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甘肃旱作农业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进一步证明了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旱作农业;基础支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将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的弱势。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科学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科技增粮增收功不可没。2011年全国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其中科技一项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2],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较快增长,但因农业是一个脆弱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目前,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竞争力不强,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下降,用工成本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面对如此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是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农业的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甘肃是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也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达223万多公顷),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干旱成为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近年来,甘肃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改进,终于探索出了一种适合甘肃旱作农业增产增收的新模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免耕技术。这一技术的形成及推广,大大提高了甘肃旱作农业的产量,使甘肃农业连续实现七连增。特别是近三年,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粮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9年的900万吨到2010年的950万吨及2011年的1000万吨,三年三大步,不仅创造了甘肃粮食生产的辉煌篇章,也实现了在干旱贫困地区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的成功探索[3]。
1 甘肃旱作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为加快旱作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种植结构,甘肃坚持把抗旱、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作为科技抗旱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增强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旱作农业的技术水平。
1.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指在当地雨水丰富的雨季过后,在地表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将土地全覆盖,然后在垄沟打一些渗水孔,待到来年种植时节在沟内种植作物。这样就把秋季的降雨全部保存了起来,到了来年四五月份最缺水的季节里,地膜覆盖的地水分没有流失,解决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因干旱播不下去,播下去不出苗的技术难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其特点:(1)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2)有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能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3)能增加地表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4)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这一技术适合在降水量250毫米至550毫米、海拔在2300米以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它对提高粮食安全、增加旱作区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改变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甘肃从2007年推广种植以来,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至2011年已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11万公顷,玉米、马铃薯平均667平方米增产30%以上,增加效益300元以上[4],取得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成效,为甘肃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它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1.2全膜覆土穴播技术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甘肃省农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的又一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全地面平铺地膜 膜上覆土 穴播 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技术,它利用全膜覆盖的理念,总结和完善了传统地膜穴播技术,改传统露地条播小麦为全地面地膜覆盖加膜上覆土;改传统地膜穴播小麦一次覆膜种植一年(茬)为一次覆膜覆土连续种植3~4年(茬);改传统小麦的大播量为精量播种,改人畜播种为穴播机播种。该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播种穴集雨、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等技术于一体,有效解决了旱地小麦生长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中后期可以将深层土壤(40~120cm)水分提到上层供小麦生长所需,集雨保墒效果极其显著。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地膜小麦播种穴与幼苗错位、出苗率低、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同时,膜上覆土延长了地膜使用寿命,一次覆膜可连续使用3~4 a(茬),实现免耕多茬种植,能够显著地节本增效。每667平方米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一般年份可比露地小麦增产30%~40%,比膜侧沟播小麦增产15%~20%。它能使旱地小麦平均每667平方米产达300公斤,每667平方米增产小麦100公斤以上,增产率超过40%,每667平方米净增纯收益390元[5]。
这一技术适宜在年降水量300~600 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推广,适宜的主要作物有小麦、胡麻、谷子、莜麦、大豆、油菜及青稞等密植作物。甘肃从2007年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示范推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4.3万公顷,增产粮食6400t[5]。2011年甘肃又制定了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五年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2016年全省种植规模达到33.3万公顷,按每667平方米增产100公斤计算,年可增产粮食5亿公斤[6]。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既节约劳动力、节省成本,又可保护地表,减少表土流失和风蚀,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旱作农业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根据有关专家指出,像我国北方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山西、内蒙、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区现有旱地面积1800万公顷,适宜全膜覆盖膜上覆土穴播多茬种植技术的旱作农业面积按300万公顷、每667平方米增产按100公斤计算,年可增产粮食50亿公斤。如果在这些地区推广这项技术,将对我国北方地区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2 甘肃全膜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启示
艰苦的自然环境,既是对人们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力。从全膜旱作农业技术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到逐渐致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作用。这就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是推动甘肃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甘肃农业发展的出路和希望。
2.1破解农业增收难的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这个“助推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改善着作物的品种品质,而且使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农业越来越成为可控性的产业,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像甘肃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山区,由不能种植玉米到能够种植、由最初的每667平方米产100公斤左右达到500公斤左右,完全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发展农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尤其要重视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农业的可控水平。
2.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使科学、自然、经济三者有机结合
农业是基础产业,旱作农业相对灌溉农业来说,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大,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发展旱作农业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因地制宜,科学改造。只有要把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创新耕作技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才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只有通过把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作为切入点,加快区域性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发展循环农业新模式
干旱山区生态脆弱,必须从改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来推进旱作农业科学发展。要大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探索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加大以种植、养殖和沼气利用为主的循环型高效、生态、可持续旱作农业发展模式的试点推广工作,走出一条 “双垄玉米-秸秆养殖-畜粪沼气-残渣肥料-肥沃农田-增产增效-双垄种玉米”的新型循环生态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提高农业及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注重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开发低成本、环保型地膜,重点做好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工作,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加大废旧农膜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和补贴奖励力度,不断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来发展舍饲养殖,减少上山放牧,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促进山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2.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在技术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把理论研究变成现实,就要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农地结合,与农民见面,实现科农零距离接触和无缝衔接。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政府财政要确保试验、示范和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形成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开发的良好机制。支持农技部门搞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并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与市场接轨,采取有效的形式将农技推广与农民组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3 结语
农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新华网(www.eastmoney.com).
[2] 张毅,冯华.农业科技助推粮食八连增 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N].人民日报. 2011-12-28.
[3]王朝霞.甘肃粮食总产量超1000万吨较30年前[N].甘肃日报. 2011-11-03.
[4] [5]王朝霞.科技助推农业突破发展瓶颈[N].甘肃日报.2011-12-08.
[6] 庄俊康.甘肃实施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调查[N].甘肃经济日报. 2011-09-07.
作者简介:袁凤香(1964-),女,副研究员,甘肃武威人,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党建、政治、区域经济发展等理论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旱作农业;基础支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将突破一些地区资源紧缺的局限性,显著提高农业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力,将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的弱势。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科学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科技增粮增收功不可没。2011年全国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其中科技一项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2],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较快增长,但因农业是一个脆弱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目前,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竞争力不强,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下降,用工成本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面对如此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是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农业的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甘肃是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也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达223万多公顷),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干旱成为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近年来,甘肃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改进,终于探索出了一种适合甘肃旱作农业增产增收的新模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免耕技术。这一技术的形成及推广,大大提高了甘肃旱作农业的产量,使甘肃农业连续实现七连增。特别是近三年,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普及,使粮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9年的900万吨到2010年的950万吨及2011年的1000万吨,三年三大步,不仅创造了甘肃粮食生产的辉煌篇章,也实现了在干旱贫困地区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的成功探索[3]。
1 甘肃旱作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为加快旱作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种植结构,甘肃坚持把抗旱、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作为科技抗旱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增强了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旱作农业的技术水平。
1.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指在当地雨水丰富的雨季过后,在地表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将土地全覆盖,然后在垄沟打一些渗水孔,待到来年种植时节在沟内种植作物。这样就把秋季的降雨全部保存了起来,到了来年四五月份最缺水的季节里,地膜覆盖的地水分没有流失,解决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因干旱播不下去,播下去不出苗的技术难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其特点:(1)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2)有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能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3)能增加地表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4)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这一技术适合在降水量250毫米至550毫米、海拔在2300米以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它对提高粮食安全、增加旱作区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改变旱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甘肃从2007年推广种植以来,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至2011年已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11万公顷,玉米、马铃薯平均667平方米增产30%以上,增加效益300元以上[4],取得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成效,为甘肃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它正在引发着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
1.2全膜覆土穴播技术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甘肃省农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的又一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全地面平铺地膜 膜上覆土 穴播 留膜免耕多茬种植技术,它利用全膜覆盖的理念,总结和完善了传统地膜穴播技术,改传统露地条播小麦为全地面地膜覆盖加膜上覆土;改传统地膜穴播小麦一次覆膜种植一年(茬)为一次覆膜覆土连续种植3~4年(茬);改传统小麦的大播量为精量播种,改人畜播种为穴播机播种。该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播种穴集雨、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等技术于一体,有效解决了旱地小麦生长期缺水和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中后期可以将深层土壤(40~120cm)水分提到上层供小麦生长所需,集雨保墒效果极其显著。它彻底解决了传统地膜小麦播种穴与幼苗错位、出苗率低、人工放苗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同时,膜上覆土延长了地膜使用寿命,一次覆膜可连续使用3~4 a(茬),实现免耕多茬种植,能够显著地节本增效。每667平方米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一般年份可比露地小麦增产30%~40%,比膜侧沟播小麦增产15%~20%。它能使旱地小麦平均每667平方米产达300公斤,每667平方米增产小麦100公斤以上,增产率超过40%,每667平方米净增纯收益390元[5]。
这一技术适宜在年降水量300~600 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推广,适宜的主要作物有小麦、胡麻、谷子、莜麦、大豆、油菜及青稞等密植作物。甘肃从2007年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示范推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4.3万公顷,增产粮食6400t[5]。2011年甘肃又制定了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五年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到2016年全省种植规模达到33.3万公顷,按每667平方米增产100公斤计算,年可增产粮食5亿公斤[6]。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既节约劳动力、节省成本,又可保护地表,减少表土流失和风蚀,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旱作农业区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根据有关专家指出,像我国北方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山西、内蒙、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区现有旱地面积1800万公顷,适宜全膜覆盖膜上覆土穴播多茬种植技术的旱作农业面积按300万公顷、每667平方米增产按100公斤计算,年可增产粮食50亿公斤。如果在这些地区推广这项技术,将对我国北方地区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2 甘肃全膜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启示
艰苦的自然环境,既是对人们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力。从全膜旱作农业技术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到逐渐致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作用。这就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是推动甘肃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甘肃农业发展的出路和希望。
2.1破解农业增收难的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这个“助推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改善着作物的品种品质,而且使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农业越来越成为可控性的产业,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像甘肃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山区,由不能种植玉米到能够种植、由最初的每667平方米产100公斤左右达到500公斤左右,完全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发展农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尤其要重视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高农业的可控水平。
2.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使科学、自然、经济三者有机结合
农业是基础产业,旱作农业相对灌溉农业来说,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大,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发展旱作农业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因地制宜,科学改造。只有要把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不断创新耕作技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才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只有通过把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作为切入点,加快区域性优势产业培育进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2.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发展循环农业新模式
干旱山区生态脆弱,必须从改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来推进旱作农业科学发展。要大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探索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加大以种植、养殖和沼气利用为主的循环型高效、生态、可持续旱作农业发展模式的试点推广工作,走出一条 “双垄玉米-秸秆养殖-畜粪沼气-残渣肥料-肥沃农田-增产增效-双垄种玉米”的新型循环生态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提高农业及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注重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开发低成本、环保型地膜,重点做好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工作,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加大废旧农膜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和补贴奖励力度,不断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来发展舍饲养殖,减少上山放牧,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促进山区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2.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在技术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把理论研究变成现实,就要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农地结合,与农民见面,实现科农零距离接触和无缝衔接。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政府财政要确保试验、示范和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形成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开发的良好机制。支持农技部门搞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并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与市场接轨,采取有效的形式将农技推广与农民组织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3 结语
农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新华网(www.eastmoney.com).
[2] 张毅,冯华.农业科技助推粮食八连增 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N].人民日报. 2011-12-28.
[3]王朝霞.甘肃粮食总产量超1000万吨较30年前[N].甘肃日报. 2011-11-03.
[4] [5]王朝霞.科技助推农业突破发展瓶颈[N].甘肃日报.2011-12-08.
[6] 庄俊康.甘肃实施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调查[N].甘肃经济日报. 2011-09-07.
作者简介:袁凤香(1964-),女,副研究员,甘肃武威人,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党建、政治、区域经济发展等理论研究。