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获得诺奖后,她本能地躲避着媒体的聚光灯和公众的簇拥,然而,尽管故事的主角顽强地低调着,这个世界却同样顽强地不放弃解读和演绎
2015年12月7日,周一,斯德哥尔摩。中午11点40分,围着薄荷绿围巾的王亦安已经赶到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前,她看见那里已经排起了“粗略估计至少有100米”的长队,队伍里有一半都是华人面孔,而那些人与她的目的一样,都是来聆听她一位校友的讲座。王亦安是由宁波效实中学交换到瑞典的高二学生,她的那位校友是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中国的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
这是诺奖领奖前的常规讲座,由诺奖得主们亲自向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讲座安排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该奖的评审委员会就设在那里,而12月7日的这场讲座之前,一位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在Twitter上说:“第一次,在这个礼堂里,我们将听到汉语。”对85岁的屠呦呦而言,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两个月前,当诺奖评选结果刚刚宣布时,她曾表示,因身体状况原因,只能“尽量去”领奖。自获得诺奖后,如同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这位中国的诺奖得主本能地躲避着媒体的聚光灯和公众的簇拥。
这种态度,在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并不鲜见。为了躲避公众的过分关注,并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1960年代,穆斯堡尔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切断了电话线;1990年代,爱德华·刘易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出门开始戴假胡子。屠呦呦的方法,看上去应该是:尽量不出门。她获奖后拍摄的视频,数来数去只有在自家客厅庞大的米黄色沙发上的那段,另外,尽管你可以在网络上搜到各地由药学、生化、中医等各个学科专家组织的讨论和解读“屠呦呦的诺奖和她的青蒿素”的讲座,但除了一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规格甚高的座谈会,她几乎没做什么公开讲座。当前去她家拜访的校友们建议“一起去外面小饭店用个简餐”时,她的丈夫婉言拒绝,“万一在用餐时碰到了媒体界的朋友们或者青蒿素的‘粉丝们’,不方便。”
不过,缺席的主角并没不妨碍人们去解读与演绎,十一长假一结束,就有数只“青蒿素概念股”一路涨停。之后,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段子之一是一篇杨澜三问屠呦呦的文字摘抄,几天后,由杨澜而非屠呦呦自己出面否认;再之后是热门的讨论,“屠呦呦的半个客厅和黄晓明的2亿婚礼”……
瑞典时间下午1点,千人礼堂里座无虚席。讲座开始,先由大村智用带有浓重日本口音的英语介绍自己的工作,接着,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则讲述了同样的研究,他说:“1959年5月9日的一天,我们鼠箱里的老鼠出现了一些异样……”然后,屠呦呦上场了。她穿着宝蓝色套装,短裙过膝,上身笔挺,是阿加莎小说里那种老派的讲究,浅色边框的眼镜后面,眼睛闪闪发亮。
坐在讲桌后诺奖委员会专为她准备的椅子上,她说,“我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接着,她得体地感谢了为他授奖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与诺贝尔奖基金会,并表示:“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考虑到这个被普遍认为是“迟来的诺奖”,这些话中,有礼貌的客套,也有真心的感谢——她获得的这枚诺奖奖牌,符合诺贝尔最初的心愿,奖给那个最初的发现者。一位屠呦呦的同事向本刊透露,在给她的这份讲稿提意见时,曾有人建议她开头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因为屠呦呦的英文译名是Tu
2015年12月7日,周一,斯德哥尔摩。中午11点40分,围着薄荷绿围巾的王亦安已经赶到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前,她看见那里已经排起了“粗略估计至少有100米”的长队,队伍里有一半都是华人面孔,而那些人与她的目的一样,都是来聆听她一位校友的讲座。王亦安是由宁波效实中学交换到瑞典的高二学生,她的那位校友是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屠呦呦,中国的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
这是诺奖领奖前的常规讲座,由诺奖得主们亲自向听众介绍自己的研究,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讲座安排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该奖的评审委员会就设在那里,而12月7日的这场讲座之前,一位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在Twitter上说:“第一次,在这个礼堂里,我们将听到汉语。”对85岁的屠呦呦而言,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两个月前,当诺奖评选结果刚刚宣布时,她曾表示,因身体状况原因,只能“尽量去”领奖。自获得诺奖后,如同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这位中国的诺奖得主本能地躲避着媒体的聚光灯和公众的簇拥。
这种态度,在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并不鲜见。为了躲避公众的过分关注,并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1960年代,穆斯堡尔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切断了电话线;1990年代,爱德华·刘易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出门开始戴假胡子。屠呦呦的方法,看上去应该是:尽量不出门。她获奖后拍摄的视频,数来数去只有在自家客厅庞大的米黄色沙发上的那段,另外,尽管你可以在网络上搜到各地由药学、生化、中医等各个学科专家组织的讨论和解读“屠呦呦的诺奖和她的青蒿素”的讲座,但除了一场由中国科协主办的规格甚高的座谈会,她几乎没做什么公开讲座。当前去她家拜访的校友们建议“一起去外面小饭店用个简餐”时,她的丈夫婉言拒绝,“万一在用餐时碰到了媒体界的朋友们或者青蒿素的‘粉丝们’,不方便。”
不过,缺席的主角并没不妨碍人们去解读与演绎,十一长假一结束,就有数只“青蒿素概念股”一路涨停。之后,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段子之一是一篇杨澜三问屠呦呦的文字摘抄,几天后,由杨澜而非屠呦呦自己出面否认;再之后是热门的讨论,“屠呦呦的半个客厅和黄晓明的2亿婚礼”……

23张幻灯片
瑞典时间下午1点,千人礼堂里座无虚席。讲座开始,先由大村智用带有浓重日本口音的英语介绍自己的工作,接着,来自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则讲述了同样的研究,他说:“1959年5月9日的一天,我们鼠箱里的老鼠出现了一些异样……”然后,屠呦呦上场了。她穿着宝蓝色套装,短裙过膝,上身笔挺,是阿加莎小说里那种老派的讲究,浅色边框的眼镜后面,眼睛闪闪发亮。
坐在讲桌后诺奖委员会专为她准备的椅子上,她说,“我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接着,她得体地感谢了为他授奖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与诺贝尔奖基金会,并表示:“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考虑到这个被普遍认为是“迟来的诺奖”,这些话中,有礼貌的客套,也有真心的感谢——她获得的这枚诺奖奖牌,符合诺贝尔最初的心愿,奖给那个最初的发现者。一位屠呦呦的同事向本刊透露,在给她的这份讲稿提意见时,曾有人建议她开头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因为屠呦呦的英文译名是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