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石敢当信仰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8023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来到一个新的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当无法自我控制之际,辟邪逐厉与祈安求福的民俗信仰便应运而生。于是,辟邪物不仅成为民俗焦点,更留下可贵而亲切的文物。台湾各地“石敢当”的广泛应用就是这样。台湾不管是城镇、还是山区,凡是面对街头巷口的地方大部分都建有庙宇,以祛灾辟邪,所以台湾各地的庙宇特别多。偶有不建庙宇的,就在院墙或房屋的墙壁上砌一块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作为镇物。还有的在石材上刻写“太极八卦石敢当”“石敢当驱邪除怪、拍秽止煞”等字样,并结合剑狮造型,尤增咄咄逼人的气势。将它立于村庄四隅,保护地方安全;立于海边、港岸、池塘、路冲、巷道,塑造强力镇守的效果;立于宅第出入口、墙角、后院、围篱,落实止煞的最后防线。
  台湾省各县市的石敢当,大多只是一块石头或是石碑。多是竖立的,偶尔也可看到横形的。多是石质的,也有泥塑的。澎湖各地的石敢当就大不相同,什么材质的都有,主要分布在海边、港口甚至海上,规模都很大,有的以十层的石塔建造,非常雄伟壮观,而且种类、造型之多,远胜于台湾本岛。
  石敢当作为诸多民俗信仰的一种,在澎湖列岛形成,自然有他特殊存在的背景。
  澎湖位于台湾岛西南方向的海峡不远处,因其海外浪涛汹涌、海港内平静如湖而得名。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台湾海峡的中枢,东隔澎湖水道,与云林、嘉义、台南三县近望,最短距离45公里;西面与福建厦门隔海相望,最短距离140公里,共由大小不等的6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是台湾唯一的岛县。这些岛屿以马公岛为中心,按地理位置,又划分为北海、南海和东海三部分,共有9万多人。
  澎湖的文化史迹十分丰富,如全台首座妈祖庙天后宫、妈宫城遗址、西屿西台古堡、闽南式古厝、文化聚落等,加上澎湖密度居台湾之冠的174座寺庙及虔诚祈求“海上平安,渔获丰收”的各种迎神祈福民俗,使澎湖成为溯古寻幽的海上文化宝库。在每一个村落,放眼望去最漂亮整洁的建筑便是寺庙。对信仰特别认真的澎湖人不仅为自己的信仰修庙,也为那些客死异乡、最后尸骨漂至澎湖的出海人修建各式各样的“客公庙”。此外,避邪的石敢当、镇风塔、硓古石屋建筑、玄武岩与硓古石砌成的蜂巢田、蒙面工作的妇女等,俱为澎湖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景观。澎湖移民由于主要来自福建的同安县及金门地区,因此,风俗习惯及民间信仰,也大多源于同安与金门。
  金门各村里居宅,都是比邻而建,鳞次栉比,故左右邻屋自然形成巷道,通向两端的出口,若有一座房的墙壁突出其间,俗称塞巷或冲巷,会犯冲路神风煞,致宅舍不祥,必须有以抵挡镇住之,方可平安无事,于是便在当巷之处壁间立石,上刻“石敢当”,或加书为“泰山石敢当”,用以厌胜。金门的石敢当约上百处,没有澎湖的多,但都比澎湖的历史悠久。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宁头北山村振威第,又名提督府,为三落大厝,是清朝水师提督李光显的故居,因其平海寇有功,卒后追谥为振威将军,其宅第屋后墙角立有三通“泰山石敢当”碑,差不多和平房一样高,是金门最大的石敢当,雕工精细,造型高大威猛,非同一般。其中一通立于屋角后边巨石上,碑顶有栩栩如生狮头浮雕,下为竖写的刚劲有力的“泰山石敢当”铭刻,造型非常罕见。之所以要立三通石敢当碑在此,是因为屋后的墙面冲着大路,后边没有什么护卫,所以用石敢当在此挡煞。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何培夫先生考证,中国人使用石敢当始于唐代,宋代以后逐渐普及,明清时随中原移民经福建传人台湾,甚至散播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地方。中国人早就认同“石材坚硬不朽,足以承担”的特性,而将石敢当神化。这是人们迄今为止最精彩的发现,所有的石头建筑、石头雕塑和碑刻,都是人们对石头的一种认识,或者反过来说是石头对生命的一种诠释,它使生命有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张力。就是有一天阳光和空气会消失,生命也将消失,而石头却将长久地存在。不然,为什么许多人毕生最大的渴望就是死后能立一块丰碑,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关于石敢当的信仰,经查史料,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碏、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在唐朝大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便发现有石敢当,后来,逐渐传至闽南各地。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就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泰山石敢当”信仰在闽粤沿海尤为盛行。它在传播中与福建沿海和金门的风狮文化相结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有的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由于澎湖和金门在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上很相似,经过先民的传递,石敢当便成了澎湖的习俗。走访澎湖,到处可见形形色色的石敢当,例如“泰山化煞石敢当”“五虎下山止煞石敢当”“金刚四将镇押石敢当”“观世音佛祖在此石敢当”“五雷阴兵收除邪秽石敢当”“南火当开化止煞石敢当”“三神塔(又名三仙塔)石敢当”,更有“玉皇敕令玄天上帝、温府王爷与五府千岁共同安镇押煞石敢当”和“玉皇敕令朱周池康温五府王爷千岁合境平安镇煞石敢当”等。由于讨海生活的艰辛,看天吃饭的无奈,澎湖地区将辟邪物不断发扬光大。
  在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天气阴晴难测,受此影响,还出现了塔形石敢当,如三层塔、五层塔、七层塔、九层塔;单塔、双塔或三仙塔等,以止煞驱邪,蔚为地方特色。如马公市锁港里有两座石塔,一座在坤元寺北极殿,塔作九层,硕大宏伟,塔顶立有浅刻“敕令北极星君镇守罡”的符咒碑;另一座也在坤元寺,十分高大,塔顶的符咒碑浅刻“敕令阿弥陀佛镇守四方平安罡”。这两座佛塔与道教携手合作,共同建立“区域联防”的措施,两塔左右呼应,宛如门神一般,捍卫锁港。西屿岛外垓村山上的三仙塔,面向澎湖湾,俯视外垓村,被视为庇护的象征。渔民每天归航,遥望三仙塔,仿佛看到巨灵守护,灯塔导航。台湾包括澎湖、金门、马祖的民风民俗与福建省大致相同,他们历来都把“泰山石敢当”看做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和敬仰的保护神。
  杨仁江先生是台湾资深教授,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多年,对台湾本岛、澎湖和金门石敢当特别厚爱,经过调查考证、分析比较,把石敢当分为八类:1.石敢当代表着人们敢担当其驱邪功能及抵挡凶煞作用,是一种风水镇物。2.冠“泰山”二字的石敢当。泰山为五岳之长,把“泰山”冠于石敢当之上,加以灵化,是“高次元传统”的根据。另外,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义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3.强调“止煞”功能的石敢当,澎湖四面环海,天气恶劣时,风灾危害甚大,石敢当既能“镇百鬼,压邪灾”,自然也,被认为能起遏阻邪恶的作用。4.刻有“太极八卦”的石敢当。被认为有驱邪能力,能强化止煞作用。5.雕“剑狮”或“兽头”的石敢当,狮子勇猛威武的形象,自古以来被作为辟邪驱麾象征。当地民俗专家认为狮子要镇宅但不能伤人,所以狮子口咬宝剑,免得任意张口咬人。更有据以引申,宝剑由左插入,剑尖向右者,代表“祈福”;由右插入,剑尖向左者,代表“辟邪”;双剑交叉者,代表“战斗”,倍加威赫。6.兼具“纳福”功能的石敢当。如屏风上有五只蝙蝠(即五福临门)与八卦图像的石敢当。7.与“符”结合的石敢当。如符号铭刻石碑的石敢当,更具坐镇的意义。8.类似石敢当的变体,如八卦碑、山海镇、葫芦宝塔、金龙宝塔、南无阿弥陀佛碑、魑魅魍魉碑等,种类繁多。如有葫芦、日月、麒麟与北斗七星构成多元化石敢当。葫芦,吉祥宝物,可以装酒、也可以装仙丹,神话故事中的仙人则常用它来收服妖怪。葫芦代表高深莫测的特性;葫芦腰身玲珑曲折,而且音似“福禄”,难怪辟邪、美化两相宜。总之,这八个方面有的是单一运用、有的是多元或混合运用,有的把石敢当加上泰山、剑狮、太极、八卦等图纹,以及“驱邪除怪、拍秽止煞”等文字,扩大原有形象,威赫有加;有的结合明珠、宝镜、葫芦、钢鞭与鲁班尺,形成文武兼备的“五宝”,效果倍增。也有区域性的不同,澎湖地区多见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石塔与符咒碑等,而台南市安平地区则多见剑狮与刀剑屏风,金门地区多见风狮爷、水尾塔,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都市地区多见高悬明镜、倒照镜、赐福板、一善牌、虎头牌,呈现简明、好用的风格。台湾有关部门正在申报,使石敢当成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1+N”动态组建党组织、“六个一”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多元化保障机制的建立……大英县一项项党建工作的落地,夯实了党在非公企业的执政基础,推动了全县非公企业转型发展。  变“有形覆盖”为“有效覆盖”  针对非公企业发展不一、党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大英县在单独组建、区域联建、产业联建的基础上,依托园区建立“1+N”(即1指“非公企业孵化工作室”联合党总支,N指通过孵化后组建的党组织)动态建党模式。党总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以及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建工作的某些内容、方式和方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