白,写一写。优秀的文章,常常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使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导孩子们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扩写。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文中留下很多的扩写空间,如小姑娘被送回日军指挥部的过程,小姑娘是怎么回到日本的,回到日本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的心理活动有哪些,40年后她回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等,这些空白都是扩写的好机会。孩子们在扩写中,既能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放手,会放手,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前抓准“预习点”——为自主学习奠基
预习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学生能确定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听课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构建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通过预习学生能明白旧知与新知间存在的问题,在课前提前补上。
1 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前,教师要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课文预习的三读习惯:一读文本,圈好生字找出新词,读出文章的大意;二读文本,使用工具书并结合文章掌握生字读音,理解生字生词意思,同时画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并写一两句感想;三读文本,在读中有思考,能发现一些问题。
2 设计层次性的预习作业。学生学习中认知和能力水平不同,他们预习时是存在差异的。我在布置预习问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分层化的预习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水》的预习问题,我是这样分层的。
A类学生选做:通读课文三遍,并找出生字新词,读出文章大意,记下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
B类学生选做:通读课文,指出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水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水的无比珍贵,并写一写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C类学生选做:作者出生的地方严重缺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然而整篇文章,我们感觉到的都是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请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写几句你读完课文后的感想。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够在预习作业中进行有效的预习,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自主学习切入点,为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抓准“指导点”——为自主学习导航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在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中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促进和指导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1 引导自主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思维往往受到预设的制约,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则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散空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敢于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想法。例如,在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孩子们阅读文本后问:(1)老师,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宋庆龄不肯,说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2)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的故居前留影纪念?(4)作者是怎样写这两棵樟树的?(5)作者为什么写这两棵樟树?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人格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的也许简单,有的也许幼稚,但都是在认真学习和思考后的反馈,教师要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 指导学写批注。批注式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手法、语言、思想等使用画线、圈点等方式进行标注的读书方法,这是一种精读的方法。开展批注式阅读,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是一种深度的思维参与过程。在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在阅读中写批注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做个有心的读书人。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文章,然后在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文章写得好的地方画线,把用得好的词语、自己新认识的词语画圈,并在文章边上写上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李时珍》一文时,让学生将李时珍是怎样成为药物学家和医学家的原因进行批注,了解一个人成才的因素。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批注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引导自主质疑、指导学写批注仅仅是两种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
三、课后抓准“实践点”——为自主学习提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孩子们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素材,在语文实践中领悟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具有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因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增强语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开展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课本剧情,演一演。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静态的课文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而且,通过这样的演一演活动,孩子们能深入领悟课文,产生独到的见解,丰富阅读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后,我让学生分组编排剧本和活动,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在扮演活动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大胆创设,编排活动,把课文演得生动有趣,课堂中爆发出了阵阵的掌声。这样的扮演活动,也使孩子们收获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2 课文背景,查一查。教材中有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精心创作和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中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读者进行品味。对这样的文章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丰富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文章背后的内容,以文章为载体,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让孩子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宋庆龄生平事迹、图片、感人故事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伟大的一生,产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然后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这些收集到的材料,既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步体悟到作者以树写人写法的精妙。
3 文本空白,写一写。优秀的文章,常常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使人产生无穷的回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导孩子们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扩写。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文中留下很多的扩写空间,如小姑娘被送回日军指挥部的过程,小姑娘是怎么回到日本的,回到日本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的心理活动有哪些,40年后她回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等,这些空白都是扩写的好机会。孩子们在扩写中,既能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放手,会放手,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